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读】4.10 无适无莫 义之与比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7
【论语导读】4.10  无适无莫   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第四篇第十章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对于这章,众说纷纭,历代有不同的注解,主要分歧在于对“适”与“莫”的不同解释。下面分别说明一下。

一、朱熹的解释。见《四书章句集注》,适,丁历反,专主也。莫,不肯也。比,必二反,从也。那这句话朱的意思,君子对于天下事,没有专主的,没有不肯的,合义是从。

二、谢良佐的解释。谢氏曰:“适,可也。莫,不可也。无可无不可,苟无道以主之,不几于猖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学,所以自谓心无所住而能应变,而卒得罪于圣人也。圣人之学不然,于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义存焉。然则君子之心,果有所倚乎?”那这句话谢的意思,君子对于天下,无可无不可,存义即从。

三、刘宝楠的解释。其《论语正义》:适读为敌,莫音慕,无所贪慕也。并引后汉书刘梁传:夫事有违而得道,有顺而失义,有爱而为害,有恶而为美。其故何乎?盖明智之所得,暗伪之所失也。是以君子之于事也,无适无莫,必考之以义焉。又引白虎通谏诤篇:君所以不为臣隐何?以为君之于臣,无适无莫。义之与比。赏一善而众臣劝。罚一恶而众臣惧。这句话刘的意思:君子对于天下,与人无有偏颇厚薄,唯仁义是亲也。

四、钱穆的解释。与朱熹解释相近,适,专主;莫,反对。这段话钱穆在《论语新解》中翻译为,先生说:“君子对于天下事,没有一定专主的,也没有一定反对的,只求合于义便从。”

五、杨伯峻的解释。在他的《论语译注》中,适:音dí,嫡,意为亲近、厚待。莫:漠,疏远、冷淡。义:适宜、妥当。比:亲近、相近、靠近。他解释为,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还有其他的解释,就不一一列举了,比较而言,我比较认同谢氏的解释,这个符合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把适,莫做通假去对待,解释看是有点道理,但如果是,孔子的徒子徒孙们为什么不直接用那字好了,干嘛费这么大劲折腾,绕来绕去,还要让后人引经据典去论证一番。我看《论语》,和蔼可亲的孔老夫子教导学生,在当时说话还是通俗易懂的,对于后来人那些做通假去解释的,不管是谁说的,我是经常保留质疑的态度。中庸之道,是反对绝对主义的。这里的“无”可解释为没有绝对的意思;适,适从,如春秋传就有“吾谁适从”的说法;莫,不适,或者说原文“无莫也”这里承前句省略一个字“适”,即“无莫适也”。因此,我解释这段话,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没有绝对适从的,也没有绝对不适从的,但合义是从。正如孔子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无所适从无不适从,无可无不可,但又不是绝对的自由,不受约束的为所欲为,而是要有规矩有法度,这才符合中庸精神。矩就是义,不逾矩,就是合乎义。我是从孔子要教导学生中庸之道去解释这段话的。

白云山人20170116于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