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2-06-11
前一段时间,把叶圣陶先生的《落花水面皆文章——叶圣陶谈写作》一书看完了,感触很大。
一直以来,自己都是一名写作爱好者,而且读书无数,但是写作能力却一直得不到有效提升。最主要的是,一直也没找到有效提升写作能力的方法。
记得自己曾经也看过一些关于“如何写作”的教科书,但是总体来说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但是这本书我在看的时候就觉得写得非常好,很多问题讲得非常透彻,也解决了我关于如何提升写作能力的困惑。
那么到底有哪些点让我触动那么大呢?下面我一一汇总,和大家分享。
人为什么要写作呢?
叶老在本书中第一章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学习写作的目的其实是为了练习说话,练习思想,把那结果写出。
那写作什么最要紧?“立诚”是最要紧的。 对于科举时代为了考取功名的作文,对于现代为了各种考试而应付的作文,对于要求学生“立言”、“著作”的作文,叶老都是持批判态度的,认为太过脱离生活,失却了写作的实际意义。
那么,写作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呢?
就是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所以由此延伸去的脱离自己实际的、搬弄抄袭的、言不由衷、语不切实的写作,都是有悖于作文初衷的。所以说作文还是要抱着“诚心”去写。
除了诚心,写作时还要认真。
认真的含义是什么? 叶老是这么解释的。
简单的说,自己有什么就写什么,就是认真。 一件事物,你知道得清楚的,一个道理,你明白得透彻的,一个意思,你思索得周到的,一种情感,你感受得真切的,这些都是你自己的东西。
如果为了需要须动手写作,你就以这些为范围。反过来说, 自己没有什么而勉强要写什么,就是不认真。 这是认真的第一层意思。
认真还有第二层意思, 写什么定要竭尽自己的能力把它写出来,就是认真。
例如你自己心里知道的清楚,明白的透彻,是一回事。人家看了你的文字,能不能知道得清楚,明白的透彻,又是一回事。
所以 写作的理想目标是你写出来的,刚好和你心里所有的一模一样,不多不少,这才是文能达意。这就要求写作者必须竭尽全力,达到这一目标。能这样努力去做的就是认真的态度。
对于习作的选题,叶老的观点是一定要写自己熟悉的,如有信要写,有笔记要记,有可叙的事情可叙,有可说的情意要表达出来,都可立刻动笔。
在本书的第一章,叶老开宗明义,直接把为什么要写作的问题解决了。说白了就是 有话要说,所以要写文;有感要发,所以要写文;有情要抒,所以要写文。
无病呻吟的、没话找话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硬着头皮凑数的,其实都违背了写作的初衷。
一个“立诚”,一个“认真”,两个词概括了我们写作时应该秉持的一个基本态度!
讲清了为什么写作,那写作的基础是什么呢?日常生活中我们怎么做才能写出好文章呢?叶老在第二章重点讲述这个问题。
叶老认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 写前需要想明白:“为什么要写”、“该怎样写”、“哪些必须写”、“哪些用不着写”、“哪些写在前”、“哪些写在后”、“是不是还有什么缺漏”、“从读者方面着想是不是够明白了”……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想清楚。
如果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写作前最好列个提纲,最起码要有个“腹稿”,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大体不会差到哪里去。
另外,要想写出好文章,还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多加注意多下准备功夫,具体有哪些准备功夫呢?
第一,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功夫。第二,在实际生活里养成推理下判断都有条有理的习惯,又是一种准备功夫。第三,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是另一种准备功夫。
什么叫做正确的语言习惯?说出来的正是想要说的,不走样,不违背语言的规律,做到这个地步,语言习惯就差不离了。所谓不走样,就是语言刚好跟心思一致。不违背语言的规律,就是说要符合语汇和语法的规律。
叶老在本文最后指出, 写文章写的像个样,不该在拿起笔来的时候才问该怎么样,应该在拿起笔来之前多做准备功夫。准备功夫不仅是写作方面纯技术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实际生活的准备,如果不从这儿出发就没有根。
而实际生活充实了,种种习惯养成了,写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的流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实际生活中形成的好习惯,正是写好文章的真正源头 。
所以说,注重平常生活中的好习惯培养和多观察,是我们写出好文章的生活基础。
在本书的第三章节,叶老重点讲述怎么写的问题。
首先文章得有一个中心。那些漫无限制的随意话,像藤蔓一样爬开去的枝节话都该剔除的干干净净。
其次在讲述一件事情时,得注意详略,对于事情的经过不作同等分量的叙述,不必事无巨细都写。必须叫人家详细明白的部分要不惜费许多笔墨去写,不必叫人家详细明白的部分就一笔带过,不必赘述。
传述一场对话时,也同样需要注意选择。足以显示其人的思想、识见、性情等等的才入选,否则无妨丢开。
对于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叶老的建议是多练笔。并用作画的术语写生和临摹来譬喻,写生好于临摹。为什么呢?叶老是这么说的:
“ 写生有利于锻炼写作者更好的观察能力。见要求真,闻要求切,感要求深,思要求透。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抓住那些真、切、深、透的东西,毫不走样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最有益的练习。”
而 临摹,则会由于写作者过于关心原作,从而导致忽视了自身对事物的观察,阻碍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意铸语。
对于什么样的结尾是好的结尾,叶老也给出了答案:
“好的结尾是文字虽完了,而意义还没有尽,使读者好像嚼橄榄,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像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那才是好的结尾。”
在这个章节,叶老为所有有志于提高写作能力的人们指明了一条提高写作能力的路径,去写去练就行了,只要多观察,勤思考,勤练笔,写作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那么,什么样的文章算是好文章呢?
叶老认为, “好”与“不好”要从两点看,一是“诚实”,二是“精密”。
“诚实”,是说作者写作时自己发抒的文字要与自己的思想、性情、环境等一致,从旁描叙的文章要观察得周至,达到上述两个要求,即为写文的“诚实”。
“精密”的意思是什么呢?叶老指出, “精密”的反面是粗疏平常,而正面的意思我理解就是“准确传神”。 并举出了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写鱼的几句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来论述何为“精密”。
为了进一步说明好文章的标准, 叶老又提出了“准确•鲜明•生动”的六字箴言 ,作为好文章标准的重要补充。
首先说准确,叶老的观点是文章的立意经得起推敲,立场和观点正确,才可谓是准确。 这个理解和我们一般说的准确意义多少有点不同。但是文章立意要正,我觉得确实是作文的第一要点,相当于一个人的三观要正。如果立意都是错的,文章出来让人读了岂不是误人子弟?
再说“鲜明”,单说这个词让人不太好理解,怎么才叫“鲜明”?叶老没从正面解释这个词,而是从反面来诠释, “晦涩、含糊就是不鲜明”。
对于“生动”,他也是从反面对这个词进行了诠释, “不呆板,不滞钝就是生动”。
如此,叶老就把作文的要求“准确•鲜明•生动”诠释清楚了,用我们当代人的理解,就是 作文立意要正、措辞要力争不晦涩、不含糊、不呆板、不滞钝,要做生动活泼的文字,这就是叶老对好文章的评判标准。
叶老是主张“用心写作”的人。 叶老主张有感而发,所以写文;由心出发,所以写文。同时,叶老反对为功名利禄作文。
按照叶老的标准来看,我写作时的态度其实真是需要进一步端正的。因为虽然表面不为名利,其实内心里多少还是希望能在名利方面有所得的。
在当下社会,纯粹的为心写作的作者有多少,我不太清楚。但是自己一方面为心写作,但同时存有获得一名半利的侥幸心。所以叶老的文章正好切中我的小私心,让我正视写作时应持有的正确心态。
关于阅读,叶老指出:
“阅读必须认真,先求认真,次求速度。而马马虎虎的读是不值得鼓励的。”
我从前读书总是一味地追求速度和数量,然而却谈不上好好的读一本书。造成的后果是书籍读了一本又一本,然而每一本不过是略解皮毛,实际营养并未真正消化吸收。
现在回头看从前的自己,过分追求读书速度和数量,又何尝不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在作祟?又哪能谈得上真正的读书和学习?
世间事很多时候就是如此,快就是慢,慢就是快。快不一定就好,慢不一定就坏。做事能慢下来,可能比一味地追求快更让人受益。
宋代赵普能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岂不是说明了深入读书的意义?只泛泛求多求快,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狗熊掰棒子式读书,终归不可取。
在写作方面,自己是个初学者。来到,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也会投稿。但是越写作,越发现自己写作的态度不够认真、不够严谨。
文章写完后,叶老要求写作者务必要慎重交稿,必须经历一个改改改的阶段。直到自己再找不出什么毛病了,然后交出去。这才是一个认真的作者应该秉持的态度。
自己又哪能做到叶老所说的成文后一改再改?所以在写作态度方面,自己仍需端正,在提升写作能力的道路上,自己还有好长好长的路需要走。
看完叶老的书,我也深思,时代变化了,好文章的标准变了吗?
古人作文,经常会提两个要求:一为“文以载道”,二为“言为心声”。所以我们看古人文章,大多能从精神层面受到很大的裨益。
由于社会的变更,当代人读书的目的,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人读书纯粹就是一种消遣,一种娱乐。因此当代文字工作者也不会像从前的作者一样,在“诚实”、“精密”上投入那么大的精力,而是更多倾向于在文章构思、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下功夫。
例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铺》等,可谓是国外作家的代表。国内如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余华的《河边的错误》等,也都能够看到作者在文章结构编排构思方面所下的大功夫。
当然也有一些作者写的作品,仍然是以“育人”为主要目的的,例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只是当代作品采取平实叙述的越来越少了。当代作家及写手们在写作中越来越注重娱乐性体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版税收入应该是重要的推动因素。
对于好文章的界定,我觉得从文学层面,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或者耳目一新的震撼;从精神层面,要能给人以启迪或者积极向上的力量。
至于文章采取什么样的语言风格,叙事采取什么样的讲述方式,只要读者愿意并且喜欢读下去,而且读后还能受益,如此,即为好文。
读了叶老的文章,最大的感触是写作真是一件实在活,容不得半点虚假和偷懒。
写作的基本功需要日常生活中一点点去培养,写作过程需要认真地一点点去完成,写作完成后又需要静下心来一遍遍地去修改。
所以说,写作是一件极其磨练心性的事,任何写作方面想要一蹴而就的,想要达到速成的,想要一举天下闻的,抱歉此路不通,还请绕道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