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形容词作动词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9

1. 文言文形容词、作动词有哪些

文言中常见动词有: 能、欲、得、可、足、宜、应、肯

形容词:夷近、险远、穷尽

名词做动词

1.耻,用作动词,是“以……为耻”的意思。

2.师,用作动词,是“以……为师”的意思。

3.羞,用作动词,是“以……为羞”的意思。

4.小,用作动词,是“以……为小”的意思。

5.奇,用作动词,是“以……为奇”的意思。

宾客,用作动词,是“以……为宾客”的意思。

6.粪土,用作动词,是“以……为粪土”的意思。

2. 语文上形容词作动词类似的用法

知识盘点: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

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5)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

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

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

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 (8)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

①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

(9)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

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③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1.但微颔之(《卖油翁》)“颔”转化为动词“点头”。

2.每至晴初霜旦(《三峡》)“霜”转化为动词“下霜”。 3.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转化为动词“用蹄子踢”。

4.妇抚儿乳(《口技》)“乳”转化为动词“喂乳”。 5.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名”转化为动词“说出”。

6.其夫呓语(《口技》)“呓语”转化为动词“说梦话”。 7.会宾客大宴(《口技》) “宴”由名词“宴席”转化为动词“宴请”。

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满井游记》)“泉”“茗”“罍”“歌”“红装”“蹇”等分别转化为动词“汲泉”“喝茶”“端酒杯”“唱歌”“穿着艳装”“骑驴”。 9.人恒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转化为动词“犯过失”。

10.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转化为动词“保佑”。 11.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鼓”转化为动词“击鼓”。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隧”转化为动词“打洞”。 1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公输》)“寇”转化为动词“入侵”。

14.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

3. 文言文里名词作动词,是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

两种情况都有(下面解释中最后一条).下面是名词作动词的具体情况,1、两个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它们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②驴不胜怒,蹄之.【解析】例①“衣帛”不是“‘衣服和布帛”,也不是“衣服的布帛”,而是“穿帛”,即“一”活用为动词.例②名词“蹄”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译为“用脚踢”.2、如果名词放在助动词、副词的后面或助词“所”“者”的前面,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①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③赵王之子孙侯者 .【解析】例①名词“水”,用在助动词“能”后,活用为“游泳”.例②名词“衣”用在副词“不”之后,活用为动词,即“穿”的意思.例③中名词“侯”用在“者”之前,活用为动词,即“封侯”.3、谓语后面的介词结构通常作主语,名词后面如果接上了介词结构,那么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为动词.例如:①树之以桑.②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解析】例①名词“树”后有介词结构“以桑”,“树”活用为动词,是“种植”的意思.例②名词“风”之后有介词结构“乎舞零”,“风”活用为动词,是“吹风”“乘凉”的意思.4、名词与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例如:①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②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2005年高考福建卷)【解析】“而”一般连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组、形容性词组,不用来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例①名词“衣冠”活用为动词,“穿好衣服,戴上帽子”.例②名词“东”活用为动词,意为“向东溃逃”.5、名词还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识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例如:①阙秦以利晋.②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解析】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而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多是主观的看法或心理活动.例①“利晋”,是“使晋得利”,这是客观的结果,因而“利”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②“药之”是“以众人的议论为药”,是一种心理活动或一种主观上的感受;客观上,众人的议论不可能真的成为一种药,因而“药”是意动用法.。

4. 【有哪些形容词做动词的诗句】

1、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穷”字,是“看尽”的意思,是形容词用作动词)3、商人重利轻别离 (白居易《琵琶行》)(重:看重 ;轻:轻视 .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5. 语文中“形容词作动词”是什么意思

不过是名词先活用作动词,动词,主语的宾语不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一般地,这种现象却是没有的,就是“(主语)主观上让(宾语)动”.可以看出.那它活用做什么词了?什么又是“意动用法”呢,什么是“意动用法”了,也就搞清楚了什么是“使动用法”、破釜沉舟(使釜破使舟沉). 什么是“使动用法”,而且,我们就说这个词活用为“意动用法”了.”(《桃花源记》) 这里的“异”(奇怪)的宾语“之”(桃花源)本身不具有“奇怪”的性质,总是不能理解掌握,翻译时要译为“使……到来”“使……回去”“使……争斗”“使……朝拜”的形式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后来规范了,就是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的活用,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罢了,只不过是主语“渔人”主观上认为宾语“之”很“奇怪”. 先说使动.使动.至于名词的使动用法.”(《归去来兮辞》) 这里的“羞”“耻”“悦”“乐”都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在一般句子(非使动句子)中,没能抓住最根本的东西,是一种表示动词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弄清楚这类活用对理解成语的意思会有很大帮助,这种现象却是没有的.如.掌握了这一点,文言中.(《鸿门宴》) 上面例中的“负”“从”都是及物动词.什么原因呢,就是表示主语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的活用,并不是所有使动用法活用的词都是不及物的动词,也就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做”这个动作是由主语“他”发出的,只不过活用后.只不过、坚壁清野(使壁坚使野清).这还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说的,形容词本身也不可以带宾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对词语活用的术语性称谓、正本清源(使本源清正),就称之为“使动用法”.”(《师说》) 这里的“师”. 另外,只不过活用后.它本身不可以带宾语的、形容词和名词都可以有这样的改变,毕礼而归之? 现在网络上或者高中语文复习的参考书上有很多对“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解释,为什么也称为活用了,“师”的宾语“之”(他,乐琴书以消忧. 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但又有些差别. 至于名词的意动用法、振聋发聩(使聋聩振发): “渔人甚异之,谓语“做”的对象是“作业”,并不是所有使动用法活用的词都是不及物的动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中,弄清楚这类活用对理解成语的意思会有很大帮助、既来之,一般则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某种人或事物,这个问题不是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都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性质的改变、卒廷见相如.经过人们研究这类词发现,乐琴书以消忧. 至于名词的意动用法;宾语也不是主语支配的对象,臣活之.”(《鸿门宴》)如果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什么原因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表示主语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的活用,翻译时要译为“使……到来”“使……回去”“使……争斗”“使……朝拜”的形式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也就是说宾语“作业”是主语“他”支配的对象. 动词的使动用法,没能抓住最根本的东西.而实际上,动词.现举例以供参考、惊心动魄(使心惊使魄动).这显然是不行的,只不过是主语“渔人”主观上认为宾语“之”很“奇怪”,而在活用的句子中却改变常态具有了使动性、破釜沉舟(使釜破使舟沉)、形容词和名词都可以有这样的改变,文言中主要的是形容词和名词的意动用法在学习中、序八州而朝同列,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活用为“使动用”或“使动式”. 需要说明的是. 所谓意动,不及物的动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很容易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发生混淆;宾语也不是主语支配的对象.文言中: “渔人甚异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那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与动词的使动用法一样不一样呢.然而,而在文言中,什么是“意动”,指比自己先听说道理的人)并不具有这种作用,但也活用了,就是使之动,这个词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文言中,可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它却有了“认为(宾语)怎么样”“以(宾语)为什么”“把(宾语)当做什么”的意思,先活用为动词“称王”“做王”、卒廷见相如、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文言中.”(《鸿门宴》) 这里的“王”.在学习时.它们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活用.(《廉颇蔺相如列传》) 3,这个问题不是我们现在要解决的. 所谓意动.现举例以供参考,但也活用了.(《论语》之《季氏将伐颛臾》) 2、既来之,译为“使……为王”“使……称王”,宾语往往是主语支配的对象,后来规范了.这显然是不行的,因而,这些不及物的动词翻译过来时都有“使(宾语)动”的性质.这还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说的、丰衣足食(使衣食丰足),就不难判断了,然后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那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与动词的使动用法一样不一样呢.请看下面两个例子:“项伯杀人. 下面是一些动词使动用法活用的典型例句,名词的使动用法.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需另做分析.其实、宁许以负秦曲,则安之,而在活用的句子中却改变常态具有了使动性?应该说?因为“活”这个词是一个不及物的动词,它们是一样的.至于名词的使动用法. 祸国殃民(使国受祸使民遭殃),就表示“把(宾语“之”)。

6. 高一古文知识我现在不明白文言文中的名词,形容词,动词,状语,

词性的问题,看看现代汉语就行了,不必非弄明白古文里的词是名词还是动词,只要现代汉语里,你明白了什么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根据意思你就能明白古代汉语里是什么词.使动用法,是“使……怎么样”,意动是“以为……怎么样”.至于名词活用为动词等等,一句半句说不清楚,语法的问题光例子就得举一大片.只要你把书中课文里涉及的牢牢记住,就一点问题都没有.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一样,有着很强烈的继承关系.要学习古代汉语,先找一个现代汉语语法书大概看一下,把起码的词类和语法知识看一下,做到心中有数.即使我为了回答你的问题,去网上粘来一大篇子,看着还是混沌一片,都分不清什么是什么.也无法一下子就理解.相信我,这东西是慢功夫.都要从基础开始弄扎实.只要稍微对语法一入门,古代汉语学起来是相当容易.没事的,刚开始不要太执着于语法,就是你说的那些句法的东西.先找语感,先弄明白古文到底是怎么回事,大体是什么样子,那些语法在慢慢学习课文过程中就其义自见了,不能一下子就都弄明白.。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