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的表达更有逻辑:实现高效沟通的金字塔思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2
@善用网文:读书提升认知,知识改变命运

01

领导向员工分配工作时,是这样说的:

“小王,我跟你说一下接下来你的工作安排。

第1周,你要参加新产品知识的培训,并参加与生产部门的周例会。第2周,除参加生产部门的周例会,还要参加质量部门的双周例会,同时必须完成产品需求的分析工作。

第3周,你要推动产品的功能开发工作,力争在第6周结束。当然不要忘了与生产部门的周例会。第4周,我给你申请了一个沟通技巧的培训机会,机会难得,请务必出席。

我们和采购部的月例会也是在第4周。第5周…”

如果你是小王,能记清楚以上这些内容吗?

每一周都包含着不同类别的工作,面对这样的安排,多数人可能听到一半已经有点晕头转向了,恐怕很难记住所有细节。

有逻辑地合理表达对于工作、生活都至关重要。

今天分享的书籍 《逻辑表达:高效沟通的金字塔思维》 ,可以使你的沟通表达更有成效。

作者说,把金字塔表达思维运用到对话交流中,可以达成更好的沟通效果,让你事半功倍。

02

金字塔表达结构有四项原则,即: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这是构建清晰逻辑、有效表达的四项基本原则。

原则一:结论先行

结论先行,即先从结论说起,把中心思想或关键论点放在口头或书面表达的开头,突出呈现。

受众在接收信息时,大脑会自动搜寻并匹配出能够把多项信息联系起来的共同点或逻辑结构。

如果你可以提前把这个共同点或逻辑结构找出来,直接呈现给受众,那么他们就不需要把注意力和时间浪费在搜寻和匹配上,从而能更加专注于理解和记忆你所要表达的信息内容。

原则二:以上统下

以上统下,即运用金字塔原理进行表达时,上一层级的内容必须是下一层级内容的抽象概括。

以上统下,实际上是金字塔结构中『纵向关系』的具体体现。

比如最上层是核心观点,它要能概括下一层级的要点A、B和C,而要点A必须能概括下一层级的A1、A2和A3,要点B和要点C也是一样的。

原则三:归类分组

归类分组,即利用分类的方法处理素材,每一组的思想观点必须在逻辑上属于同一范畴,且在逻辑上具有共同点,能够用单一名词概括该组的所有思想。

比如,你可以把葡萄、橘子、苹果归类分组为水果;把牛奶、酸奶、黄油、奶酪归类分组为奶制品;把土豆和萝卜归类分组为蔬菜。

最后,再把水果、奶制品、蔬菜归类概括为食品。

原则四:逻辑递进

逻辑递进,即每组中的内容思想必须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组织。

逻辑递进关系对应金字塔结构中的『横向关系』,你所选择的逻辑顺序,其实也展现了你在组织思想时的分析过程。

比如,在下图的金字塔结构中,第一层级的三个要点——餐前、餐中和餐后,三者的排列顺序是遵循了用餐的时间逻辑。

03

了解了金字塔结构的四项基本原则、纵向关系、横向关系等相关概念之后,就可以运用这些概念,着手设计和构建金字塔表达结构了。

主体的构建方式有两种: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

方式一:自下而上的主体构建。

在日常工作中,当面对大量信息且需要整理后再进行沟通汇报时,一般建议采取自下而上的主体构建方式。

这种方式适用于在构建主体前并没有确定的观点或论点,具体的构建过程如下:

1.列出所有你想要表达的要点。

2.找出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归类分组+横向逻辑)。

3.得出结论(总结概括)。

方式二:自上而下的主体构建。

当表达者有明确的论点,且需要展现说服力的时候,一般建议采取自上而下的主体构建方式。

同时,这一方式也要求表达者对业务情况比较熟悉,具体的构建过程如下:

1. 分析受众的需求和关注点。

2. 确定要点。

3.组织支持上层观点的内容和材料。

4.设计横向逻辑。

04

主体构建的过程,无论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实质上都体现出了金字塔结构中纵向逻辑的设计。

处于同一层级或同一分组的各项要点、内容、材料,也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也就是横向逻辑顺序来组织和排列。

相较于体现上下层关系的纵向逻辑,横向逻辑的设计更难,也更具有挑战性,可以使用 演绎和归纳 两种方法来设计横向逻辑关系。

一、演绎逻辑

所谓演绎逻辑,即利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组织材料和观点,也被称为必然性推理。

常见的演绎逻辑有以下两种:

1.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例如,上级鼓励下属在项目管理工作中迎难而上时,就可以运用【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这一演绎逻辑,如图所示。

2.问题→原因→解决方法

员工分析问题和业务工作时,就可以运用【问题→原因→解决方法】这一演绎逻辑。

通过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到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法这三个步骤,你就可以高效地组织内容、表达观点。

演绎逻辑在表达呈现时,可以带着受众一起进入逻辑推理的过程,从而让受众和表达者一起得出结论并认可其必然性。

05

二、归纳逻辑

所谓归纳逻辑,即通过时间顺序、空间(结构)顺序、重要性顺序来组织材料和观点。

1.时间顺序,常见的时间顺序主要分为两种:

一是按照绝对时间来设计逻辑顺序。

比如:上旬、中旬、下旬或者上午、中午、下午等。

二是根据相关业务流程,列出流程步骤中的关键点,继而梳理出逻辑顺序。

比如:餐前、餐中、餐后或者电话预约、客户访问、方案介绍等。

利用时间顺序进行汇报,如果汇报内容覆盖了整个时间轴或者所有的流程步骤,就会给受众留下所表述的内容比较完整的印象。

2.空间顺序,常见的空间顺序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按照现实的空间来进行设计的逻辑顺序。

比如:华北、华中和华南或者部门A、部门B和部门C。

二是按照虚拟的空间或结构来设计的逻辑顺序。

比如:线上、线下或人员、机器、物料、方法、环境、测量等。

和时间顺序一样,利用空间顺序进行表达汇报,也会带给受众一种分析比较全面的感觉,从而增加所表达的观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3.重要性顺序

重要性顺序,也称程度顺序,是按照不同程度的重要性来进行设计的逻辑顺序。

重要性顺序一般按重要性从高到低排序,或者说把最具有该特性的事物排在第一位, 即先强后弱、先重要后次要。

例如,美国纽约城市衰退、大公司外迁的原因可以整理为三项:成本高昂、地域条件恶劣、城市间存在竞争。

那么应该按照什么顺序来呈现这些原因呢?

根据重要性顺序,你整理材料发现,“成本高昂”这个原因有四个论据支持,论据数量最多,所以可以认为它是拥有最有力论据的原因,可将它作为最重要的原因。

“地域条件劣势”有三个论据支持,因此将它作为次要原因;而“城市间存在竞争”只有一个论据,所以将其放在最后。

可见,按照重要性顺序来分享内容与观点,可以利用最有力的论据来说服受众,减少被受众质疑和挑战的可能性。

以上就是构建金字塔表达结构的完整流程。

所有的技能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掌握,你可以运用以上学习内容对开头的工作安排进行表达金字塔的构建,让小王更好地理解和记住未来将要进行的工作。

如果感兴趣,也推荐你继续阅读这本书。

关注 @善用网文:每个思想,都会发光!

读书提升认知,知识改变命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