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哪几个朝代的明君最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7-24
清朝共有十二个皇帝。清朝的皇帝,在整个中国皇朝史的皇帝中,是最为贤明的。尽管清朝有平庸的皇帝,如嘉庆,如道光,但有清一代,没有昏君和暴君,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难得的。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是与历史上其他民族政权不同的是,清朝开始发迹,并没有借助汉族政权的混乱,而是从关外一个据点发展而来。并且清朝皇帝重视教育,皇太极曾称赞金太宗保持女真人尚武传统的做法,并且令满洲人也要保持戎马精神。但清朝的皇帝,人人身上都有悲剧。 太祖努尔哈齐(与通常史书不同,《清史稿·太祖本纪》载“姓爱新觉罗氏,讳努尔哈齐”而非努尔哈赤)。 悲剧一:幼年丧父丧祖,《清史稿·太祖本纪》记“有尼堪外兰者,诱阿太开城,明兵入歼之,二祖(努尔哈齐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皆及于难。”这一年,“太祖年二十五”。 悲剧二:迫杀长子。 努尔哈齐最先以长子褚英为太子。但褚英与额亦都、费英东、何和礼、扈尔汉、安费扬古这开国五大臣相处不欢,“众心不附”,储位遂止。但褚英没有自我反省,而是“焚表告天”,终致“为人所告”,努尔哈齐经过调查,认为属实,赐褚英死。 悲剧三:挚友早亡。 《清史稿·太祖本纪》“(天命元年三月)丙戌,左翼都统总兵官,一等大臣费英东卒,上临哭之。” “九月甲申,皇弟穆尔哈齐卒,车驾临奠。” “(天命六年)六月,左翼总兵官、一等大臣额亦都卒,上临奠,哭之恸。” “(天命七年)秋七月乙未朔,一等大臣安费扬古卒。” “(天命八年)冬十月丁丑,一等大臣扈尔汉卒,上临哭之。” “(天命)九年八月壬辰,总兵官、一等大臣何和礼卒,上闻之恸,曰:‘天何不遗一人送朕老耶!’” 作为努尔哈齐的助手和挚友的五大臣到天命九年即全部病逝。 悲剧四:宁远战败。 《清史稿·太祖本纪》载“(天命)十一年丙寅春正月戊午,上起兵伐明宁远……天寒土冻,凿城不隳,城上放西洋炮,颇伤士卒,乃罢攻。” 宁远兵败,是努尔哈齐一生用兵的唯一一次战败。努尔哈齐的可悲之处在于他忽略了明朝各方力量的重新整合,仍旧以旧有的方案应对新的局面。 太宗皇太极。 悲剧一:兄弟争位,兄长早亡。 皇太极是努尔哈齐的第八子,兄长褚英被努尔哈齐赐死。 这一时期,后金皇帝的产生,是由满洲贵族会议推荐的选贤制。褚英死后,努尔哈齐没有再立储君,夺嫡的人选在于四大贝勒和大妃的儿子多尔衮和多铎。经过一番争斗,最终皇太极得以取得帝位。 悲剧二:生母早逝。 悲剧三:壮志未酬身先死。 《清史稿·太宗本纪》载“(崇德八年八月)庚午……是夕,亥时,无疾崩,年五十有二,在位十七年。”纵观皇太极的一生,战功卓越,与其父相比毫不逊色,明朝在清的打击下土崩瓦解,朝鲜也俯首称臣。皇太极为人宽厚仁和又奸诈狠毒,清在他的统治期间有了巨大进步,不再只是威胁明朝边境的撮尔小邦。皇太极御宇期间,为清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而皇太极的去世,又引发了他的第四个悲剧。 悲剧四:幼子承政,内乱将起。 皇太极去世前没有留下任何关于继承人的信息。同年八月十四日,即皇太极去世后第六天,皇位争夺战开始。当日凌晨,两黄旗大臣在大清门盟誓,宣布拥护豪格(皇太极长子,“容貌不凡,有功马才。”)贵族会议争吵不休,豪格认为自己有两黄旗、两红旗和正蓝旗的支持,在代善提议由自己继承皇位时假装不受,但两白旗顺势反对豪格登极。郑亲王济尔哈朗提议由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在这场争夺战中,皇太极尸骨未寒而八旗火并将起,但福临的继位只是权力各方暂时妥协的结果,加之其年幼,也就无可避免的出现了权力旁落的局面。 世祖福临。 悲剧一:幼年丧父。 《清史稿·世祖本纪》“朕自弱龄,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宾……皇考宾天,朕止六岁,不能服衰绖行三年丧,终天抱憾。” 悲剧二:冲龄继位,寄人篱下。 福临登极之时年方六岁,由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郑亲王济尔哈朗谕部院各官,凡白事先启睿亲王,而自居其次。”郑亲王的自动放弃,使得多尔衮更加肆无忌惮,由叔父摄政王渐渐成为皇父摄政王。 悲剧三:母子不合。 《清史稿·后妃传》“世祖继位,尊为皇太后。” “赠太后父寨桑和硕忠亲王,母贤妃。” “太后万寿,上制诗三十首以献。” “上承太后训,撰《内则衍义》,并为序以进。” 记述母子关系的,仅仅这四句话而已,并且内容都是例行公事。 悲剧四:婚姻不幸。 福临的前两位皇后都是母亲指定,同为博尔济吉特氏。福临并不喜欢,且深爱着董鄂氏。但董鄂氏健康欠佳,为福临生的儿子百日而殇,自己不久也命丧黄泉。福临大为悲痛,举办盛大葬礼并追封其为皇后。 悲剧五:死因不明。 针对福临的后半生,有出家说,病死说,战死说等等。史料有记载顺治并未出家。近来有专家称福临在厦门亲政台湾时被台湾水师击毙。《清史稿·世祖本纪》仅仅记载“(顺治)十八年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丙辰,大渐。赦死罪以下。丁巳,崩于养心殿,年二十四。” 康雍乾三代是清朝臻于郅治的时期,可以说,康熙开拓,雍正守成,乾隆败落。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