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的儿童期道德发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发展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道德准则,并以道德准则指导行为的发展过程。道德内涵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皮亚杰对儿童道德认知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他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得到普遍的认同。皮亚杰采用含有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对4—12岁儿童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他把童年期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
前道德阶段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儿童只能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
他律是指道德判断的标准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其特点:
(1)、儿童认为规则、规范是由权威人物制定,不能改变,必须严格遵守
(2)、对行为好坏的评定,只根据后果,而不是根据行为者的动机。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自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其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即外在的道 德标准内化于己。这个阶段的特点主要有:
(1)、认识到规则具有相对性,是可以改变的。规则是人们根据相互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可以按多数人的意愿进行修改。
(2)、对行为好坏的判断依据着重于主观动机或意图,而不只是后果。 道德行为是以习得的道德准则为指导的行为。道德行为发展的研究多集中在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的发展方面。
1.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有益,对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亲社会行为也称利他行为,表现为分享、合作、帮助、救助等。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有利他行为、期待获得奖赏的有益行为、希望得到权威和社会赞赏的利他行为以及为了减轻个人内部消极状态的行为等。虽然行为动机有所不同,但是这些符合对社会有利,对他人有益的行为都是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获得需要有付出,需要具备如下条件:
(1)、道德动机的发展。道德动机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由服从向独立发展,由服从成人的指令发展到自觉道德动机;由以具体事物的给予为动机向以社会需要为动机发展。
(2)、逐渐形成能设身处地为需要帮助者着想的能力。
(3)、需要具备亲社会行为的能力。即掌握有效的助人的知识和技能
(如救助溺水者,需要会游泳)
2.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主要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以及对他人权利的侵犯。攻击行为的基本要素是伤害意图。
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控制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常用的控制措施有:改善儿童所处的环境条件,教给儿童减少冲突的有效策略;增加对攻击行为有害后果的了解;发挥榜样的作用等。
欺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攻击行为。欺负的主要特征在于:行为双方力量的不均衡性和行为的重复发生性,它通常是力量占优势的一方对力量相对弱小的一方重复实施的攻击行为。
欺负行为的类型有三种:
一是直接身体欺负,欺负者利用身体动作直接对受欺负者实施攻击;
二是直接言语欺负,欺负者以口头言语的形式对受欺负者实施攻击
三是间接欺负,欺负者一方借助第三方对受欺负者实施攻击(如造谣离间、社会排斥)。
小学儿童欺负行为发展特点有四个:
一是我国小学儿童欺负行为的发生率为20%左右,并有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的趋势;
二是言语欺负的出现率最高,其次是直接身体欺负,欺负的发生率最低;
三是欺负的性别差异,男生以直接身体欺负为主,女生以直接言语欺负为主;
四是儿童的欺负行为可以预测将来的适应不良,经常受欺负的儿童通常会导致情绪抑郁、注意力涣散、孤独、学习成绩下降、逃学、失眠,严间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行为。经常欺负他人者,可能造成以后的行为失调或暴力犯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