为什么你说话孩子不爱听?因为你一开口就错了:正确开头是关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9

和孩子沟通,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情,一件小事都能引发大争吵。

下面这个场景,相信很多家长都经历过:

你把饭做好了,叫孩子吃饭,可他像没有听见一样,继续窝在沙发里玩手机。

你有些生气,可还是耐着性子说: “吃饭了,把手机放下吧。” 孩子这才懒洋洋地看了你一眼,收起了手机。

可是,刚吃了几口饭,孩子又把手机拿了出来, 边吃饭边玩手机。

你敲了敲桌子: “说过多少遍了,吃饭的时候不要玩手机,天天就知道玩手机,怎么学习时也没见你这么积极……”

结果,孩子把碗一推,筷子一放:“不吃了。”

孩子都不喜欢被家长说教,有逆反心理的孩子更是如此。 所以在这里,我们直接讲方法,让沟通更有效。

只有先保证沟通可以顺畅,才有了解孩子,发现并帮孩子解决问题。如果孩子听都不愿意听你说,那教育更无从谈起。

非暴力沟通是专门用来解决沟通矛盾的方法,不仅可以运用到亲子、夫妻、同事、上下级的沟通中,还可以运用到解决国际纷争的外交领域。

是什么意思呢?

下面我就用孩子玩手机的例子,将这4个步骤具体解释一下。

(这就是事实,孩子也不能否定。)

(这就是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这就是在告诉孩子我们生气的原因。)

(提出请求,具体而可行。)

非暴力沟通的构成要素,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还有点老生常谈的味道?可是,在里却隐藏着很多的限制和利用要点,这也是很多人学不会非暴力沟通的原因之一。

下面,我就分四部分,配合实例讲解一下。

一、观察事实

不少家长以为,自己在这一点上做得特别好,因为孩子一有点风吹草动,一犯了错,他们就能立刻观察到。

可为什么当家长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孩子却极力否认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家长将观察到的事实与评论混为了一谈。

我来举例说明:

比如,家里已经有很多文具了,可是你看到孩子又在文具店买了很多花里胡哨的小本子,也许你会说: “买这些东西有啥用?太浪费钱了!”

你以为,“浪费钱”就是自己观察到的事实,不是的。 "浪费钱”是你对孩子行为的评论;“买了很多小本子”,才是事实。

又如,你看到孩子同一道题,在一周内做错了3次,你可能会说:“你真笨。”

“笨”,并不是事实,而是你对孩子的评价;“同一道题一周内做错3次”,才是事实。

不知道你从这两个例子中发现没有, 当我们表达意见时,习惯于用评价代替事实 。然而,评价并不是事实,而是我们将事实加工以后形成的意见。

可是,我们很容易把评价当成事实,并要求别人也接受。而当别人进行反驳时,我们还大为不解: “我说的是事实,你为什么不接受?”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可评价不是,但如果我们只是进行评价,或者将事实和评价混在一起,孩子更容易从中听出指责与批评,产生逆反心理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当你和孩子说:“你太浪费钱了。” 的时候,在孩子耳中,你是在说:“你真不懂节约,真让人操心。"

结果,认为自己受到批评的孩子会奋起反抗: "我哪里浪费了?这些小本子我以后都会用到。” 就算他知道,自己是说谎,也会理直气壮, 他反抗的不是评价,而是评价中隐藏的批评。

所以强调观察,就是强调把评价和事实分开。事实里并没有评价,也就不会有评价所造成的愤怒、委屈,误会减少,更有利于沟通。

二、表达感受

表达感受能帮助我们疏导情绪,也是消除隔阂、增进关系的好方法,让我们和孩子的心离得更近,亲子沟通更顺畅,避免冲突。

表达感受的要点是,要学会区分想法和感受。 因为这两者非常接近,所以经常有人把想法等同于感受。

我来举例说明:

比如,你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和伴侣一起去参加公司组织的 旅游 了,结果孩子说:“你们出去玩不带我,我觉得不公平,也觉得委屈。"

“不公平”是想法还是感受呢?是想法,而且还带有评价。而“委屈”,则是感受。

又如,孩子考试没考好,你说:“这么简单的试卷,你都没考好,你是不是最近都没有好好学习?我真的感觉特别失望。”

“没有好好学习”是想法,“失望”才是感受。

为什么我们要区分想法和感受呢? 因为想法夹杂了很多个人的主观判断,如果表达不好,很容易像评价那样,影响关系和沟通。

可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倾向于压抑自己的感受,提倡隐忍、喜怒不形于色,所以也导致了我们很难主动开口表达自己的感受。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要多提醒自己,一定要多表达感受。

三、表达需要

表达需要前,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就是指一种内在的需要 。这种需要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有第二步的感受。

比如,孩子玩手机,我们表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很生气。孩子心里可能就会有疑问了:我玩手机,你为什么生气?

这时,表达需求就解释了这一点:因为担心孩子的身体和视力 健康 ,也担心孩子因此影响学业。

表达了需求以后,孩子才会明白,原来父母是这样关心自己。

但是, 当需要面对孩子表达需要时,你会怎么做呢?

比如,你工作了一天,下班回到家,发现孩子正吃着饼干看电视,还把饼干渣掉得到处都是。你完全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 “我觉得很累,你一会儿可以把饼干渣收拾一下吗?”

可是,你更有可能对孩子说: “我工作一天,都累死了,你还把客厅弄得乱七八糟,你就不能让我省点儿心、让我休息一会儿吗?”

可是这种表达,其实就是一种指责。

孩子可能会反驳:“我也上了一天学,也累死了,吃点饼干休息一下,怎么就不行了?”

我们大多数家长, 总是喜欢用批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担心、关心,而不是直接说出来 ,这也是我感觉到特别遗憾的地方。

有时候, 即使我们说出了自己的需要,也会在这之前,先进行一番长篇大论。 这可能是因为我们过于重视孩子的反应,把关注点都放在了如何说服孩子,而不是表达我们自己的需求。

可是, 当我们把关注点放在说服上时,就已经在心里认定,孩子和我们是对立的,不会被轻易说服。可是我们忽略了,孩子拒绝的未必是我们表达出来的需要,而是需要背后的指责。

所以,我们在表达需要时,要将自己的需要和对孩子的期待分开,只表达需要,而不去想孩子会怎样回应。这样,反而能得到孩子的理解和配合。

四、提出明确的请求

提出明确的请求,就是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做什么。但是 这里要注意两点:

第一,提岀请求是我们自己的事情,答不答应是别人的事情,不可强求;

第二,请求不等于命令。

如何分辨是请求还是命令呢?

命令是用来遵守和反抗的,即使对方慑于压力,按照命令或要求的去做了,也可能因为反抗心理故意不尽全力。

还是举个例子进行说明。

当孩子写作业不认真、是不是看一眼手机时,你可能会说: “拜托你了,你好好写作业行不行?” 说这话时, 你是在请求,还是在命令呢?

我想,命令的成分更重一些吧。因为我们很容易想到,如果孩子不配合,你很有可能采取更严厉的惩罚措施。

但是如果你以一种请求的方式提出来,说一句:“你可以把手机静音吗?这样做可能会让你更专业。”那么即使孩子不配合,也会约束一下自己的行为。

所以,当我们提出请求时,最好能够直接说出来,而且 越具体越好,越有可操作性越好 。这样对方才能了解,我们到底想让他做什么。

如果 总是使用一些抽象的语言,或者把意思表达得含糊不清,对方就很难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 ,也就很难配合了。

其实,这也是提醒我们,要注意自己谈话的目的。千万不要为了图一时口快,在最后一个步骤时,让非暴力沟通失败。

和孩子沟通是一门学问,而非暴力沟通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而 它最大的难点就在于,我们容易受制于习惯的影响,不经意间走上暴力沟通的老路。

所以,我们要时刻用沟通的目的提醒自己,在必要时使用非暴力沟通,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与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