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孩子在争抢一只橘子,你会怎么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2
故事出自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威廉.尤里的代表作《谈判力》。

假设我们是两个孩子的家长,有一天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推开门看见两兄弟正在争抢一只橘子。橘子只有一个,我们不能对孩子说“别抢了,别抢了”,然后变戏法式的从身后拿出一堆橘子放在他们面前,因为这个冲突的本质就是资源有限。

如果让你用直觉快速说出答案,是什么呢?

哥哥让弟弟?

弟弟让哥哥?

榨成果汁?

剖开一人一半?

……

估计选择剖开一人一半的人会占大多数,因为它看起来最像正确答案。

故事中的家长就是这样做的,把橘子剖开一人一半。哥哥拿走他的一半橘子,吃掉橘肉扔掉橘皮,很正常的举动。而弟弟刚好相反,他扔掉了橘肉,留下了橘皮,因为他想要做蛋糕。原来在西方,陈皮是西点烘焙一种常见的香料。

现在我们把这个故事当作电影片段回转、放映、定格,回到分橘子前的那一瞬间。我们都少做了一个动作,让一半资源白白浪费掉。本来哥哥可以拿走一整只橘子,弟弟可以拿走一整块橘皮。那个漏掉的动作就是倾听。每个人都会听,但要把听放在了解、判断认知之前则是一种需要特别学习的修行。

01听与倾听

关于听与倾听,《沟通的艺术》中是这样定义的:

听是自动的过程,在听力正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听觉自动接收外界的信息。而倾听则不是,因为我们会自动屏蔽那些不想听到的声音。

比如说,你正津津有味追着热播剧,这时候老公回到家。一推开门就噼里啪啦和你说一大堆话,你有一句每一句的搭理着。这个过程中你听见了老公的话,但是没有做到倾听。

因为倾听的过程包含了五个元素:听到、专注、理解、回应和记忆。听到是生理维度,声波要以一定的频率和响度撞击我们的内耳时,我们才能听见。专注是心理过程,我们会按照自己的意愿、需求欲望和兴趣等选择自己想要听的内容。理解是对信息理解的匹配程度,也就是听者所理解的意思和信息发出者试图传达的意思是否一致。回应是给予说话者清楚的反馈,记忆是记住对方的信息。

当妻子沉浸在热播剧中时,没有专注听丈夫讲话,所以无法准确理解丈夫想要传达的信息,自然也就给予不了清楚的反馈和记住他的信息。

或许有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那到底在育儿过程中什么时候需要我们使用倾听技巧呢。答案是当问题归属于孩子的时候。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这个问题是家长可以接受而又需要孩子自己面对的。

比如说,孩子因为分数不理想哭得很伤心或者和小伙伴闹矛盾一整天闷闷不乐。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去体验这种情绪并帮他解决问题。

那怎么发现这些需要倾听的时刻呢?可以试着从两点去观察:第一孩子是否处于负面情绪之中,第二是孩子是否在说一些很奇怪的话语。如果有,这个时候就是我们使用倾听技巧的时机。

正月初一的早上,霏起床洗漱,突然她哇哇大哭起来。她几个阿姨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知所措,纷纷安慰她:“你怎么了?别哭了……”可是霏还是哭个不停。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我知道这就是使用倾听的最佳时机。于是我把她拥入怀里:“你看起来很难过,可以告诉妈妈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听完我的话,霏的哭声渐渐变得微弱,接着她大声说到:“为什么舅舅可以蹲在厕所玩手机,而我不可以?”她一说完这个理由,我们都哭笑不得。同时也在反思一件事情,就是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真正做到倾听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

02敲开谈话之门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说。孩子处于负面情绪时,就算你愿意倾听,她也不愿意张开嘴巴说啊。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我们可以试着敲开他那扇紧闭的谈话之门。

上周一家人聚会。晚餐我炸了一盘小鸡腿,酱料腌制几个小时后裹上一层面包糠小火煎炸,出锅的时候特别香。一端上桌,外甥就往自己碗里夹了4个,女儿也夹了一个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一分钟时间盘子就空了。

等女儿吃完碗里那个鸡腿看着哥哥碗里还剩几个,突然哇哇大哭起来。紧接着身边的大人们就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想对策。先是我妈和我外甥商量,让他匀出一个,当然没有成功。接着我姐说:霏乖,大姨明天给你炸一盘让你一个人吃,可女儿还是哭个不停,一句话也不说。于是我妹妹又开始掺和进来“别哭了,三姨现在就帮你点个肯德基。”

大家都急于把她从负面情绪中解救出来,但我知道这样做是行不通的。如果这样做了,以后她将不能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以为大哭大闹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于是,我把她拉到房间,关上房门对她说:愿意和妈妈谈谈吗?女儿没有回答我继续哭得很大声。我继续给了她一个拥抱,轻轻抚摸她的后背:等你觉得好一点了再和妈妈说。这时候只听见女儿哇哇哭得更大声,然后开始说话了:“为什么他能吃4个,而我只有1个,我讨厌他来我们家。”

在这个故事里我说了一些话做了一些动作成功的敲开了和女儿的谈话之门。为什么这些话语和动作如此有效呢?

因为这些举动能让人感受到了被接受。当沟通者做出这些举动无形之中就制造了一个良好的沟通氛围,这比起简单粗暴想要把当事人从负面情绪强行拖拽出来会有效的多。我们把这些举动统称为肯定的信息,它给沟通的对象传递的是重视、(你在我心里很重要)承认(承认对方的感受和观点)和赞同(表示对他的想法、意见感兴趣)。

怎样才能传递肯定的信息呢?我们可以用语言表达,比如说:“给我讲讲,我想听听,我很想知道你的想法,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也可以通过手势、姿势、面部表情、其他动作或沉默等非语言来表达肯定信息。

在这一个过程中,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利用肯定的信息引发他人有类似的回应,引导沟通气氛不断走向正面,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03积极倾听保持大门敞开

《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中说:

在这一段话中我找到两个关键词:建立关联和同样积极。

什么是建立关联呢?它的意思是在沟通中信息的传送者和接受者是一个整体,他们同时参与这个沟通过程并且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那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张图:

当孩子有需求的时候,他不一定懂怎样正确的表达自己的需求,会自己把想要传达的信息进行编码传递出去。那么接受者会直接对信息进行解码,解码的准确与否就决定着沟通是否有效。

图中的孩子饿了,编码后的信息是“妈妈,什么时候开饭?”,如果妈妈的解码是正确的,就会和颜悦色的对孩子说:宝贝,马上可以开饭了。但如果妈妈把孩子的信息解码成想吃完饭出去和小朋友们疯玩回应就不同了,她可能会说:天天就知道玩。

两种不同的回应,接下来孩子的反应自然也不同。所以妈妈在解读信息时要放下自己的情绪和评判, 对孩子信息背后的情绪和含义进行解读 。

或许有人会说,那也许他就是想吃完饭去找小伙伴玩呢。是的,不排除这种可能性,所以我们对信息进行解读之后要进行反馈,验证自己的解码是否正确,也就是接下来要讲的第二个关键词“同样积极”。

作为信息的接受者要 积极使用“你信息”进行反馈 ?比如说“你看起很急躁,是因为想早点吃完饭出去玩吗?”经过这样的描述,就算你的反馈不正确,孩子也愿意将对话继续。当然你的态度特别重要,是真正的好奇还是想要求证自己的判断都会影响到谈话的效果。

回到女儿吃鸡腿的那个例子,后来我对她说:“你看起来很伤心,是因为看见哥哥的鸡腿比自己多觉得不公平吗?”女儿立刻回复到:“是的”。之后我们又一起愉快的讨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她提议第二天陪我一起去超市买食材重做。

或许会有家长说使用“倾听”的方式去和孩子沟通实在是太难了。如果你有这样的念头出现,不妨想一下它的好处,它可以帮助孩子减少对负面情绪的恐惧,可以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温暖的关系,还可以帮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这些理由是不是足以打动我们在这件事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呢?

人们都说这是一个沟通的大时代,但事实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说个不停而忽略了听。说的时候是在强化我们既有的认知,而听是张开耳朵去聆听不一样的经验。

在育儿过程中如果说个不停,不仅孩子会感到厌烦,我们也会一直沿用自以为对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倾听则能让我们了解孩子真实的诉求,与孩子更亲近。

(我是三级拆书家饶晶晶,我用拆书的方式把生活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