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0-06-23
古今异义
1.微 古义:没有. 例句:微斯人 今义:细小. 2.气象 古义:景象的变化. 例句:气象万千 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3.越 古义:及,到。 例句:越明年。 今义:越过。 4.制 古义:规模。例句:增其旧制。 今义:制度。 5.备 古义:完全,详尽。 例句:前人之述备矣。 今义:准备。 6.景 古义:日光。例句:至若春和景明。 今义:景物。 7.尝 古义:曾经。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今义:品尝。 8.去 古义:指离去。例句:去国还乡。 今义指到、往。 9.作文 古义:写文章。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 今义:文章,文体 10.国 古义:国都。例句: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今义:国家。 11.集 古义;鸟停歇在树上。例句: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今义:集会,集体。 12.进 古义:在朝中做官 例句:是进亦忧,退亦忧 今义:向前向上移动,与“退”相对 13.退 古义:退居江湖 例句:是进亦忧,退亦忧 今义:向后移动,与“进”相对 14.宠 古义:荣耀 例句:宠辱偕忘 今义:宠爱 15.南极 古义:南面尽头 例句:南极潇湘 今义:地理名称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5258.htm?fr=ala0_1_1

第2个回答  2010-06-21
初二语文
第3个回答  2012-07-18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06-20
看教科书吧,初二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