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实验小学的发展历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学前小学,今为常熟市实验小学,属江苏省首批九十四所实验小学之一。位于学前街泮宫旧址,在常熟教育史上,是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小学之一。
回溯建校历史,渊源有二:
明德小学(1907-1912)海虞市立三初小(1912-1928)
襄和女校(?-1914)海虞市立女校(1914-1928)
至1984年止,从海虞市立女校建校算起,正好七十年。(按:学前小学建校史,历来以海虞市立女子学校成立算起。)《常熟县教育行政月刊》民国十八年一月第七期记载:“该校 曾发行五周年、十周年、十五周年纪念刊物各一册,过去历史,有册可稽。”如以明德小学1907年建校算起,则已七十七年历史了。
清末时期、民国时期的有关史实,兹分期纪要如下:
一、 清末时期(1907-1911)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邑人袁寿康、赵宗典、屈镜清、陈弼等发起筹组明德初等小学,校舍借用学宫宾兴局,校长为袁景绍。1907年创办伊始,教室一。次年,1908年毕业二人。1909年校址移在学宫礼器库,仍办一教室。1909年、1910年,校长为屈家琨,继为陈弼。教职员工除发起人之外,尚有徐家坤、严春富等。
二、 民国时期(1912-1949)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常熟光复,行政组织更制同。明德初等小学仍由陈弼担任校长。1914年下半年,更名为海虞市立第三初等小学。校址迁在泮宫尊经阁。1915年,更名为海虞市立第三国民学校。1924年,更名为海虞市立第三初等小学,校长仍由陈弼担任,一直至1928年。明德初等小学从创立至海虞市立第三初等小学,以至合并,前后凡二十一年。校址初在学宫宾兴局,后移至礼器库,移至尊经阁后,校门西向,在周神庙弄学宫西北隅出入。
1927年,北伐胜利,海虞市建制撤消。次年,将海虞市立第三初等小学和海虞市女子小学合并,更名为常熟县第一学区学前小学。是为本校定名“学前小学”之始。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同仁为纪念邹莲芬长校五周年,撰有《五周年纪念碑志》,建碑塔于幼儿园后面 西部教室前的校园中。署名教工有江季拯、张引才,陈启森等二十六人。其后,管逸民、钱正范、张子才、严金儒、谢梦石、曹粹娥等均先后在校担任教职。至抗战前夕,1937年上半年,计教室十九,教职员二十八人,学生九百零七人。
1937年,抗战军兴。“八?一三”事变后,学校停课。常熟成立抗敌后援会,借用学前小学教室,办后方医院 本校教师积极投身抗日救国热潮,参加护理工作。
1938年八月,学校开学,仍名常熟学前小学,由季嘉生为校长。1939年八月,更名常熟模范小学,姚仲图为校长。1940年八月,更名常熟市实验小学,周洽寿为校长。1941年八月,更名常熟县泮宫中心小学,赵仲珪为校长。1945年八月,汪留豫接任校长。抗战胜利后,1945年十月,办理接收事宜,由黄鼎新担任校长。1949年四月,常熟解放,校务暂由教导主任周宗珍主持。1949年,新中国建立,学校走向新生。学校名称,随着区域建置的变化,初名常熟市学前中心小学,1958年改名为常熟县虞山镇(公社)学前小学,1962年直属县管,更名为常熟县学前小学,一直至“文革”。文革中,改名文革小学。“文革”结束1977年复名学前小学,并被定为县直属小学和苏州地区重点小学。1981年2月,被省选定为江苏省实验小学之一,更名为常熟县学前小学。
1983年,更名常熟市实验小学。进入90年代后,学校努力实现两项转轨。一是坚决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二是坚持从重点小学转到实验小学的轨道上来。1998年12月,由苏州市教育局代省教委对学校工作进行全面考核验收,1999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再次确认为江苏省实验小学,颁给金光灿烂的“江苏省实验小学”校牌。同年12月,又经考核验收,命名为“江苏省模范学校”。
于兹世纪之交,回溯年一个世纪的历程,在常熟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接下来,学校正以“敢于攻坚,勇于创新,群策群力,雷厉风行,精益求精”的精神,制订新世纪的发展规划: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推进三大工程建设(名师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素质教育工程)创建一流知名实小,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开拓前进,再创辉煌而奋斗。
喜逢盛世,常熟市委市政府投入5000多万元,将学校迁至环境优美的新城区。新校占地65亩,建筑总面积4万平方米,拥有一流的教学环境和高科技装备,是一所融书香校园、数码校园、生态校园、双语校园、活动乐园、生活家园于一体的,既有历史底蕴,又具现代气息的新型学校。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能尽享最丰盛的教育资源,获得最充分的优质教育;每一个孩子都能领略到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教学,聆听到学者型教师的谆谆教诲,体验到生命化课堂的真正含义。
学校正秉承“务实求真,开拓创新”的校风,发扬“敢于攻坚、勇于创新、群策群力、雷厉风行、精益求精”的实小精神,打造国内一流、国际接轨的顶尖名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