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纲目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2

1. 请帮忙找一下于右任的《读史》的翻译

风虎云龙亦偶然,

欺人青史话连篇;

中原代有英雄出,

各苦生民数十年。

━━━ 于右任《读史》

公元214年,刘备兵围成都,派简雍去说降西蜀的统治者刘璋。史载,此时成都城内尚有精兵三万,粮棉足可支撑一年,“吏民咸欲死战”。但是被诸葛亮形容为“黯弱”的刘璋却告诉誓欲坚守的部下们:“我们父子治理西川二十多年,没有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百姓们遭受战祸之苦已有三年了,伏尸遍野。这一切都是因我刘璋之故,我又如何能心安?”。于是“与简雍同舆出降”,“群下莫不流涕”。

投降后的刘璋被刘备遣至荆州。关羽丢了荆州之后,刘璋随城归顺于孙权,被封为益州牧,成为孙权试图影响西蜀人心的“统战工具”。我由此推想,尽管被诸葛亮批评为“德政不举,威刑不肃”,但是刘璋在西蜀民众心中应该还是像史家所言“未为无道之主”(见《三国志·蜀书一》裴松之注),甚至颇有一定份量。如果是一个民怨沸腾的家伙,孙权是不会重新树起来作为号召的。

从历史关头的抉择来看,刘璋没有让全城百姓作他的“人体盾牌”,没有让成都毁于战火,而是把和平和民生放在一己权欲之上,作出了堪称仁义与智慧的决定。反观刘璋的后继者刘备,在蜀不到十年,就以举国之兵伐吴,结果“数万人死”,自己也一命呜呼。

再来看看那位俨然已成为中华传统智慧化身的诸葛亮,自刘备死后独揽大权直到命终五丈原十二年间,先后于蜀建兴五年、六年、七年、九年、十二年五次伐魏(即小说家言中的“六出祁山”),平均每两年多打一次仗。这些年里有多少蜀中的老迈父母忧子不归,有多少的孤孀怨妇望月空嗟,史书中没有记载。史书只是在无意留下的缝隙之间为我们展现了蜀民的生存真相,这位战争专业户连年累月劳民伤财的恶果就是“军旅数出,百姓雕瘁”(《三国志·蜀书十二》),“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 《三国志·蜀书九》),“经其野民皆菜色”(《三国志·吴书八》裴松之注)以及“南夷复叛”( 《三国志·蜀书十三》),诸葛亮自己中所承认的“益州疲惫” (《出师表》)的状况愈加严重。

按理说这位“贤相”折腾数载无功而死,蜀国的民众理应拍手称快至少私下暗喜才是。但是据史书记载,蜀国的老百姓“私祀于野”,主动来祭奠他,为什么?我不怀疑这段历史记载的真实性,我想我能给出一种解释,尽管这里面不乏推测的成分。

首先,经过刘备诸葛亮二十来年的统治,刘璋(或许还应包括其父刘焉)时代的历史已经被大规模地篡改和抹杀。蜀国的老百姓真心地相信是刘备诸葛亮拯救了他们,否则他们还得生活在刘璋的黑暗统治之下永世难以翻身。那些知道历史真相的人们在诸葛亮的“严刑峻法”之下也只能缄口不言。其次,来自曹魏的信息完全被封锁住,西蜀的士民并不了解魏国的经济文化要比西蜀繁荣得多(以文化而论,魏有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建安七子”,而西蜀有什么?《出师表》?一份战争宣言?)。在西蜀人民的心中,“贤相”带领他们讨伐的是“贼”,而“贼”治下的百姓一定正在等着他们“解放”呢!

扭曲的历史教育和对外界的信息闭塞导致愚昧,而愚昧的人民怀念谁或不怀念谁,都不足以反映出历史的真相,都不能作为对被怀念者盖棺定论的依据。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说,诸葛亮治蜀,“刑政虽峻而无怨者”(虽然《资治通鉴》中又曾载:“诸葛亮佐备治蜀,法尚严峻,人多怨叹者”),似乎很能说明诸葛亮的深得人心。但是在陈寿的同一段话里又泄露出血腥的秘密:“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在这种蛮横残暴的法令之下,但凡有点独立的思想,有点口才的人,虽无大罪过亦要命丧黄泉。如此一来诸葛大人治下谁会发牢骚,谁能为自己辩护,谁敢出声?由此而论,西蜀文坛的寂寞凋敝实在不是偶然的。

因顾念百姓而作出真正的英雄之举,交出了枪杆子的刘璋在胜利了的强盗眼中是“黯弱”者,在中国的历史中成了被遗忘者。善于巧取豪夺的强者诸葛亮则从书场到戏台摇着羽毛扇越来越“亮”,成为后世大小穷兵黩武者们心目中的智慧样板。这些大小诸葛亮们都拥有一种强者的智慧,其核心就是——愚弄,愚弄对手,愚弄百姓,今天你智取于我,明天我智取于你,热闹了千百年,搞出一大堆愚民,糊里糊涂地在为这些“英雄”们“泪满襟”。

不知道是不是,希望对你有用

2. 文言文翻译

博览群书(读书时不必深究,浅尝辄止即可)和读史博览群书的目的的增广见闻读史的目的是以史为鉴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读书后变化之大-------;文末“----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好学------;吕蒙是---忠君---。

为下列词语找出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1大有所益:--------------大有裨益-------------------------------------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3. 古文三上文章翻译本人有急用

原文: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译文:钱惟演(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的时候,曾经对僚属说:平生唯独爱好读书,坐着读经书、史书,睡者则读先秦百家著作和各种杂记,入厕的时候则读小令.所以从未把书放下片刻.谢绛(谢希深)曾经说:“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时候,他每次入厕一定带上书,古书之声,清脆响亮,远近都能听见,好学竟到了如此地步.”我因此对谢绛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啊.”。

4. 文言文翻译

译文:

天地之间正气存,赋予形体杂纷纷。地上江河与山岳,天上日月和繁星。人有正气叫浩然,充塞环宇满盈盈。生逢圣世清明年,平平和和效朝廷。国难当头见气节,永垂青史留类名。齐国太史不惧死,崔杼弑君载史籍;晋国董狐真良史,手握“书法不隐”笔;韩国张良雪国耻,椎杀秦皇遭通楫;苏武留胡十九年,终日手持汉朝节;巴郡太守老严颜,甘愿断头不妥协;晋代侍中名嵇绍,为救国君酒热血;张巡当年守雎阳,咬牙切齿讨逆贼;常山太守颜杲卿,骂敌骂断三寸舌;辽东管宁“着皂帽”,清操自励若冰雪;诸葛《出师》复汉室,鞠躬尽瘁何壮烈!祖逖渡江誓击楫,奋威慷慨吞胡羯;秀实夺笏击狂贼,贼头破裂直流血。浩然之气多磅礴,志士英名万古存。每当正气贯日月,谁把生死放在心。

地靠正气得以立,天靠正气成至尊。三纲靠此得维持,道义以此为本根。可叹我生逢乱世,竞无才力救危亡。被俘仍戴南国帽,囚车押我到北方。折磨摧残何所惧,酷刑只当饮糖浆。牢房死寂见鬼火,春来紧闭黑茫茫。老牛骏马共槽食,鸡窝里面栖凤凰。一旦染病便死亡,枯骨弃野多凄凉。如此恶境囚两载,各种毒害不能伤。牢房阴森令人哀,是我安乐之天堂。岂有智谋与巧计,能防邪毒来伤身。光明磊落忠义心,我视生死如浮云。我心悲伤悠绵绵,好似苍天哪有边?贤哲虽然已远去,榜样令我心更坚。檐心展读圣贤书,光华照彻我容颜。

原文: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磋余遘阳九,隶也实不力。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馅,求之不可得。阴房冥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谬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忧,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5. 欧阳修三上文言文翻译

原发布者: *** 亚

欧阳修三上文言文翻译【篇一:欧阳修三上文言文翻译】文言文《三上作文》选自,其原文如下:【原文】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注释】1虽:虽然2而:却3少所嗜好:很少有别的爱好4西洛:指西京洛阳5僚属:官府中的下属官员6惟:只7小说:各类杂记8小辞:唐代以来即有民间曲子词和文人词,当时算不得文学正宗,故称小辞,也叫小词9盖:大概10笃学:好学11余:欧阳修自称12因:因此13顷刻:片刻14乃:是,就是【翻译】我因此对谢绛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罢了。【篇二:欧阳修三上文言文翻译】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翻译:钱惟演(谥号为思,故称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的家庭中,却很少有别的爱好。在西京洛阳的时候,曾经对下属说:(我)平生唯独爱好读书

6. 初一文言文翻译、

刘恕,字道原。刘恕治学,从历史典故、方圆地理、官职名称、家族名姓至前代的公案文书,都要单独取出来求证。为求书数百里都不觉得远,拿到书就开始读并抄写,废寝忘食。同司马光游万安山时,路旁边有碑记,读碑,原来是五代时的各位名将,其他人所不知道的,刘恕能说出此人的行事以及原委,回去查验旧史,果然是这样。宋次道是毫州知州,家里有很多书,刘恕往他家借览。次道每日备好饭菜尽主人的礼节,刘恕说:“这不是我来的目的,不要打扰我的事情。”都撤去了。独自闭门在阁内,日夜口诵手抄,住了十来天,看完书回去了。刘恕家一向贫困,没有办法自己供应的,一点也不从别人那里取。从洛南回家时,正是冬天,没有御寒的东西。司马光赠以衣服和旧褥子,刘恕推辞不要,司马光强给他,就走了,到达颍州的时候,都封好还给司马光。

自己翻译的 有的地方可能翻译的不对 凑合着看吧

7. 一个文言文翻译

1.苏轼母亲亲自把书教授给他。引申为亲自教他读书。以,介词,译为用,把

2.苏轼对母亲说:“我如果是范滂,母亲也会赞许我吗?”母亲说:“你能成为范滂,我怎么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呢?”

这节选自苏辙为他的兄长苏轼所写的墓志铭《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公讳轼,姓苏,字子瞻,一字和仲,世家眉山。曾大父讳杲,赠太子太保。妣宋氏,追封昌国太夫人。大父讳序,赠太子太傅。妣史氏,追封嘉国太夫人。考讳洵,赠太子太师。妣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先生讳名轼,姓苏,字子瞻,又字和仲。家族世代居住在(四川)眉山。曾祖父苏杲,(被朝廷)追赠为太子太保。曾祖母宋氏,追封为昌国太夫人。祖父苏序,死后获朝廷赠为太子太傅,祖母史氏,追封为嘉国太夫人。父亲苏洵,死后赠为太子太师,母亲程氏,追封为成国太夫人。先生十岁时,母亲亲自教育他,苏轼阅读古今成败的事例,很快就能概括他的梗概。一次,母亲读《后汉书》读到《范滂传》,慨然叹息。苏轼侍立在一旁,说:“我如果是范滂,母亲也会赞许我吗?”母亲说:“你能成为范滂,我怎么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呢?”先生更加勤奋有志于效力朝廷。母亲欣喜道:“我真有一个好儿子啊。”等到苏轼成年,学问通贯儒家经典和史书,写文章一天能下笔千言。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