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经济的失衡与调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02
论中国的根本经济问题是结构性失衡
国民经济是由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各个机构或个人构成的系统,而任何系统都是具有结构的。所谓的结构可以被理解为系统的构元(构成部分)在某种关系中的分布,例如人体的结构通常指的是人体各部分在空间关系中的分布,乐曲的结构是音符在时间关系中的分布,计算机的结构通常指的是各模块在功能关系中的分布。总之,离开构元间的关系,结构是毫无意义的概念。而经济结构通常可以被理解为国民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发展状况这一关系中的分布情况。显然,在不同的系统层面上,有不同层次的结构,例如有消费结构、供给结构、分配结构,还有诸如不同产业的比例结构,同一产业内部企业技术水平的构成结构等等。本文所关注的是中国经济宏观层面上的结构。
人类的经济现象及其运动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供给、需求和交换。供给就是提供产品和服务,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这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础。需求就是获得并消费使用价值,这是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和归宿。而交换就是不同的供给者用自己生产的使用价值与别人生产的使用价值交换的过程,是将供给与需求联系起来的纽带。这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连续的经济运动。
国民经济的运动是否正常直接地来看,就是供求是否平衡,也就是供给结构是否与消费结构吻合。例如,设想一个简单社会的供给结构是10吨大米、1吨油、1000米布、1吨铁,而消费结构为9吨大米、1.2吨油、1200米布、0.8吨铁,那么我们就说供求结构失衡,即存在着结构性失衡。当然,所谓结构性失衡不仅局限于直接的表现形式,也包括像不同劳动力的比例结构、不同技术水平的企业的比例结构、不同技术含量的产品的同类产品和服务的比例结构等等,正是这些结构方面的失衡才造成了供求结构失衡。例如,中国农业人口所占比重过大,因此收入普遍较低,这样限制了他们对工业品和现代服务(例如良好的医疗和先进的通讯)的消费能力,从而引起结构性失衡。
为了说明结构性失衡是中国的根本经济问题,我们愿意列举一些结构性失衡的具体形式:
1、分配结构失衡。也就是所谓的两极分化。分配结构失衡直接的后果是这样的:中国总的来说是一个奢侈品生产水平较低的国家,而人们对普通商品的需求是有限的,最根本的地方在于支配大量财富的高收入者的收入是来自于一般性商品的生产过程的(无论来自于剩余价值,还是受贿或侵吞税收之类),这样,便反映为供给结构与消费结构的扭曲。例如,鞋厂老板的富裕来自于鞋厂工人的劳动,服装厂老板的高收入来自于服装厂工人的创造,饭店老板的收入来自于厨师和服务员的创造、建筑商的财富由建筑工人创造等等,而上述老板能够消费多少双鞋子、服装、房屋和食物呢?但是它们的财富却对应着大量的鞋子、服装等等,这样便出现了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
2、产业结构失衡。中国政府近年来一直把调整产业结构当成经济生活的头等大事来抓,这种方向显然是正确的。但是产业结构失衡却不能单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孤立地加以解决。例如,中国人多地少,无论怎么调整产业结构,大部分土地还是得用来种植粮食,否则粮食安全问题便没有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普遍地较大幅度地增收是不可能的,农业劳动力的绝对过剩问题根本不可能获得解决。我想,这是没有疑问的。因此,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业劳动力,通过二三产业的高速发展,走城市化的道路才能获得解决。再比方说,低技术水平和效益的大量企业的产业升级问题,这里涉及到数目庞大的人员的就业问题——而就业决定着需求水平,决定着供求关系能否保持平衡。因此,这种升级不能盲目地向前推进,而应该依靠市场的力量逐步地解决,构成缓冲。值得一提的是:什么样的供给结构是合理的?这得取决于存在着什么样的需求结构,而需求结构不是政府能够规定的,是消费者意愿的反映,这样,怎样调整产业结构实际上政府做不了主,否则就很可能会陷入蛮干的境地。
产业结构失衡从现象上来说就是不同产业所包含的生产要素(例如劳动力、技术水平等)之间无法缓构成平衡的交换结构,其根本表现形式是不同产业当中的从业人员创造的产值存在较大差距(注意与分配结构失衡的区别),于是高效率的产业便无法寻求到低效率的产业从业人员的足够的消费。例如,中国的彩电企业生产的大屏幕高性能的彩电就无法在中国农村寻求到广泛的需求,从而限制了它的发展。因此,造成产业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不同产业效率提高速度或者效率水平的严重不平衡,而要解决这种不平衡,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策略加以解决。例如,中国农业生产的效率非常低,其根本原因并不是中国农业采用的品种不行,也不是中国工业发展不足以提供农业机械化的设备,而在于大量农业劳动力无法脱离农业生产,城市化速度过低不足吸纳大量农业人口。又如,大量中小企业技术水平低,效率低下,污染浪费严重。这些企业如果不能获得技术提升而是被技术先进的企业搞破产,那么,只能造成大量的失业,反过来影响先进企业的市场规模,因此,国家应该采取措施予以技术升级方面的技术和资金支持,而不该任凭市场竞争将其消灭。中小企业的技术升级必然带动与之相关的产业(例如机械制造业、冶金行业等等)的发展,从而也为技术提升后的中小企业创造更广阔的市场。
生产力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均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但是从表现形式来说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然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何防止产生机器排斥人力的情况呢?根本出路在于新的供给形式的出现对原有产业系统的人力的吸纳,还有原有产业体系的扩张和效率提高,例如新的服务形式的出现和发展(例如美容)、新工业部门的出现和发展(例如家用小轿车)。新的产品和服务的不断涌现及其发展,使大量劳动力被不断转移,是原有产业提高效率而不引起大量失业的根本原因。当然,原有产业部门的扩张同样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例如建筑业的发展),从而也为新兴产业提供市场。各产业部门之间是互动的,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着重于各产业的发展上,而不是削减某些产业的规模上。例如,中国的粮食过剩实际上是相对的,是与中国大多数居民的生活水平低下的现实不相称的,如果把这些粮食转化成动物蛋白,实际上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于其他方面的结构失衡(例如分配结构失衡、劳动力结构失衡等等),因此,出路不在于减少粮食生产,而是发展其他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
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必须采取扩张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否则产业结构的调整便缺乏动力。
3、劳动力结构失衡。这其实是中国经济生活的最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不仅存在着农业劳动力严重过剩和科技人才缺乏的情况,也存在着各个行业劳动力生产效率的巨大差距上,也就是说,不仅存在着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中的数量上的分配严重失衡的情况,也存在着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劳动力在满足各产业发展的需求方面的失衡(例如,据说上海高级技工严重缺乏,而研究生之类的则供应充分)。中国的社会的劳动力结构失衡虽然直接地来看与任何一种结构性失衡一样,反映为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与劳动力的需求结构的很低的吻合度,但是与一般的供需结构失衡的调节方式不同的是,调节的主要方向不再与供给方,而在于需求方。例如,一般的商品供给结构与消费结构失衡后,肯定是通过供给方根据市场反馈调整自己的供给水平和结构来解决的,但是在劳动力市场方面,尽管劳动者自身调整自己的技能可以用来填补对劳动力需求结构中的空缺部分,但是对劳动力的需求方却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而且不存在消灭劳动力供给或者改变劳动力供给数量的问题,这方面,劳动力供给具有相当特殊的性质。在中国这样一个劳动力绝对并且大量过剩的国家里,根本的出路显然不是劳动者素质的变化,而是对劳动力需求的大量增加。要做到对劳动力的需求的大量增加,根本的出路在于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新兴产业(新增新的产品和服务供给)和原有的第二第三产业的扩容。也就是说,根本的出路在于通过大发展产生的需求结构的扩容和变动,而不是局部的调整本身。
4、生产力在不同地区间的配置结构的失衡……
那么,为什么说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是结构失衡呢?我们知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是否正常,直接地来说就是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是否吻合——其宏观表现也就是所谓的供求平衡,宏观上的供求平衡是一个个微观上的供求平衡的总体体现。而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呢?需求不足,供给过剩。尽管造成这种市场疲软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从它的各个具体的表现形式和原因上来说,都是这种层面上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失衡,是很多产业发展远不充分的总的结果。事实上,任何经济问题都可以被归结为结构性失衡,只不过其主要的失衡的层面或者说内容不同,解决的手段不同而已。因此,结构性失衡是经济生活的根本问题这个命题是具有普遍性的。
既然存在着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为什么原因竟然是“很多产业发展远不充分”呢?这便是辩证思维与机械思维的不同点。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均产值列世界第116位。因此,中国的供给状况无论多么地过剩,实际上仍旧是相对过剩,相对过剩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被满足的情况实际上是低于他们的意愿的,例如,肉类供应的充足是建立在广大农村居民动物蛋白摄取量相当低下的现实上的;再例如,纺织业的过剩是建立在很多人节约地消费服装的前提上的。而相对过剩的产品和服务之所以找不到现实的购买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