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学关于尼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4
现在读尼采,心会有颤栗感。这是年少时看绝对不会有的。他说他只喜爱别人用血写出的作品,因为血是精神。用血写箴言的人,不愿被人读,而是要人背出来。这分明是个修行者,至少他展现在书中的精魂是这样。46岁开始他精神失常?这是在他写完所有的重要作品之后。

尼采是没有得道的修行者,反而进入某种癫狂,执着于自我。又订了几本关于他的论著和传记。他的作品看完一本基本上就够了。但这个人值得探究。即他如何在认知中发生这些障碍。他的心识有强烈的力量,但没有臣服,因此相比鲁米,没有后者的优雅、幽深。鲁米归宿于他的宗教。不是被宗教形式捆绑,而是深入真理。

尼采反宗教,只是反宗教形式。他自己的学说仍是从圣经本源而来。所谓超人之学说,和佛性、神性、人之本性有何区别,只是换了一个概念。他认同肉身、大地、生育、人的神圣性以及善恶不可分,真理甚至要从恶中来,这都不是新鲜论点。他可知道东方有几位哲学家早把这一切拆分干净,其中最究竟的一位是佛陀。

即便有时理解人性的各种特点也是做不到的。要容纳下人性各种复杂而隐藏的特点,需要大海一样的心量,才能始终原谅对方。但我们此类普通人做不到。做不到一味地容纳人性,哪怕理解。无底线容忍是菩萨境界。

10年前,特别喜欢宋徽宗。同时看宋徽宗传记。看得人惊心动魄。这书写得很好,主要是细节精湛。每次看到描绘宋朝元宵节灯会盛况,心里都会涌起悲哀。曾特意去开封,看看旧地,当然一切都荡然无存。这种心结也是奇怪。真想写个宋朝故事。

差不多一千年前的北宋人,和现在的国人应该还是有些区别。不管在哪个方面,大难之际的表现更能显出品格。从皇帝到普通百姓都是这样,虽战败,个体仍有情意、仁心。一些细节令人难受。繁华盛世时就更不用说了,开封的人,曾经有过好日子。也有至暗时分。虽然每个朝代的内乱、权力之争都大同小异,但具体落实到细节处,人的气质风貌仍是不同的。觉得,那时的人可能是原来的真正的样子。

历史告诉人最好的一句话是,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人始终需要大海一样的心量,才能始终原谅对方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