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无边落木萧萧下,而不是无边落叶萧萧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5

唐代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诗句中用落木而不是落叶,是要符合平仄律,木、叶平仄不同,“无边落木萧萧下”为“平平仄仄平平仄”。

原诗:

《登高》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释义: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对应平厌: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用平声入韵。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高(杜甫所作诗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言律诗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