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儿童文学就是“儿童”的文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3
摘要:儿童文学就是儿童的文学,专为“儿童”设计的,适合所有儿童的文学,如果你喜欢阅读儿童文学,恭喜你找到了幸福的港湾,成为了“永远长不大的儿童”。

关键词:儿童    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的三重读者

一、什么是儿童?

朱老师说过,研究儿童应该意识到有两个儿童存在,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儿童,一个是成人的意识形态中的“儿童”。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者是主观意识的,前者是个性化的实存,后者是普通的假设,为了区别我们可以称前者为儿童,后者为“儿童”。文化研究当然是以客观实存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不过研究出来的结果却往往是主观角色的“儿童”,如何研究的理想,当然是要使后一个“儿童”与前一个儿童走向重合。但是,儿童研究中的“儿童”最终也只是儿童的近似值,是对儿童的迫近,而不可能完全成为儿童本身。我个人觉得还有一个“儿童”,那就是像我这样“永远长不大的儿童”。像我这样“永远长不大的儿童”,我们爱读儿歌,儿童诗,儿童文学等等。很可惜,我们是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儿童了,但我们却有着一颗童心,永远爱着儿童。

二、什么是儿童文学?

过去对儿童文学的定义很多,比如有人说:“儿童文学是大人写给小孩看的文学。”这事听起来很顺畅是对儿童文学写作事实的描述,但要是给儿童文学下一个定义的话,不但要有事实依据,更重要的是要做出科学的价值的判断,目前国内儿童文学教材已经有很多个版本,得到普遍认可的定义是——儿童文学,是作家根据儿童不同年龄心理特征而创作出来的,得到儿童喜爱的文学作品,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儿童文学有文本构成,这些文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表达了儿童的特殊建构,记住角色或前进表现的隐喻体个体。(如动物玩偶小人或降低地位的成人)这些文本的共性是表达出对儿童被弱化状态的理解,成人像儿童一样也会被这种话语吸引投入其中,就像儿童也会被许多成人话语吸引一样,但这些文本是否成为儿童文学,还要看他们如何被阅读被使用,他们的丰富基程度也要看他们如何混杂或称之为边界的这个国度协商。

日本学者上笙一郎曾指出,在儿童文学研究中基本存在三种类型,一种是随笔型的儿童文学研究,第二种可以称作为概念型或者概论型,第三种可以称作上述两者,中间型或混合型及随笔型与概念型相结合,从概念型概论型研究中选择出几种儿童文学的定义:

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

                            ——蒋风《儿童文学概论》

儿童文学及适合于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审美要求以及接受能力,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学。

                  ——浦漫汀主编《儿童文学教程》

所谓儿童文学是指成年人强烈的意识到为儿童阅读所创作的一切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特质在于能够适应儿童的生活体验的广享程度和精神发展阶段,易懂有趣并能循序渐进的逃离孩子们的精神资质,具有适宜于各发育阶段的教育性,在形式方面,对于语言和文字的使用理应悉心加以注意。

          ——[日]国分一太郎,上笙一郎《儿童文学引论》

所谓儿童文学,是以通过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将儿童培育引导成为健全的社会一员为最终目的,是成人成年人试验儿童读者的发育阶段而创造的文字。

            ——[日]上笙一郎《儿童文学引论》

三、儿童文学的三重读者

有一种观点认为,成人不喜欢阅读的儿童文学,就不是好文学。创作《纳尼亚国传奇》的CS.刘易斯说:“儿童文学必须是在10岁阅读有价值,到了50岁重读时同样具有价值的书,成人后就变得不值得阅读的书,在童年时就根本不重复读它,不要读它。”

如果儿童文学作品一定要拥有成人读者,就必须必然会使它变得更加难以创作,要使自己的作品拥有成人读者,作家本能的反应是加强作品的文学性。新美南吉的童话《买手套》,写曾经因为与另一只狐狸一起去偷农民家的鸭子。而被人类追赶过的狐狸妈妈,由于害怕人类就把自己的狐狸孩子的一只手变成人类的手,并交给小狐狸一块儿铜板,让他到镇上去买手套,小狐狸交给帽店老板,铜板的时候不把另一只狐狸的手伸了出去,可是当帽店老板确认小狐狸给的是铜板是真的,这个时候老板就卖给他一双暖和的手套。狐狸妈妈听小狐狸讲了,冒店老板对他的态度很和善后,马上小声念叨:“人真的是善良的吗?”人真的是善良的吗?这个问题过于重视成人读者的创作就有可能走入误区,所以儿童文学是儿童的文学,专为儿童和“儿童”创作的文学。那么这样的儿童文学成人可以读吗?当然可以,但成人读不出那种韵味和乐趣,特别是有功利之心的成人,他们是不会对儿童文学真正感兴趣的,除非是那种永远长不大的儿童,那是一种多么幸福的儿童呀!

四、让文学经典引领儿童成长

儿童是正在成长的生命,如何让儿童的成长变得顺利,变得符合儿童的天性,并且也符合成人的文化期待,是每一位家长都要用心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位关心儿童,爱护儿童的出版人和教育工作者所要用心思考的课题,儿童图书出版的主流应该以经典文学作品来塑造儿童的阅读文化,让每一个儿童在书香中学会感悟世界,学会理解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学会感受美与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年少儿出版社为儿童读者奉献过许多精美的文学图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明天出版社,未来出版社,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1世纪出版社,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和晨光出版社等,都在我国经典儿童文学的收集整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叶圣陶的《稻草人》,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洪汛涛的《神笔马良》、葛翠林的《野葡萄》、孙幼军的《小布头奇遇记》、金近的《小猫钓鱼》和《小鲤鱼跳龙门》、陈伯吹的《一只想飞的猫》、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全传》等现代经典童话都能以很精美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此外一些少年儿童出版还收集和整理了鲁迅,周作人,丰子恺,冰心,老舍,萧红,刘大伯,朱自清等创作的现代儿童小说散文和童诗作品,让小读者享受到少些经典的儿童文学大餐,还有一些少儿出版社出版了《美丽的乔》、《野性的呼唤》、《黑骏马》、《拂过杨柳的风》、《男孩莫戈里》利那狐狸的故事》等世界经典动物故事,这些作家是西方文学史中非常有地位而且影响自身的大文学家,这些作品与其他的西方文学经典相比,更不一般。它们既是属于儿童世界的“动物文学”属于儿童文学的经典。又是得到广大成年读者喜爱的“西方正典”。这些作品都以动物为视觉刻画的,是动物形象,展现的是动物的性格、情感、品德等参与人性媲美的优秀品质。他们有的是“散文体童话”,有的是“诗意小说”,有的是“丛林故事”,有的是“荒野的声音”,有的表达智慧与友爱,有的展示坚韧与美好……他们不仅仅是一般大自然的文学书写,因为这些作品与其说是写动物写原因写森林,不如说是“写人”。也就是说他们都有深刻的隐喻意义,做家具动物世界来展现人的社会,来展现人性来表达普遍的生活哲学和人生命题,因此这样的作品源纳基,多以人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文学经典相比,更加给人新鲜感和惊奇感,更加富有艺术冲击力和情感震撼力。

进入新世纪,为了更好的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一些少儿出版社重版或重译了西方文学中非常优秀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成长小说,如英国文坛泰斗狄更斯创作的《雾都孤儿》,瑞士著名作家约翰纳斯皮里创作的《海帝》,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玛丽创作的《绿墙上的安妮》还有美国著名作家弗朗西斯霍奇森国内特的《小公主》,美国作家埃利诺霍奇,曼波特的《波丽安娜》和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他们都有的被拍摄成电影和电视在全世界播映,有的被翻译成多种文字风靡全球,有的还被制作成受孩子们欢迎的灵魂画和动画片,有的成为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被很多文史材料评价,这些成长小说内容以极为丰富多彩。期待家长和老师们重视儿童的课外文学阅读,在儿童的课外文学阅读方面多投一些资,要知道当同新世界得到经典润泽知识,也是儿童成长得到真正引领之时!

总结:儿童文学就是儿童的文学,专为“儿童”设计的,适合所有“儿童”的文学,如果你喜欢阅读儿童文学,恭喜你找到了幸福的港湾,成为了“永远长不大的儿童”。

参考文献:

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

谭旭东——《儿童文学的多维思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