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将的起源啊

有知道么啊

第1个回答  2009-02-11
第一个说法:相传名为万饼条的人在“叶子格戏”的基础上创造麻将,以自己名字“万、饼、条”作为三种基础花色。

第二个说法:麻雀初期只有一至九“筒”(大饼)每款4张共36个牌组,然后才根据“两仪、四象、八挂”的图案再加以变化成索子(条子),二至六索上面的图案是根据九宫飞星图以来的,七索是北斗七星,一索为了明显而用了雀鸟的图案。这个说法最特殊的是指清朝才出现万子,并加上四只绘牌:春、夏、秋、冬,但并没有提及梅、兰、菊等的来源。

第三个说法:麻雀是起源于宁波。最有意思、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莫过:麻将本作“麻雀”,而宁波话的麻雀正读作“麻将”。雀读作将,如同脚读作将,宁波话瘸子叫拐将、吃剩的菜肴叫碗将等,“将”都是“脚”的音。这说明麻雀叫麻将,既是宁波话的特色,又合乎方言音之理。同时,麻将在日本被称为麻雀牌,宁波(明州)古代是和日本通商的重要口岸,因此才保留了麻雀的字意,也进一步佐证了麻将起源于宁波。

第四个说法:麻将本是江苏太仓“护粮牌”。有资料记载,在江苏太仓县曾有皇家的大粮仓,常年囤积稻谷,以供“南粮北调”。粮多自然雀患频生,每年因雀患而损失了不少粮食。管理粮仓的官吏为了奖励捕雀护粮者,便以竹制的筹牌记捕雀数目,凭此发放酬金,这就是太仓的“护粮牌”。这种筹牌上刻着各种符号和数字,既可观赏,又可游戏,也可作兑取奖金的凭证。这种护粮牌,其玩法、符号和称谓术语无不与捕雀有关。例如,“筒”的图案就是火药枪的横截面,“筒”即是枪筒,几筒则表示几支火药枪。“索”即“束”,是用细束绳串起来的雀鸟,所以“一索”的图案以鸟代表,几索就是几束鸟,奖金则是按鸟的多少计算的。“万”即是赏钱的单位,几万就是赏钱的数目。此外“东南西北”为风向,故称“风”,火药枪射鸟应考虑风向。“中、白、发”:“中”即射中之意,故为红色;“白”即白板,放空炮;“发”即发放赏金,领赏发财。麻将玩法的术语也与捕雀护粮有关。如“碰”即“彭”的枪声。又如成牌叫“糊”,“糊”和“鹘”谐音,“鹘”是一种捕雀的鹰。除此还有“吃”、“杠”等术语也与捕鸟有关。叫“麻将”的原因,是因为在太仓地方方言叫“麻雀”为“麻将”,打麻雀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将了。然而,在粤语、闽语仍保留打麻雀的称呼。

受香港TVB古装剧集影响,香港常常见到“麻将古时称为‘马吊’”的说法,但这应属谬误。“马吊”为一古时纸牌戏,相信与麻将牌上的图案的起源有很大关系,但“马吊”本身的玩法类似于“天九”牌般以大击小,与麻将大不相同。在1890至1920年代的众多麻将书、小说中,可以确认到麻将古时是称-—“麻雀”。把麻将的玩法称为“马吊”,这说法没有任何根据,《开台》书中也不是这样写。

到了清朝年代,所谓“康雍乾盛世”时期,“麻雀”已演变成现代“麻将”的前身。主要牌有“筒子”(饼)、“索子”(条子)和“万子”三种牌再加上四只“绘牌”。这时候,“麻将”已经流传成为通俗风雅的文娱活动。只不过,玩的多数是那些达官贵人、文人雅仕,尤其是他们的妻妾。还有当时宫庭的妃嫔都喜好此娱乐,慈禧太后甚至也曾着迷。后来,再由“纸牌”改用“竹块”或“骨料”制成如姆指头般大小的方块型状,然后再发展成为今天的硬塑胶料及有机玻璃。

麻将还需要一种用具——骰。初期的“骰”是用“玉”或“兽牙”造成,后来改用“骨”制成。“骰”一粒如手指头般大小的立方体,由一至六不同的点数分布每一面,涂上黑色,到后期才将一点和四点涂上红色。

“麻雀”只供四人游乐,四人各坐一方,于是一些文人雅士就加进了“东、南、西、北”四风在牌中。由于人们在打牌娱乐之中开始憧憬未来的幸福,就取了“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都第一名,分别称为[解元],[会元],[状元],并无"念元"这种错误的说法喔)用于打牌之中。为了避讳,不可将三元的名称同样刻在牌上都是一个“中”字。由于入学中举必发财,就取了一个“发”字;至于“白板”是因为想不出一个恰当而又合理想的字刻在牌上,之后又没有人再去跟进,所以就这样丢空直至现在。(“白板”另一种说法是做官必须清白而得名。)

参考资料:维基百科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3-28
第3个回答  2009-02-11
郑和下西洋船上的水手伙计消遣时间创造的。
第4个回答  2009-02-11
china
第5个回答  2009-02-11
某些清代的人为了消遣也为了纪念水浒好汉而创造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