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文言文表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3

1. 一个古文 我知道几句话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 查解释

【原文】

《游白水书付过》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就有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

下面是一些相关的题目,仅供参考。

1.殆:大概 循:顺,沿 度:越过 顾:回头看

2.翻译: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3.上文中“雪溅雷怒,可喜可畏”这八个字写瀑布的奇观。你觉得好在哪里?

写瀑布的奇观只用了“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个字,就把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以及自己的感受写到了。

4.上文写于苏轼被贬惠洲后。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表达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意思对即可。)

2. 文言文中的十二月十又日是什么意思

顺便介绍15种虚词的用法: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二、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三、而 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四、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

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3. 10月1日用文言文怎么说

关于时间名词,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都是按照年-月-日顺序表述,语法上完全相同。不同之处,是文言文有时用别称,如“己亥年癸酉月辛未日”,这与语法没有关系。

例如,杜甫“有瘴非全歇,为冬亦不难”这首诗的标题就是《十月一日》;再如, 文天祥的诗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

如果你问的是“公历10月1日”的话,因为文言文没有公历的概念,需要依据公历哪一年10月1日,通过查日历,知道所对应的农历日期即可。比如,今年(2019)10月1日,农历是九月初三,文言文表述就是“九月初三”,或“九月三日”。

4. 文言文阅读【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②句意为:,(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相与:一起;③句意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④句意为: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尝:曾经.(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重点词语有: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交横”,纵横交错;“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句意为: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②句重点词语有:“纵步”,放开脚步走;“疲乏”,疲倦劳乏;“就”,靠近.句意为: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亭子里休息.(3)本题考查重点是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两句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庭下如积水空明”把月光比作积水,生动形象地写出其澄清明亮的特点;“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作者自比“挂钩之鱼”,形象地写出忽然得以解脱时轻松、愉快的心情.(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联系作者当时被贬谪的处境,因此答案为:作者自称“闲人”,是因为当时作者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有远大的抱负却得不到施展,工作很清闲,有闲情雅致欣赏月景.答案:(1)①念:想 ②相与:一起 ③但:只,只是 ④尝:曾经(2)①庭院中月光如积水空明澄澈,水中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②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亭子里休息.(3)两句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庭下如积水空明”把月光比作积水,生动形象地写出其澄清明亮的特点;“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作者自比“挂钩之鱼”,形象地写出忽然得以解脱时轻松、愉快的心情.(4)作者自称“闲人”,是因为当时作者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有远大的抱负却得不到施展,工作很清闲,有闲情雅致欣赏月景.。

5. 【文言文阅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已卯上元,余在儋耳】

原文为《书上元夜游》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译文:1099年农历正月十五,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便很高兴地跟随他们,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生活井然有序.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愈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不知道帮上忙了没有,没有的话请追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