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建筑(场地与建筑设计)辅导:填充墙要后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2-22
1 前言
框架梁、悬臂梁等承重梁下面的全部或部分填充墙,正确的施工顺序应该是承重梁施工完毕并获一定强度后再砌下面的墙。然而,在工程现场,常发现是墙、梁同步自下而上施工,或梁下留空由下往上基本同步施工。一些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也采用了这种做法,甚至一些设计人员也认为:墙、梁同步施工形成类似墙梁的作用,使结构更加安全可靠。但是,据我们多年现场工程质量监督发现:凡同步施工的,特别是最下层梁、墙常出现斜、竖向程度不同的裂缝。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工程质量等级的评定,而且涉及结构安全问题。因此,必须尽速改变这种状况,为此,必须弄清填充墙为什么要后砌的道理,严格地自觉地按规范施工,才能确保工程质量。
2 填充墙后砌的理由
(1)根据原《砖石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203-83)》中4.2.7条、4.2.8条等及现行《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03-98)》8.1.1条、8.1.5条和8.1.6条等规定,均体现了这样一个原则:填充墙正好与其名称相一致,是梁施工后再填充的,从规范中找不出同步施工的条文。
(2)承重梁的内力和截面设计是根据梁下是悬空的计算简图求得的,任意改变荷载,改变受力状态,例如在梁正弯区、挑梁下口进行砌体同步施工,导致支承模糊,受力不明确,致使构件受力状况完全或部分改变、下层结构超荷而出现裂缝甚至破坏。
如青田一汽车新站场工程,框架4~6层,主体工程于1997年7月至1998年11月完成。其中KL-5部分,共4层,层高由下至上分别为4.8m、3.6m、3.1m、3.1m,地下独立桩基,用DLL-1梁连系;其设计荷载为底层厚240mm墙的自重,而各层KL-5分别承受每层墙梁自重及1.75m 楼板恒载和相应活载(图1)。实际施工时,墙、梁同步由下而上施工,到1999年初的检查中发现底层L~1/m轴间,墙下部呈现“八”字裂缝,缝宽达3mm。经查证施工顺序有误 ,怀疑DLL-1梁已超荷,挠度过大,可能断裂,经开挖证实。于是采取如下补救措施:①脱开梁下墙体,用钢筋网片、水泥砂浆补水平缝;②用环氧树脂水泥补DLL-1梁裂缝和墙体裂缝。一年后未见再裂。类似情况的某校高中部学生宿舍楼,五层砖混结构,中廊式平面布局,走廊两侧门上为连续梁结构,施工至三层时发现施工顺序有误,及时拆除墙体整改,1999年底完工后未见开裂。
(3)当下部梁、墙同步施工,即使梁下留空,且墙柱间拉结也符合要求,但由于之后上部荷载的增加、混凝土收缩与徐变作用,将使混凝土柱产生一定的压缩量,这足以使墙柱间产生竖向裂缝,要如施工不当更易发生。因此同步施工即使梁下留空也会影响工程质量。
如青田邮电大楼工程,框架14层,现浇楼板,1995年10月~1996年8月框架主体完工。施工框架三层时,一层砌体开始填充,内粉刷同步跟进,且已设拉结筋,但于年底检查发现一、二层填充墙与混凝土柱间出现竖向裂缝(图2)。分析认为:一、二层层高较高(分别为5.5mm和4.6m),而且混凝土柱轴力较大(底层柱达7000~8000kN),柱混凝土压缩量可达3~5mm,加上温差等影响,开裂在所难免,但如当时填充墙在框架梁柱全部完成后自上而下施工,却可完全避免。因考虑竖缝对结构安全影响不大,采取在缝间张贴钢丝网片、用水泥砂浆抹灰的办法修补。一年后复查未见裂缝出现。
3 小结
填充墙由下往上的同步施工,它的危害性在理论上有根据,在实际工程中也存在此类质量事故,尤其是高层建筑,其危害更严重。因此,应引起同行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