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则的文学常识.重点内容理解.中心思想.写作手法.重点词语解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0-07-19
同学,你直接打上论语八则,百度百科给你最好的答案
第2个回答  2010-07-23
  1、修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选自《论语八则》)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正是君子的作风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悦”,高兴,愉悦 高兴。 (5)朋:是好朋友。 (6)乐(lè):高兴。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yùn):恼怒,生气。 (9)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知道,了解。 而:连词,却。 时习:时常的复习。 见;贪图。 岁;年。 温;温习。 故;学过的知识。 终;整个。 然;这样。 新;新的知识。 寒;寒冷。 后;以后。 凋 ;凋谢。 以;把【他】。 必;一定,必定。 吾;我。 焉;于此在其中。 思;思考。 择;选择。 善;优点。 三;几个人。 知【第五个知】;通‘智’聪明。 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朋;志同道合的朋友。 之;代词,指学习。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顽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编辑本段]2、温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认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 而:连词,表顺承,从而。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编辑本段]3、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感到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示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迷惑而无所得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编辑本段]4、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 (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重点字词解释: 女(rǔ):通“汝”人称代词,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编辑本段]5、勤学好问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皇上为什么赐给孔夫子‘文’的称号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子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子贡 :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耻:以……为耻
  [编辑本段]6、教学态度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子十分谦虚,于是虚心地说:“对我而言,又做到了哪一样呢!”(这是孔子谦虚的表达) 译文:“认真学习知识不多言,学习不感到厌倦,对于可以帮助的人能及时给予帮助却不感到疲倦。”
  [编辑本段]7、虚心求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当看到自己有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虚词,泛指多 焉:兼词“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编辑本段]8、育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法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法,就不再教他了。
  [编辑本段]9、文章内容
  一、文章内容(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文章内容(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二、文学常识 三、语音 四、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 2、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第5个)通智,明智,智慧 4、学而不厌 厌通餍,满足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七、一词多义 八、重点词语解释 九、特殊句式 十、朗读节奏 十一、理解性默写 1、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早就有了精辟的论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 3、《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论语〉八则》中的哪句话作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十四、开放性试题 1、本文中有许多地方谈到了修身做人,你认为对你启发最大的是哪一点,请谈一谈。 2、在你的学习中,你是否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本文中所谈的某一种学习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示例:我在学习上经常自觉地运用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论语》一书记录了两千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读了这八则以后,你一定收获不小吧!怎么样,也试着编一则吧!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修身做人均可,但尽量要经典些。 我说:有书不读非君子,骄傲自满真小人。 十五、积累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择善而从 欲速则不达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⑨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⑩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编辑本段]10、带点字词解释
  时习:时,按时;习,实习,温习。 说:同“悦”,喜悦,高兴 愠:怨恨,生气 由:即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弟子 罔:迷惘而无所得 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从:跟从,引申为“学习” 改:改正 岁:年 成:成为 达:达到 欲:想要 以:用来 益:好处 三:虚指 几个 尝:曾经 凋:凋谢,凋零 焉:兼词,于之(在其中) 敏:勤奋,努力 子:古代男子的美称或尊称,这里指孔子 厌:满足 则:就 反:类推 诲:教,教导 女:同“汝”,你 善者:优点 然后:这样以后 是知也:这才是聪明的(表现)啊
  [编辑本段]11、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是吗? 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2、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知道它就是知道它,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真正的智慧。”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于知识)知道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必定有我值得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而跟从他们学习,看到自己有像他们那样的缺点就改正它。”(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可以成为老师了。”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孔子说:“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7、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说:“不要想要速成,不要贪图小的利益。想要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的利益,就做不成大事。” 8、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来思考,没有好处,不如学习。”
  [编辑本段]荣誉成就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在明清两代,官方规定,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要“代圣人立言”。于是,《孟子》一书便成了明清两代士子们的必读书了。
  [编辑本段]孟子名言
  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解释: 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身处逆境之中,不仅仅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肉体上经历与“温室”中不同的体验;更有“苦其心志”,在精神上历经和“顺境”中迥异的磨砺:“空乏其身”,使其无所依;“行拂乱其所为”,使其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这一切的过程将达成一个结果,也是走出逆境的根本途径:“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自身的性情、智慧和能力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磨炼和提升。 这个过程也许只是一瞬,也许将艰难而漫长。身处其间,往往茫然无措,丧失勇气和信心、迷失前进的方向。这个时候,要保持心态的从容,谈何容易;这个时候,保持心态的从容,难能可贵,尤为必要。
  [编辑本段]源于《孟子》的成语
  《孟子》中的语言,包括用以帮助说理的比喻、寓言等,多为后人引用,并逐渐化为成语。 不远千里《梁惠王上》 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 明察秋毫《梁惠王上》 缘木求鱼《梁惠王上》 妻离子散《梁惠王下》 匹夫之勇《梁惠王下》 揠苗助长《公孙丑上》 事半功倍《公孙丑上》 出类拔萃《公孙丑上》 与人为善《公孙丑上》 彼一时,此一时《公孙丑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孙丑下》 专心致志《告子上》 一暴十寒《告子上》 舍生取义《告子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