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教研背后的力量 ——寄语槐荫教研新样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曲文弘/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5月17日,周五。槐荫教研新样态:2019“品牌教研引领月”系列活动开幕式。槐荫区教育和体育局李卫东副书记出席,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吕如浩院长率一干小学各学科教研员到会,要求各教研员在本学科各学校介绍相关品牌教研组建设经验与思考的基础上稍作点评。我是在小辛庄小学孟宪红校长发言之后走到台上的,有些紧张,想说的话又太多,以至有些啰嗦和絮叨。归来整理出文字,一方面让自己的思考与建议更条理些(现场发言总有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前言不搭后语之感),另一方面也算是对槐荫区小学教研室领导信任的一点回馈——感谢这个促我思考和表达机会的提供。

其实,教研部门的许多活动,何尝不是为老师、为学校搭建并提供的一个舞台、一份机会呢?!

所以我带手机上台,首先借“站在台前”这个机会,反身拍了一张会场全景图——我是想以此导入,然后在最后和大家一起对“搭台子”的部门和领导表示感谢的,也同时提醒校长和老师们,抓住这样的“站在台前”的机会,更好地做好带有自身印记的教育——结果最后一紧张(着急),忘记说了。

小时候,每次村里有来放电影的,我都喜欢绕到大幕的背后,想要寻找一些银幕背后的物事。时间久了,逐渐演变为一种习惯,一种与看待身边事物的角度相关的习惯。

今天,槐荫区小学教研室将潍坊的“海量阅读创始人”韩兴娥老师请到了现场,稍后她还要为我们大家呈现专题报告。大家一定会对韩老师的“海量阅读”感兴趣的。

我不认识韩兴娥老师,今天是第一次见面。

但我对韩老师很熟悉。

和大家对韩老师“海量阅读”的经验做法感兴趣不同,我一直没有真正系统关注过韩老师“海量阅读”的基本经验——到底如何去做,这是语文角度的专业的事。我所关注的是背后,是韩老师之所以成为今天的“韩老师”背后的故事,或者说经历。

在我关注的角度,有潍坊的朋友为我介绍过韩老师(未经本人审阅和证实),所以我知道韩老师的海量阅读从萌生到被认可、被推广的大致过程——

某一年的暑假,潍坊市教育局领导召开碰头会,讨论潍坊教育的发展议题,涉及到发现和培育一线教师的经验典型问题。集思广益环节,潍城区教育局的领导稍有犹疑地提到,他们区里一位普通小学语文老师的做法比较有实效,有可能值得肯定和推广——他提到的就是韩兴娥老师和她的海量阅读。

潍坊市教育局领导很有魄力,当场决定碰头会改到韩老师所在的学校去继续开。时值暑假,孩子们都放假离校。一众领导抵达韩老师所在学校的时候,找来了同样放假在家的韩老师,又从街上找到了几位韩老师的学生。于是,一节突然袭击的展示课就这么呈现到了参会人员面前。

再之后的故事,大家就比较熟悉了,从潍城区到潍坊市,从潍坊市到山东省,乃至全国,韩兴娥海量阅读的“品牌”就这样慢慢走入了大众视野。

武主任刚才从语文角度诠释了“品”与“牌”,非常专业。具体到韩老师的经历来理解呢?潍坊市、潍城区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做到了有意识地“扶牌”“竖牌”,如我们今天槐荫区教体局、槐荫区小学教研室所策划的这个活动所体现的。那么,这个“扶”和“竖”的基础或者说前提是什么呢?

我想,那就是韩老师自己所成就出来的“品”——她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满意、不满足,她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体味到阅读对人的成长的重要价值,她经常说自己“不善言辞”是个“笨老师”(所以不会人云亦云)……所有这些造就了她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朴素理解,也自然而然凸显出了她的教育主张——最重要的是,她竟然坚持做下来了!然后,蕴而成品,以“品”铸“牌”,交相辉映。

所以,在今天这样的一个平台上,建议大家从这样的一种角度来思考和表达,想一想我们到底在这里做什么?有可能做到什么程度?然后,教育局、教研室、学校、教师各尽其责地去思考如何去做,或许可以更有意义。

槐荫区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在周秀芹老师的带领下,已经在主题课例探索、特色活动(课程)策划实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包括今天作为“品牌教研”生长点推出的小辛庄小学,我虽然对他们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的整体工作不是特别熟,但对她们的学科骨干郑娟老师以及席广恒副校长还是很熟悉的,对孟校长所谋划的小辛庄小学的整体发展也有所了解。接下来,如果我们要打造她们成为槐荫教研新的品牌的话,有以下建议供参考:

首先,建议我们学校的领导老师们,一方面在现有活动、课例研讨经验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已有经验的总结提升,实现由“教学”迈入“教研”的真正转型;另一方面应当进一步领会、吃透《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一门学科,甚至不是一门课程,它是一个领域,涵盖极广,与其它所有学科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定不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像其它分科课程一样割裂开来、孤立起来,否则就会给人感觉有些“弱了”。

在《纲要》中,明明白白提出,综合实践活动既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又应注意“学校教职工要全员参与,分工合作”——仅仅从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角度来理解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品牌建设的话,就会给人感觉有些“偏了”。

同样在《纲要》中,有一个提法一直没有引起大家注意,那就是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执教教师”“任课教师”的提法,反而特别强调教师“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这是我们的称呼——从这个称呼上,也许可以端正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态度,否则就会给人感觉有些“窄了”

……

《纲要》里的这些关键点,需要我们小辛的领导老师继续揣味、领会,如此,或许会厚重小辛综实教研之“品”。

其次,借此机会,我也代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恳请在座诸位校长、教研室领导、教育局领导,有机会的话,也从《纲要》理解出发,了解一下真正的综合实践活动,了解它的本义,了解它在教育全局中的位置,了解它在学生成长中的真正价值,了解我们综实人在苦苦地在追求什么,努力搭建更多有利于它成长的平台,给予我们综实(学科)更多一些的空间、机会以及发展的可能——求求大家了!(作揖)

我们和小辛人一起努力立“品”,属于真正综合实践活动的更厚实、更扎实的“品”,各位领导专家倾力协助铸“牌”——小辛人一定会回馈大家一个扎实的综实教研品牌的。

其一,我理想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教育视野的“课程”,是“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关键能力)”视角的课程。借用今天孟校长梳理、描绘的小辛综实“辛”样态设想的“融合”途径——人员融合、课时融合、空间融合,期望我们可以再次开放胸襟:人人(EVERYONE)、时时(ALLTIME)、处处(EVERYWHERE),综合实践活动理念,无处不在。

其二,关于教师,设定在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阶段,我心目中的教师是很难强分什么学科的——多科融合式的综合素养突出的教师,应当更适合新时期小学教育的使命与担当。当然,在我们教研系统的设定中,教师多方面素养中最迫切的,就是自主成长的意愿,然后才有专业发展的可能。

其三,关于教研。我再次强调,我不懂“教学”,不懂“教研”,所以才只有绕到背后去观察和思考,提一些未必周全的建议。这一定不是谦辞。我的理想是:我有属于我的角度的思考,你有属于你的角度的行动,在我们的接近、合作中,有机会让我的思考更合理,有机会让你的行动更理性,这便是我力所能及的我和综实老师们的“教研”了。

最后,一个期望:有人说过这么样一段话——

“教育研究是以言行事,即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是言说者,而不是实践者。他的研究提出的任何主张都是以言辞(写作也是一种言辞,就如演讲一样)为表现的,但不是以实践结果为表现的。”

我以为,我们真正的行动其实唯有教学,上升到为了改善教学而研究的程度,我们所要做的便一定不只是“实践”了,基于反思与实践的言说,无论是口头上的还是文字层面的,才是我们对“研之有道”的物化。换个角度来解释,我们的教研品牌,最终成功竖立起来的标志,应当不仅仅是教学行动中的种种改进,还一定要包含更多的理性思考尤其是教研结论的表达。

以此与我们各级教研人员(教师、组长、校长、区教研员、市教研员)共勉!

一起努力,在一线教学的背后,做有成果而又有实效的“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