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隐士出高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2-30
因为一般归隐山林的人都是属于文学和思想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他们不屑于一些世俗的观点。所以能够潜心向学,也有更平静的心态去学习他们所想要的能力。
第2个回答  2017-12-30

学习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历史出现过许多隐士。有句古话说得好,“大隐于世,小隐于林”。那么历史上为什么出现那么多隐士?而这些隐士无一不是世外高人?

尧帝时代,天下大贤的许由就隐于箕山之侧(今巢湖市卧牛山),周文王时姜尚隐于渭水之滨,到周朝后期的战国未年王翊(鬼谷子)隐于芒荡之泽,诸葛孔明高卧南阳茅庐。当然还有傅说隐身难民之说,等等等等。

至于隐身名山大川的道佛两家的人数,数不胜数,千古不绝。那么隐士中为什么尽出绝世高人,他们一出世便会掀起翻江倒海的惊涛大浪?

拿大贤许由来说,许由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尧是圣明的君主,而且朝刚兢兢,人民安居乐业,既然是大贤他们心胸岂是常人可比,他们从来要得不是虚名与地名。要得是天下百姓的安宁。既然天下太平何故再掀风雨。

姜尚是文武全才,文能安邦治国,武能一统天下。但象这些世外高人从来都是清高自傲,那能拉邦结派。说白了手下无兵,打个比方说一条鲸鱼把它放到大洋里,能掀起多少浪花。他身隐渭水之滨,直勾垂钓就是等待明君。

这些人他们本身才华出众,隐姓埋名是为了深入地了解国情,远的不说单孔明来说,他虽然高卧南阳,那水镜先生,徐广平等常与之联系,他们讨论得无非天下大事,分析地更是一统天下的雄策。因此说古来隐者皆高人。那些隐于高山峻岭的和尚与道士们他们只是一心成仙得道,何足道哉!

第3个回答  2018-01-08

为什么隐士会出高人呢?盖因隐世者,大都放弃了荣华富贵的前途,放弃了前呼后拥的虚荣,放弃了美酒佳人的享受,放弃了世俗生活中人们殚精竭虑所追求的许多看似耀眼的理想召唤,他回归林泉,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本真。所以,其中不乏高人。今天,说说宋朝一位千古闻名的隐士,就是那位有着“梅妻鹤子”之称的林和靖。

林和靖,本叫林逋,字君复,因他死后,宋仁宗赠谥号“和靖先生”,后人便称他林和靖。林和靖是杭州钱塘人,从小好学,埋头苦读多年。及长,开始到江淮之间游历,中年后,厌倦漂泊的他,回到杭州,在西湖孤山之旁盖了一间草屋,从此过上了隐居生活,竟二十年足不及城市。

林和靖在孤山自耕自种,自给自足,隐居生活十分清苦,但他苦中作乐,种植了梅花几百株,又养了两只白鹤,日子久了,白鹤通了人性,林和靖经常打开鹤笼,放飞鹤们,但它们在天空中飞翔尽情后,又会主动回来,十分忠诚。他在孤山隐居二十年,生活怡然,因钟情于梅,亲昵于鹤,人送雅号“梅妻鹤子”。

宋真宗听说了林和靖的事迹后,特要杭州知州去孤山,代表自己探望林和靖,且有意起用林和靖,要他出山,林和靖拒绝了。几年后,宋真宗又安排人送来粮食和衣服。1025年,继位的宋仁宗也安排人来给林和靖送东西,表示慰问。不单皇帝,当时很多名人都以结交林和靖为荣,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等许多才俊大臣,都不远千里来拜访他,可谓“孤山不孤”。

按说,有了两个皇帝的垂青,还有那么多名臣的追随,只要分稍有富贵之念,就能马上实现。只是,林和靖不是攀龙附凤之人,也不是好爵禄的人,他性恬淡好古,不趋荣利。他的向往不在仕途,而在山水之间。

确实,林和靖视富贵如浮云,视荣华如尘芥,晚年时,他提前题写自己的墓碑说:“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分以没有写过马屁御用文章而自得,体现了他不媚权贵的高尚情操。

1028年,林和靖在孤山去世。林和靖不但是一个隐士,还是一个卓有成就的诗人,他的《山园小梅》极有名,诗曰:“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他把梅花那不畏严寒、傲雪凌霜的高贵品质在诗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其实,林和靖自己又何尝不是一株高贵的梅花呢?面对人间的乌烟瘴气,他始终洁身自好,卓然独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