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旅游+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02
琋:寓意是希望你以后旺气十足,在事业上风雨无阻,生活上随心所欲。
浠:希望你人缘, 财源,比较广泛,品格高尚。
第2个回答  2021-05-24
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哐啷象导和中远博途旅游培训集团是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远博途旅游培训集团成立于2000年,二十年大品牌为每个导游梦想保驾护航。
第3个回答  2019-10-02
  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因而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
  旅游”从字意上很好理解。“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来即旅游。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义。
  旅游(Tour)来源于拉丁语的“tornare”和希腊语的“tornos”,其含义是“车床或圆圈;围绕一个中心点或轴的运动。”这个含义在现代英语中演变为“顺序”。后缀—ism被定义为“一个行动或过程;以及特定行为或特性”,而后缀—ist则意指“从事特定活动的人”。词根tour与后缀—ism和—ist连在一起,指按照圆形轨迹的移动,所以旅游指一种往复的行程,即指离开后再回到起点的活动;完成这个行程的人也就被称为旅游者(Tourist)。
  世界旅游日
(World
Tourism
Day),是由世界旅游组织确定的旅游工作者和旅游者的节日。世界旅游日是1970年9月27日,国际官方旅游联盟(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在墨西哥城召开的特别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将要成立世界旅游组织的章程。1979年9月,世界旅游组织第三次代表大会正式将9月27日定为世界旅游日。选定这一天为世界旅游日,一是因为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国际官方旅游联盟”于1970年的这一天在墨西哥城的特别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世界旅游组织的章程。此外,这一天又恰好是北半球的旅游高峰刚过去,南半球的旅游旺季刚到来的相互交接时间。
  中国于1983年正式成为世界旅游组织成员。自1985年起,每年都确定一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为世界旅游日庆祝活动的主会场。
  “吃、住、行、游、购、娱”,简单的六个字,但它的形成过程却经历了半个世纪,凝集了几代人的心血,集中了成千上万旅游工作者的智慧。这六个要素,现在是我国发展旅游业的根本,指导旅游业的规范,衡量旅游业的标准,同时,也是我们广大导游员进行导游安排时必须考虑的六个要点、六个方面。了解了它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在实际导游工作中更好的为游客服务。
第4个回答  2007-02-18
组织文化
文化与组织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指的是组织中的成员所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信仰及道德规范。它往往是该组织所特有的,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它确定了该组织的风气和人们的行为准则,也影响到计划、组织、用人、领导和控制等各个管理职能的实施方式。

任何组织都有自己的文化,尤其是企业组织,人们常把企业的组织文化称作企业文化或公司文化。世界上优秀的公司都有自己良好的企业文化,例如: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宗旨是:"以人为核心,并向用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通用电器公司的口号是:"我们最重要的产品是进步"等等。优秀的组织文化反映和代表了推动组织发展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观、合乎时代的道德和追求发展的文化修养。

企业文化是各种组织文化中目前发展最成熟、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分支。企业文化的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企业哲学。企业哲学是对一个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最高目标的理论概括。它是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企业规范的理论基石,是企业活动的基本指导原则。日本企业称之为"经营理念"。例如,索尼公司的哲学是:"索尼是开拓者,永远向着未知的世界探索"。

(2)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凝聚全体职工的主要精神力量。它需要长期的培养过程。好的企业精神必须既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又有言简意赅、醒目易懂的表达形式。有的企业把企业精神概括为一些精炼的条文,如松下电器的企业精神被概括为7条:工业报国,光明正大,团结一致,奋斗向上,礼貌谦让,适应形势,感恩报德,让每个职工铭记心中,成为凝聚职工的重要力量。

(3)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个性化的表现,如该企业是倾向于守成,还是追求创新?是领导独裁型,还是职工民主型?是以商品廉价占领市场,还是以商品优质赢得人心?这都会在社会上留下该企业的独特形象。好的企业形象至少应具备三条特征:鲜明的企业个性;重视对社会的责任;关心和尊重职工,重视企业内部的民主管理。

(4)企业规范。企业规范是指企业职工的行为规范,它是企业内每个成员都必须遵照执行的行动准则,如果谁违背了这些准则,便会受到集体舆论的谴责和唾弃,或者受到批评和处分。

综上所述,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企业规范,分别从企业文化的理论基石、思想核心、个性表现和行为准则四个不同层次构成了企业文化的思想内容。要围绕这些方面,建设企业文化。

组织文化是社会文化影响、渗透的产物,是以社会文化发展为基础的。不同社会、不同民族的组织文化,都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例如,美国、日本、西欧和中国的企业文化就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个国家的组织文化是建立在传统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并与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程度相联系。了解组织文化的这一重要特征,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组织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组织文化包括组织精神、组织价值观和组织的形象。
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表现在:1、成员的一致性。
2、团体的重要性。3、控制。4、报酬的标准。5、对人的关注。6、单位的一体化。
7、冲突的宽容度。8、风险的承受度。9、手段-结果的倾向程度。10、系统的开放度。

优秀的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对组织的发展很重要。我们靠什么促使那些有抱负的人能够持续地为这个组织奋斗,这就涉及到企业文化。我们现在经常讲,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为什么说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呢?因为文化是其他的企业不容易学到的东西,即使要学也要花很长的时间,所以才有它的独特性。

文化是一种规则,非正式规则,需要文化是因为在企业管理和经营当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我们都没有办法用明确的制度去规定它,而只能在情况发生之后再来决定如何做。

文化是一种信念,一种文化要起作用,首先要使组织成员相信它。

文化更是一种行为,如果文化仅仅停留在一种口号上,那么这种文化是不会起什么作用的。

文化是一种行为,就是要真正的落实到我们企业的管理和行动当中来。比如说一个企业以客户满意为第一,就必须落实到每个人的行动中。假如说我卖一个产品,在卖给客户之前我发现产品有质量问题,可是客户不知道。我可以卖给他,拿了钱就走;或者我也可以告诉他产品有质量问题,今天不能卖给他。应该选择哪一种,这是员工的行为,但依赖于他选择哪一种决策之后他的老板怎么对待他。如果他把产品的缺点告诉客户,不出售这个产品,而他的老板因此表扬他,这就是企业的文化。如果他的老板批评他,我想这个员工可能是不会那样去做的。所以说文化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口号。

对一个大学来说,文化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以北大为例,我们来看大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北大具有105年的历史,北大文化是蔡元培开创的。我们把它可以归结为这样几句话:第一是思想自由;第二是兼容并包;第三是追求卓越。

思想自由是各种命题、理论、信念、事实都应该受到挑战和得到检验,这是每一个学者的责任,而且这在北大确实已经成为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除了文革期间之外。假如我们A教授发表了一篇文章,B教授如果控告他说这篇文章有政治错误,那么我想B教授会受到学校大部分其他教授的鄙视。所以北大很少这样的人,这就是北大文化。思想自由成为我们的一种信仰,因为只有思想自由了我们才敢于探索,才能够完成我们的大学理念,就是为人类创造知识。如果没有思想自由,每个人每说一句话或是写一篇文章都要按照既定的框框去做,这就是扼杀创造力,而不是鼓励创新,这样就不可能完成我们大学的理念。

第二是兼容并包。北大是可以容纳各种不同的流派、学派的地方。两个具有完全相反的思想的人——像五四期间,辜鸿铭是最保守的,胡适、陈独秀是最激进的——他们都可以放在一起,这才是北大。因为只有不同的观点都可以被包容的时候,这个大学才不会走偏路,才能够真正的不被一种带有偏见的或是某种主导性的意识形态和思潮所压制,这是北大的风格。

还有一点:追求卓越。北大应该是永远追求最好的;不仅是最好,还要追求更好。如果是一个经济学教授,那就应该是经济学里做得最好的;如果是一个数学教授,那就应该是数学界最好的。如果谁不能做的最好,那他就愧对北大,就应该自觉离开。这就是北大的文化。

由于有了这样的文化,才使得我们这些进来的人会不断地追求,来实现我们大学的理念。回过头来讲,我们的企业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文化,这个文化是不是真正是我们的规则,是不是真正变成我们每一个人的信念,是不是落实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上来(是很重要的)。这是第四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