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怎么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3-26
1、全命题.
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完整的题目,让应试者按照题目要求写作.这种命题是一种传统的作文考查方式.如《比金钱更宝贵的》、《学然后知不足》等.这类命题作文在写作时,关键之处在于如何审题,抓住题眼.一般说来,只要理解了题目的涵义及出题者的意图就比较容易写作,就议论文而言,全命题作文的立意一般都会在题目中有所提示(或暗示),有的题目实际就是直接点明了主题,如《开卷有益》,这样,作文选材的范围也就相对比较明确,不会无从下笔.
2、半命题.
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不够完整的题目,应试者自己必须先补全题目才能写作.这种半命题作文,是一种比较灵活的考查方式,应试者有较大的自由.应试者在考场上可以根据自己占有材料的情况确定选材的范围,根据自己的思考所得确立主题,以保证选取自己比较熟悉的内容来写.如《难忘》、《在我心中》、《论文凭与》等.这类命题在写作时,首先必须补全题目,然后才能根据所补题目文字的涵义进行审题、立意,关键之处在于如何补全题目.由于这种命题给了应试者选材、立意方面很大的自由性,因而应试者应该尽量利用这一自由,选取自我最熟悉、最有话可说的内容来补题,这样,作文的立意与选材就会相对比较容易了.
(二)命题作文的写作过程
应试作文是一种在特殊情境下进行的写作活动,这决定了它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写作,因此,应试作文的具体写作过程也与一般的自由写作有所不同.应试作文中的命题作文的具体写作过程,主要包括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行文、修改等环节;而对于半命题作文还必须有一个“补题”的环节,半命题作文在审题之前必须先补全题目.
1、审题.
所谓“审题”,就是对所给题目中文字所蕴涵的有效写作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把握出题者的出题动机,抓住作文的中心问题.审题的关键是寻找“题眼”,也即寻找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如《比金钱更宝贵的》一文的写作,在审题时,应试者应该首先寻找题目文字中的关键词语“宝贵”,抓住了这一题眼,然后就可以选择作文写作的范畴了.你认为比金钱更宝贵的究竟是什么呢?是生命,还是友情?是人格,还是享受?一旦你选定了其中一方面,接下来的立意、选材就会非常轻松了.
2、立意.
“意”,即文意、主题,是写作主体在文章写作中通过各种具体材料所表达出来的中心意思,就议论文而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主题决定着文章写作的构思、行文及修改活动,文章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选用及语言的遣用等,都必须围绕主题的表现进行,都要服从、服务于主题表现的需要.
文章的主题决定着文章价值的高低,因此,一篇优秀文章的主题应该尽量做到明确、正确、深刻、新颖,这是文章主题的四个基本要求.
所谓明确,就是要求文章的主题应该清楚明白,使读者通过阅读能够准确地理解并把握,不至于产生歧义,甚至不知所云.普通写作者在一篇文章之中常常什么都想说,写出的东西却什么也没说清楚,含糊不清.清人刘熙载认为:“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可以一言蔽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明确,是与集中分不开的.主题集中才能保证其明确.
所谓正确,就是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主题是写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看法,这种看法只有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不能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错认或歪曲.主题正确,还要求写作者必须站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的立场上,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看待事物,保持先进的认识和高尚的思想情怀.
所谓深刻,就是指文章的主题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意义的正确上,而应该进一步开掘,力争深入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让读者从中得到启迪,受到教益,从而深化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给读者留下永难忘记的印象.深刻的主题不是靠作者空洞的说教或人为的拔高实现的,而是通过具体材料揭示出来的,主题的深刻性应该寓于真实、典型的材料之中.鲁迅作品中深刻的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正是这样体现的.
所谓新颖,就是文章的观点见解要有新意,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而不是人人皆知的道理.新颖,并不是标新立异,只要善于抓住客观事物的特征、避免一般化,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并能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就能写出主题新颖的文章来.新颖的主题,一是可以通过选择新鲜的现实材料来实现.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件,本身就是“人所未见”的,很容易“发人所未发”.选择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新鲜感人的材料,不仅可以发掘新颖的主题,还可以加强文章的时代感.二是可以通过变换立意的角度来实现.对于为人熟知的材料,变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会有新的发现,会得到新的启示.
立意,就是确立主题.就议论文的写作而言,文章的主题(中心论点)一般都会在作文题目中有所提示,如《谁说“班门”不能“弄斧”》,这类文章在写作时,立意这一环节一般不需要再多做思考;但并非所有的题目都是如此,如《论文凭与学识》、《学与思》等.关于《论文凭与学识》,一般的应试者在立意时容易简单化,把论点确立为“学识比文凭重要”这一层面,这实际是审题不严的结果;比较好的立意应该是学识与文凭双重:有文凭没有学识不行,在当前有学识没有文凭也不行.这样的立意在写作时,关键是如何论证后者,如能结合当前职场招聘的现实加以具体阐释,文章会达到一定的深度.
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写作,在立意时应该尽量遵循以下原则:
•符合材料事实.一篇文章的主题是通过具体材料提炼出来的,而不是写作者随意臆想的,它首先要求符合材料本身的事实,应该是具体材料的本质的真实体现.这样确立的主题也才是可信的,文章也才能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
•反映事物本质.符合事实的主题不一定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一个正确的立意,应该既真实又能揭示事件的本质.普通写作者易于对生活中的事实现象的表象所左右,而不能透过现象反映其本质,因而在写作时常常做出客观的描述,然而往往是简单的罗列,流于表象,不能挖掘到事物本质的真实,这样的立意是不好的.
•体现时代精神.文章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文章的立意也应该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时代性是文章主题的一个重要特性.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的立意就应该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的律动,力争写出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反映时代生活本质的优秀之作.《红楼梦》、《祝福》等作的立意无不如此.在公务员考试的应试作文中,更有必要紧密联系实际,着眼于社会现实,加强文章的时代性.
3、选材.
“材”,即材料,是写作主体从生活和学习中积聚到的供写作之用的一系列事实现象、理论依据和主观感受方面的信息.在议论文中,就是指用来证明论点的各种论据.
在文章写作中,一方面,材料是形成观点、提炼主题的基础.任何文章写作都有一定的主题,主题无论大小,都是在具体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一定的客观材料进行提炼的结果;另一方面,材料又是说明观点、表现主题的支柱.一定的主题必须通过一定的材料加以表现和支持.有了充足翔实而又典型的材料,才能使文章血肉丰满,表现力强;反之,文章就会空洞无物,缺乏感染力.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一篇文章的内容充实与否,就是文章写作选材成败的具体显现.因此,在文章写作过程中,选材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究竟该如何选择材料呢?
首先,选材必须建立在聚材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要想选好材料,必须先积聚一定数量的相关材料,使选材时能够有材可选.材料是写作的物质基础,积聚、占有丰富翔实的材料,对于文章写作是十分必要的.清代思想家章学诚曾说:“凡立言之要,在于有物.”(《文史通义•文理》)这里的“有物”即有材料,他把“言之有物”看作写文章(立言)的首要问题,是对材料在文章写作活动中的地位的正确��的写作中,必须围绕一个中心论点(主题)展开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从执政党的角度来谈,写成“廉政建设的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执政地位的大事,因此党和政府必须严厉打击腐败犯罪,加强立法及宣传防止腐败继续滋生、蔓延.”也可以从领导、干部、公务员个体的角度谈,写成“廉洁行政(办公)是每个国家干部、公务员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素质),党员干部应该带头遵纪守法,为人民服好务.”当然,应试者也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谈.
2、《论谦虚》.
提到谦虚,大家立即会想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受益,满招损”等至理名言,因此,应试者在立意上也会受到这一观点的制约,简单地把主题限定在这一层面,然后加以展开.如果只写到这一层面,文章的立意是不够深刻的.我们不妨再做进一步分析,从谦虚的“度”上做文章:谦虚固然是一种美德,但过分的谦虚或不适当的谦虚则是要不得的.我们还可以从当前青年自我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谈谈“谦而有度”对青年人张扬个性、凸显才干的意义,青年人不能一味地谦虚,即使是在专家、师长面前,也要该出手时就出手,不然将贻误自我发展的良机,甚至给企业、国家带来损害.联系现实,结合自身的实际加以生发,这样的论述肯定会比较深刻.从考试的角度看,也将获得很高的考分,顺利通过考试.
由上可见,在写作命题作文时,应该仔细审题,切不可仓促动笔.清代文论家李渔曾说过,写文章“不宜促急拈毫,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告诫写作者不要急于动笔,而要先袖起手来认真地思考(构思)一番,然后才能飞快地写作.这话是非常有道理的,精辟地指出了文章写作中的构思活动对于其后的行文活动的重要意义.对于命题作文的写作而言,“袖手”之际所要做的工作,实际就是指动笔之前的审题、立意等活动.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