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八景:真正的“老北京”发祥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2
房山区位于北京西南部,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交界处,三分之二以上为山区和丘陵。

西周燕国曾设都于境内;秦为上谷郡;汉为良乡县。

又《天府广记》载:“房山县在州城西北四十里,本良乡、宛平等三县地,石晋以其地逼辽,未有县,金析置万宁县,以奉山陵,后改奉先县,元改房山县,属涿州。明固之。”

在房山区302处历史文化古迹中,有世界文化遗址1处、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6处、市级15处、区级47处,古塔总量为北京第一。

区内驰名中外的北京猿人遗址(周口店镇)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享有“北京人之家”的美誉;西周燕都遗址(琉璃河镇),称为“北京城之源”;1300多年历史的佛教圣地云居寺,因藏有14278块石刻大藏经而享誉海内外,被誉为“北京敦煌”、“世界之最”;金陵遗址是北京历史上第一座皇家陵寝。

然而,除此之外,在享誉世界的“燕京八景”之外,房山也有自己的“八景”。

“房山八景”包括:

一、大房耸翠

大房山是境内的主要山脉,区因此而得名。约在原县城西30公里处。山上布满松林,远眺苍绿,故名“大房耸翠”。

二、上方山寺

上方山在房山区境内的岳各庄,是大房山的支脉,山上有九洞十二峰和以兜率寺为中心的七十二茅庵等古迹。兜率寺位于上方,又名上方寺。

兜率寺为七十二茅庵的汇总点,也是全山最大的一处寺院。

寺倚山而建,殿宇巍峨,周围树木成荫。

此寺建于唐初,明朝嘉靖、万历年重修。如今庙宇已废。

(三)云水奇观

云水洞位于上方山兜率寺西南约4公里处,洞前有大悲庵一座,殿宇三间,内有壁画,约创作于明代晚期。

云水洞洞口向南,洞深620米,由7个洞穴构成,间有天然小门。第一洞内洞顶倒悬上万蝙蝠,名曰“蝙蝠洞”。第二洞以后各洞内均布满钟乳石,形态各异,呈现奇景。

四、西天胜概

“西天”指小西天,即石经山,位于房山旧城西南20公里处,这里又有“北京的敦煌”之称。因为山中的9处洞穴及山下云居寺旁的压经塔宇藏着从隋至明上千年间'存留下来的大量佛经石刻。

云居寺建于隋唐之际,寺院原规模很大,依山建有五层院落,六进殿宇,正殿旁有配殿,旁院为客舍别院,寺内南北有二塔。

抗日战争时期,寺院毁于炮火,仅北塔留存。此塔高约30米,下部平面呈八角形,塔内有砖阶上下。此塔四周各有3米高的石塔各一座。据说当年寺前有泉溪,四周树木郁郁葱葱。

五、红螺三险

此“红螺”非怀柔县红螺寺之“红螺”,而是指上方山东30里的红螺洞。其三险为沿九龙峪至云会门为下

险;再从此出发,路则更险,至红螺洞为中险再上半里,经松棚庵至观音洞为上险。

路上山势险峻,山峰如戟,山路苦陡,被人称作三险。

如今,红螺三险成为北京户外十大登山路线之一。

六、孔水仙舟

此景位于房山旧城西北云蒙山南麓的一座天然石洞内。

“孔水”是因为洞口由人工砌筑,幽深难进,而洞内有水,乘舟而人,犹人仙境,故名。

洞内石壁上刻有经文和佛像,依岩开凿共有6尊,与云岗、龙门石窟相似,据说刻于唐代,石面多已漫漶。洞内曾出土唐代金龙及动物化石、铁器等。

洞外建有万佛堂,内有“万菩萨法会图”汉白玉浮雕。

此处为房山石经早期的刻经地点。

七、金山香水

指房山旧城西南10公里的金山寺,内有香水池,清气芬馥,时时袭人。寺建于金代皇统年间。

八、白水异浆

“白水”为白水寺,位于房山旧城北10公里的歇山冈半山腰。

建寺年代不详,明末已坍塌,仅存无梁殿座。白水寺所处的地理位置极好,北倚高山,南面白水河,安卧于花木掩映当中。

寺内供奉有三尊花岗岩石雕站像,中为5.8米高的释迦牟尼佛,结构丰满,面容安祥。左右为二胁侍阿难和伽叶。明代成化三年(1465年)重修时,曾在修像上覆以泥皮彩绘,今已剥落,且因香火之故,体有熏乌。据说此像与地面为一整体巨石,是目前北京保存的最大石佛像。伽叶头部曾被破坏,近年经重造后复原。

白水寺内的大石佛,由整块石头雕成,头上为圆形的屋顶,由整块的石头逐渐内缩砌成,外形为半圆形。

此三尊佛最初位于一座无梁殿内,坐北朝南,重檐庑殿顶,砖石结构,平面是正方形,穹隆顶,中央雕有龙头藻井。今日所见佛殿,其顶仅为半圆形,而无龙头藻井。

早年前,寺后山上有一山泉,相传因近此寺而法力大增,可祛病治疾,故称“白水异浆”。

遗憾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泉水逐渐枯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