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荷花有什么用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8

1. 四年级下册大作文荷花像雨伞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文字把自己所看到、想到和听到的表达出来。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作文水平的提高比起中学生来更有难度。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思维活动,写作的过程往往是建立在日积月累的知识、经验和想象之上。

因此,如果要让学生写出一篇好作文,就得让他们写起作文来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基于这些原因,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生动的、有趣的写作材料,在文章之外下足功夫。

一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课外多读书、多观察、多交流,广泛涉猎历史、科技、自然等方面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而且会产生描述、书写的强烈愿望。

二是多开展一些相关活动,如让一个组的学生把自己最近在课外书籍中读到的优美词句或精彩片断背诵给其他学生听,并每天评出一位优胜者,以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为了能够获得好评,他们积极准备、认真背诵,一学期下来,不仅自己读了不少书,积累了不少词句和文章片断,而且从其他同学的背诵中获取了大量有益的知识,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

学习在于兴趣。有了兴趣学生会有意无意地去学、去记、去运用。

那么,作文兴趣如何培养?首先,老师应该让学生写感兴趣的事,安排一些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记的题目,如记自己的同学、家庭成员等。其次,要经常采用一些有趣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感觉有话可写,还要安排相当数量的口头作文。

如可以利用讲故事,指导学生把故事讲得流利、清晰;或者组织学生续故事,让某一个学生讲故事的开头,其他学生把这个故事连下去,这样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所表达的意思就有差别,故事的结局就自然不同;或者让同学们注意观察班上的某一位同学,然后不指名地用口语或文字描述其特征,叫另一个同学猜他是谁,猜对了,说明这位同学的描写是准确的。这样通过长期训练,学生的作文兴趣将会大大提高,作文水平也会有所长进。

如何将学生积累的材料组织起来,使其成为一篇完整的作文,这是教师指导学生作文的任务所在。一方面应该要求学生为自己的作文列份提纲。

如选择中心思想,然后选择那些能够表达中心思想的材料,再安排和组织这些材料。编写提纲再写作文可以使学生做到胸有成竹,写起来也得心应手,所以是一个写作的好习惯。

一方面平时讲解课文时,分析例文的写作方法,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作文的一般方法,知道如何确定中心思想、如何选材、应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有了较好的写作指导,学生在完成习作时,就能较为全面地写出该事物的特点,基本上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要写好一篇文章,必须进行细致、认真的修改。它包括中心思想的修改、文章结构的修改以及语言文字的修改等诸多方面。

形式要力求多样,可以采取集体修改的方法,与学生讨论分析文章的目的和要求;可以讲评学生作文,从不足之处得出写作应当注意的经验;也可以组织学生给自己的作文写评语。这样的修改,不仅文章的质量会明显提高,学生对作文课的兴趣以及参与度也会明显增强。

总之,引导学生写好作文,应当遵循生活积累—艺术构思—写作—修改的过程,在教学中精心安排、巧妙组织,这样,作文教学才可望取得较好的效果。

2. 写校园作文的方法,特点有哪些

一、知识与技能 1、领悟例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描写有序,抓住景物特点,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积累词句。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写法,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校园的景物,然后写出校园的景物特点. 在例文回顾中积累词句和写作方法,在写作中展现对词句的积累和对写作技巧的掌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校园的美丽,感悟语言的优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热爱学校,热爱生活之情。

重点难点:抓住景物的特点,恰当地运用所积累的写作方法进行生动准确地描绘。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学生观察校园的景色,注意不同时段的景物特点。

2、作好观察笔记。3、熟读单元课文中写景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 导入 这单元我们学过了好几篇写景的课文,欣赏了朱自清春的美妙,游览了郦道元的山峡。学习这些课文,真是美的享受。

今天我们一起来再欣赏校园的景物,看看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范文引路,回顾写法 1、回顾一下学过的几篇课文,体会写景的表达方法。 2. 自主探讨,说文章的表达方法。

(描写有序,抓住特点,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恰当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情景交融。) 3.你还对哪些写景文章记忆深刻,能不能背上一两句写得很好的句子,或是说出用得很好的表达方法. 三、回归观察,指导习作 (一)观看校园 1. 回顾校园. 2. 说说有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 板书:____的校园(美丽.漂亮.迷人.景色优美……) 4.是的。

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校园。美吗? 美在哪儿? (如垂柳、操场、连廊……) 你观后有什么感受? 5. 校园的美景真不少,你最喜欢哪处呢?为什么? 6. 师:校园里处处都很美,美得各不相同,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些景物说清楚呢? 能不能运用所学表达方法,通过生动准确地描绘,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按一定的顺序,抓住重点,详略得当……) (二)指导细致观察,运用所学的表达方法进行习作。

1、描写有序: (1)空间顺序(从远到近,从下到上,或是游览顺序,移步换景);(2)时间顺序; 2、抓住景物的特点。 应着重抓住哪些景物来展开描绘,抓住它们的什么特点?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 四.指导选材 1.师:校园很美,景物很多,如果我们要把每处的景物都介绍清楚,这要花很多时间,也很难,所以我们在介绍时,要抓住你认为最能表现我们学校特点的景点重点介绍,其他的景点可简单介绍.在介绍时,我们还要按一定的顺序来说,让人一听就能知道这些景物在哪个位置,还能从我们的介绍中了解我们学校的整体布局. 2.想想你自己准备介绍哪些景点,按什么样的顺序介绍,然后同桌互相说,互相补充.(按观察的顺序或从外到内的顺序.从左到右的顺序……) 3.指名说,大家评.注意把话说通畅说连贯,尽量使用学过的好词好句,把校园的美说清楚. 4.在这样的校园里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想法? 五.指导作文 今天要写的这篇作文, ,怎么说就怎么写,但要注意几点: 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 2. 把想到看到的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突出重点. 3. 把句子写通顺,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连接,使意思更连贯.。

3. 茅盾的雷雨前运用哪些写法,有何好处

1. 象征手法的运用。作品都借助自然事物用以象征某种社会力量。《雷雨前》里,用闷热、干旱造成的灾害象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以灰色的幔象征束缚人们的枷锁;以雷电巨人象征中国 *** 领导下的革命力量;以巨人同闷热、灰幔的斗争过程象征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进程,形象地反映了革命的规律。作品之所以运用象征手法,都有其相近的原因:一是为加强作品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一是作为一种 策略手段,防止敌人对作品的抹杀。

2. 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作品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是明显的。《雷雨前》则把象征社会现实黑暗郁闷的自然现象极力渲染,把巨人的形象置于极端严峻的背景中,给予描绘刻画,衬托其伟大的力量;同时,又用在同样背景中的苍蝇、蚊子、蝉等的丑恶表演同巨人的英勇行为相对比,给予巨人更有力的讴歌。

3.文中事物象征意义

灰色的幔:国民党统治和一切反革命力量 苍蝇、蚊子、蝉儿:反动官僚、帮闲文人。

天外巨人:中国 *** 的领导 风雷闪电:一切革命力量

大雷雨:(革命 *** ,推翻反革命统治的大决战)

补充回答: 1)作者不说抽象概念专说形象事物,不概括言说而用具体描写。为了说“热”,文章说经过一夜桥石还是热烘烘的,田里开裂的泥土还有“白烟一样的东西往上冒”。为了说“没有风”,文章说“鸡毛从桥头抛下去,也没见它飘飘扬扬踱方步”。

2)作者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和感觉等方面写,把那种闷热难受的感觉传达给你,唤起你的感觉。文章说“摸一摸桥石,像还带点热”,说“浑身的毛孔全都闭住”,身上的汗“像胶水一样,胶得你浑身不爽快,像结了一层壳”,这是写触觉;说“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这是写视觉;说蚊子苍蝇“哼哼哼,嗡嗡嗡”,说蝉在那里高叫“要死哟!要死哟!”,这是写听觉;说:“心口泛淘淘,像要呕出什么来”,说“张开两臂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可是进来的只是热辣辣的一股闷气”,这是写感觉。

3)作者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文章多处使用比喻:如田里的泥土“干硬得就跟水门汀差不多”,你看有多硬?如身上出的汗“跟胶水一样”,你看有多黏?如“人像快要 *** 的鱼,张开了一张嘴”,你看有多惨?“天空老张着那灰色的幔,没有一点点漏洞”,人“就跟住在抽出了空气的大筒里似的”,你看多憋闷?文章多处使用拟人手法:如田里泥土张着“扁长的嘴巴”吐热气,再如“幔外边的巨人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你看多形象?文章还使用排比手法: “你汗也流尽了,嘴里干得像烧,你手里也软了,你会觉得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蝉儿噤声,苍蝇逃走,蚊子躲起来,人身上像剥落了一层壳那么一爽。”这些句子都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4. 与朱元思书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1、写作手法

①写水手法:动静结合。比喻,夸张修辞运用。

②写山手法:静态事物动态化。对偶修辞运用.侧面烘托。

2、原文简介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字玉山,生平不详)的信中的一个片段,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简析

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桐庐至富阳途中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富春江),它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4、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年),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时的文学家、史学家。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称赞。其诗清新,且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受梁武帝欣赏,任为奉朝请。著有《齐春秋》三十卷、注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有《吴均集》二十卷,但很可惜并未流传下来。保留下来的作品收集在《全梁文》《艺文类聚》里。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