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味的宣纸: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28
  □戴鹏
  豪情未必依美酒,饱足岂止唯佳肴?赏心大可非丽景,潇洒无须借英豪!但我要说的是,中国书画家必须依仗真宣纸,好宣纸,才能成就好书画,传世宝,才能体现宣纸的无尽妙味,成就妙味的无数珍品。
  难道不是吗?目前故宫收藏的纸质古籍真善保存最完好的,大多以宣纸为载体。《旧唐书》载,天宝年时,宣纸已独成一绝,列为贡品,深得帝王喜爱。唐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有论及:“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宣纸”一词,始见于世也。宋人王令有诗赞曰:“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江东即指宣城、徽州、池州等地。目前公认现存最早的宣纸纸本就是安徽省博物馆珍藏的南宋张即之抄经册《华严经》。
  妙味的宣纸之于书画之人,忠贞持守、不争功名、品格清尚——成就无数泰斗大家,默然如我;承载古今佳作瑰宝,不喜不躁;托举中国书画跻身世界,大宠不惊。君不见,宣纸无言,唯留石涛震耳,板桥流韵,悲鸿啸林,苦禅惊秋,冠中吐秀;宣纸无色,却叫白石纷呈,大千可染,美林抱石,海粟泛金,稚柳扬翠……
  宣纸的妙味之于书画史,更是以婀娜之躯,清素之容,绚烂于书画世界,晖耀在古今史册。谁人不知,人类一枝艺林奇葩,皆因宣纸质朴醇厚滋养;谁人能忘,书画一宇华星璀璨,全凭世代工匠苦心支撑。
  闲叙至此,已无需圈点唐宋以来,那些皇帝后主、大家泰斗、塾师寒士们对宣纸的痴迷向往,值得说道的倒是当代那些离我们不远,甚至耳熟能详的知恩感恩的书画之人,值得纪念的那些心存良知、不忘宣纸的成名之家。因为他们的拳拳之举,为“书画家之于宣纸”这个话题赋予了感性元素,人文情怀,通灵互动。
  在泾县中国宣纸博物馆,我就看到了他们的谦恭身影,听到了他们的肺腑感言。
  不说来厂视察工作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单说黄胄、李可染、李苦禅、白雪石、刘海粟、邵华泽、赖少其、刘大为这些当代著名的书画家,他们来到这里慰问工人,挥洒墨宝。很显然,参观的成分有之,谢恩的意味更浓!
  一代大师李可染曾深情地对宣纸工人说:“你们是我的衣食父母,是我的恩人。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的我!”
  人民日报社原社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原主席,著名书法家邵华泽与宣纸终日相伴,缘源笃深,曾专程到宣纸厂挥毫赠诗:“泾县产宣纸,天下数第一。书写数十载,吾独爱红星。”
  当然,亲自来厂的书画家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没有来过。
  但他们感恩感慨的情愫真实质朴,始终未了。
  书法大家赵朴初赋诗宣纸:“看挽银河照砚池,泾县玉版启遐思。澄心旧制知何似,赢得千秋绝妙词。”
  吴冠中专写《宣纸恋》以抒情怀:“宣纸诞生了,这滋润、宽敞的处女地真诱人……黑白之相搏、相咬,淡浓之相竞、相渗,偶然性和必然性在‘棉质’的差异中变幻……都是绘画,都是宣纸这一特殊材料所引发的绘画特色。”
  这样的赞美,不是溢美。这样的赞誉,绝非过誉!作为妙味无穷的宣纸,她完全般配得上,受之无愧!
  结束短暂的乌溪采风,时逢“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的黄昏。
  远山把地平线切成锯齿,金辉为锯齿鎏上紫边。
  蓦然回首——
  一袭蓝底白花,两袖乌溪清芬。她迎着夕阳款款走来,还随手摘下一片青檀树的叶子插上发髻,向金辉斑斓处飘去……
  来源:大河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