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解《学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8
                  歪解<学而>

      不正为歪,就学而而言,古来解释太丰富了,观中学课本,以朱熹解为”正”.

      既然是歪,那就是有别于"正"了,有别于朱熹解,令吾惶惶.

      本人脸皮一向以厚实著称,即令前面有座泰山,亦有不惧之心,写出来,贻笑方家尔.

      论语,何谓论?两人以上的对话,称为”论”,圣贤经典,大多为对话,比如黄帝内经,佛经等,”坐而论道”,指的是根据具体的情境或者问题,来展开讨论论述,孔子和佛陀,都是”行教”,对机而谈,从不卖弄.所以,孩子们写议论文的话,应首先树一个论敌,比如"大杜说,朱熹解学而纯属胡说,我以为杜先生之言差异……”.

      论学而,我暂且把朱熹之言作为论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悦同。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说,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程子曰“习,重习也。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也。”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谢氏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坐如尸,坐时习也;立①如齐,立时习也。”

      朱熹解大意为“学圣贤学说,而能经常练习复习,难道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儿吗?”

      我却不以为佳。

      首先,孔孟之道,乃“心性中心论”,而非“外在改造论”,也就是说,孔孟学说,直指人心,激发心性的成长,而不是以外在的教化或环境去改造一个人。所以,孔孟皆认同“人之初,性本善”,善非善良之善,乃向上向美之意。只有有“善”的种子,方能成长,两位圣人一生都在做激发人内在种子成长的工作。何以激发,唯“学”。

      所以,孔子论语第一个字就是“学”。

      “学”,篆文从下往上看,一个“子”,在一个“房子”里或者“神台”前,上方中间是一个“爻”字,“爻”两侧,代表两只手。

      “学”是会意字,我们再仔细看看每一个部分到底是什么意思。

      从上往下看,“爻”乃天地阴阳之意,扩展为天地万化之道,从《易经》以及《阴符经》来看,不难得出这个结论。

      这样一来,“学”这个字,我们眼前就有一幅画面:一个人,在房子里或者神台前,双手紧紧捧着天地之“道”。

      这个字在我看来包含了以下几个信息:

      1、 所学所求非死板的“知识”,而是“道”,易经云:形而上者谓知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脱胎于形的万物万事的根。所以,“道”不是别人教出来的,而是揣摩悟出来的。

      2、 双手紧紧护持,说明求道之心甚坚,无有松懈之心,即易经所云: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3、 “道”在上,“子”在下,说明求道之人的至诚之心。

      “而”,愿意为大胡子,在此处我觉得应是代表一种递进顺承的关系。

      “时”,愿意为“春夏秋冬”,在此处我想应该是“无时无刻”。

      “习”,乃会意字,鸟之数飞也,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画面:小鸟在太阳下,一次又一次地练习揣摩飞翔。再深入思考,鸟为什么要飞?鸟之本能!有没有人监督它飞?没有,乃其自发!有没有人给它布置一天飞多少次作业?没有!飞不好有没有人惩罚它?没有!

      所以,“习”,从动机上讲,应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从形式和内容上讲,应是自我规划并自我负责的行为,脱离这些我看都不叫习,应该叫“务”,劳务的务,任务的务。

      “之”,代指所看到感受到的“道”的一束光,还不是全道。

      “说”通“悦”,我们通常所说“愉悦”,“愉”是“愉”“悦”是“悦”,差别很大。

      “愉”,形声会意字,右侧“俞”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男女之间肌肤之亲,所以“偷”是“偷人”“偷情”的意思,二是通“输”。愉,是指男女之亲后的心理感觉。

      “悦”,也是形声会意字,右侧“兑”乃言说之意,所以“两情相悦”类似于柏拉图爱情之意,也就是“谈情说爱”之意。

      综上,“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其义甚为明了!

      如果孩子们理解为“老师讲过的东西,时时去做一些练习复习”,恐怕不是“不亦悦乎了!”

      总结下,孔子讲“学习”,给我们当下教育最值得反思的几个问题:

      1、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为天地之道,为使命,为信仰,不是为了名闻利养找个好工作这种极端近视的想法。对于学生而言,所学每一个“知识”都是蕴含在生活里的智慧,体会到智慧,就近了道了。

      2、 学习的动机是什么?真正的学习,不是要把自己变成机器,变成复读机,变成字典,变成百科全书,而是自我完善,自我完善的前提是一切皆是自主自发。

      3、 学习的精神是什么?当“终日乾乾,反复道也”,当有至诚之心,无有懈怠!

      4、 学习的感受是什么?为伊消得人憔悴,每有会意欣然忘食的喜悦,苦乐参半,乐在道中,入魔出魔,喜不自胜!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

    读懂这句话,其关键在“朋”字。

    王国维大师在《珏朋考》中,指出“珏”与“朋”为同意异体字,说的是两串贝玉,每串三玉,该说确乎合理,甲骨文的“朋”(如图一),确实形象地反映了这个画面。

    后来,“朋”作为货币单位,流行于商周时期。

    如果以“朋”为货币来论,此句意为“有钱从远方来,难道不应该高兴吗?!”

    与“学而时习之”之意,似乎不那么贯通承顺。

据《通典》载“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于中......井一为邻,邻三为朋,朋三为里......”意思是说,画一个九宫格,正中凿一井,余格分为八家,这八家叫“邻”,三井之家为“朋”,看来“朋”是同一个村落居住的意思,在里面居住的人,也就是现在俗称的“老乡”“发小”之类的。

按此理解,那么该句意为:有从小一起玩的发小,突然从远方回来了,难道不够喜悦么?!

很多对《学而》的注释,把“朋”和“友”混为一谈了,所以注释为“有好朋友从远方来了,难道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儿吗?”

其实,“朋”是“朋”,“友”是“友”。

甲骨文的“友”(如图二),乃是一副“执子之手”的形象,小篆也基本保留了这个形象(如图三)它所表达的意思为“同志为友”,有相同志趣的人,方为“友”。

认朋为友的解释,站不住脚。

我倾向于第二种解释——“从小一起玩的发小,突然有一天从远方归家,站在你面前,这是一种多么意外的惊喜啊!”

综合上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的意思为,为追求真理大道而学,不断的揣摩参悟,灵光一现的感觉,就好像多年未见的发小突然出现在自己眼前的那种无以言表的喜悦。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君”以小篆形象,疑为“言行一致”,此说为猜想,待考。

    顺承上下文的理解,可能是“别人都不知道这种喜悦而不感到生气郁闷,这才是君子的做法啊”,想来,这是一种参悟了某种难以言表的事情,又无法用语言让人理解,没事偷着乐的感觉。

    综上,孔子开场语,在讲学习,学习的目的,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感受,言辞之中,透着一种快乐的感觉。

      反省自己,凡是我所学习的,作文教学也好,文字研究也好,洞箫也好,书法运动也罢,过程还真如孔子所说,其感觉确实快乐无比。

    念及孩子们,真的很希望每个学子,能真正体会到如我体悟到的学习的快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