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疑问语气词句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9

1. 表示疑问语气的诗句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晓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思 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凉州词 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泊船瓜洲 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书愤 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双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州桥 范大成州桥南北是天街,老父年年等架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参考资料: 自己背的,自己查的。

2. 古汉语所有表示疑问的字词

你都需要问这种问题啊?!!!!!我只能浅显的告诉你哦,可能答案你都知道

一、固定句式:

古代汉语,疑问句通常分成是非问疑问句、特指问疑问句、选择问疑问句、正反问疑问句四四种。

在疑问句中,如疑问代词(何、奚等)作宾语,提到动词(或介词)之前。

二、疑问代词:

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

(1 )指人的。有“谁、孰”。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

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 )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

“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

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c “奚以”询问方法。

(3 )指处所。有“安、恶、焉”。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如“沛公安在?”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三、疑问语气词:

古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分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和句尾语气词。

句首语气词——夫、盖、维。

句中语气词——也、与(欤)。

句尾语气词——也、矣、乎、哉;已、耳、焉、与、邪、夫、兮。也、矣、已、耳、焉是陈述语气;乎、与、邪是疑问语气;哉、夫、兮是感叹语气。

重点掌握“也”、“乎”、“已”、“耳”、“焉”、“哉”等的用法。

3. 文言文中的疑问助词

1、乎 语气词“乎”可以用在疑问句句尾表示疑问语气。

疑问句中的“乎”字表示疑问语气时,按提问的出发点和疑问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询问、反问两种情况。 询问 询问是说话人提出问题,要求对方回答,这类疑问多见于是非问句、特指问句和选择问句。

这是一种纯粹的疑问,“乎”可译为“吗”或“呢”。例如: ①(王日)“战乎?”(伯州犁)曰:“未可知也。”

(《左传•成公十六年》) ②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许行》)以上二例是是非问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乎”译作“吗”。 ③事齐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下》) ④子以秦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以上二例是选择疑问句,说话人把两种可能提出来,要求对方选择一种作答。

“乎”字可译作“呢”。 ⑤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论语•先进》) ⑥我则无礼,何以战乎?(《载流之战》)以上是特指问句,句中有“何”这样的疑问代词特别提出疑点。“乎”字可译作“呢”。

反问 反问是无疑而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毫无疑义的意见,所以不要求对方回答。因为是无疑而问,故在句尾用“乎”字的同时,句中还要用别的反诘语气词等来配合。

这种“乎”字也可以译成“吗”或“呢”。例如: ①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城汉之战》) ②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许行》)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以上三例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的内容。

其中1、3两例与“乎”字呼应的是语气词“其”和副词“宁”。 如果句中使用“不”“无”等否定词,就构成否定形式,表达的也是肯定的内容。

例如: ④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城汉之战》) ⑤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庄子•秋水》) “乎”与“不亦”构成“不亦……乎”,是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其反问语气比带其他反诘词语的反问句要轻缓一些。例如: ①夫子尝与吾言于楚也,必是故也。

不亦识乎?(《左传•成公十六年》) 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③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2、欤(与) 语气词“欤”先秦多写作“与”,“欤”是后起字。“欤”(与)和“乎”一样,可以表示疑问语气。

“欤”(与)表示疑问语气时,在是非问句句尾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问,而是说话人心目中已有了某种看法,但还不能深信不疑,提出来要求证实。这是“欤”(与)和“乎”在表疑问语气时的主要不同之处。

这样的“欤”(与)可译为“吗”或“么”。例如: ①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论语•微子》) ②“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许行》) ③子非三闾大夫欤?(《史记•屈原列传》) “欤”(与)用在特指问句,帮助表达疑问语气,句中也另有疑问词,疑问的重点落在疑问词上。

可译为“呢”。例如: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②谁与,哭者?(《礼记•檀弓》) ③大阉之乱,缙绅而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欤”(与)用在选择问句句尾,是表示无法肯定或否定某项或某几项事情,要求对方选择而发出的疑问语气。

可译成“呢”,分句中常有“抑”来配合。例如: ①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②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礼记•中庸》) ③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欤”(与)用在反问句,表示不要求对方回答无疑而问的反诘语气,可译为“吗”,有时也跟“也”连用,或跟“岂”、“得非”等配合。

例如: ①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孟子•公孙丑上》) ②得非急于求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韩愈《答吴充秀才书》) ③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3、哉 “哉”字可以跟疑问词配合用于询问句和反问句,句子的询问语气和反问语气由疑问词来表达,“哉”字则给它们带上感叹色彩,可译为“吗”、“呢”。例如: ①此何鸟哉?(《庄子•山木》) ②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③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苏轼《教战守策》)以上诸例是询问句,“哉”译为“呢”或“啊”。 ④晋,吾宗了也,岂害我哉?(《左传•僖公五年》) ⑤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以上二例是反问句,“哉”译作“吗”或“呢”。

4、耶(邪)句末语气词,用在疑问句句尾,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或“呢”。例如:①为一郎僮耶。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②史公果死耶。——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③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庄子•齐物论》)④令名不彰邪。

——《世说新语·自新》。

4. 如何判断文言文中所表达的语气

文言文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几个: 1、也:(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

如:夫将者,国之辅也。 (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矣:(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

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祈使语气。

如: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可疾去矣,慎勿留。 3、乎:(1)用在句尾表示疑问语气。

如:壮士,能复饮乎? (2)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祈使语气。如:天乎!吾无罪。

/子其行乎? (3)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4、者:(1)表停顿语气。如: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2)用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昔者吾舅死于虎。

(3)用在句尾表疑问。如:无差,谁为多与者?(《狱中杂记》) 5、耶:(1)用于句尾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如: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然则何时而乐耶?(2)用于句尾疑问中略带测度,相当于“吗”。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3)用于句尾表反问,相当于“吗”。

如:呜呼!州县者真驿耶?(4)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时耶,命耶?从古如斯。

5. 文言文中语气词用法

其:本义为簸箕,假借为表示推测的语气词:“今日其雨.”〈助〉用作语助.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北风其凉,雨雪其雰.――《诗·邶风》又如:他们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这类好辞书,尤其需要;说得何其好哇! 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虽僻远其何伤.――《楚辞·屈原·涉江》又云霏霏其承宇.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句中语气词 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 《孟子 梁惠文王上》:“始作俑者,~无后乎?” 《左传 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尚书 益稷》:“帝~念哉!” 文言文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几个:1、也:(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如:夫将者,国之辅也.(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2、矣:(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2)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如: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可疾去矣,慎勿留.3、乎:(1)用在句尾表示疑问语气.如:壮士,能复饮乎?(2)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祈使语气.如:天乎!吾无罪./子其行乎?(3)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4、者:(1)表停顿语气.如: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2)用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昔者吾舅死于虎.(3)用在句尾表疑问.如:无差,谁为多与者?(《狱中杂记》)5、耶:(1)用于句尾表疑问,相当于“吗”“呢”.如: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然则何时而乐耶?(2)用于句尾疑问中略带测度,相当于“吗”.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3)用于句尾表反问,相当于“吗”.如:呜呼!州县者真驿耶?(4)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时耶,命耶?从古如斯.6、邪:(1)表疑问,相当于“呢”“吗”.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2)表感叹,相当于“耶”.如:乾坤其易之门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