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在多种争议中发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0
气功是否等同于外气的争论是气功史上最为激烈的争论,尤其是误将外气等同气功时,对气功学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
那种「呼风唤雨」、「点石成金」、「穿越时空」、「预测吉凶」的能耐与气功无关。气功只能为长寿加码、为健康增色,不能使人变为「超人」。
对气功的争论,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说争论贯穿于气功的整个发展过程。既有学术之争,也有学术以外的争论;不同的争论,对气功的意义也大相迳庭。争论的主要内容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动静之争
由于气功功法有动静之分,围绕动、静优劣的争论由来已久。主静的有庄老之说、孔子师徒的静坐、《内经》倡导的「恬惔虚无」、佛门的禅定、道家的周天等;主动者有《吕氏春秋》的「流水不腐」、《内经》的导引按蹻等理论,也有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功法。这种纯学术之争极大地推动了气功的发展与提高,「宜动者静,宜静者动」的动静结合观几乎被所有人所接受,且使气功在理论与实践上与中医养生学融为一体,这些都有很好的例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气功发展的一个 *** ,期间的功法似乎「主静」占上风,河北早期推出的内养功及稍后的强壮功等,上海的三线放松功,以及因是子静坐法等均属静功。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还首次出现了「动静」之外的学术争鸣。资料显示,当时《中医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就《气功疗法实践》与作者刘贵珍提出了「商榷」,如气功的定义、气功作用原理的假设等,虽未见刘氏的应答,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他接受了论文作者的一些观点,《气功疗法实践》再版时对气功定义的修正就是一个实例。
时至八九十年代,学者就气功的「动静」又一次展开了争论。其起源可能与张文江等的《生命在于静止——中国传统气功养生原理真谛》(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该书将气功养生的「真谛」归纳为静,不但为「主动派」所难以接受,而且与深入人心的「生命在于运动」一说相悖,故对这一争论关心的人远不止气功界。为此,《上海中医药杂志》在1990年~1992年间,连续发表相关文章,就气功中的「动静观」展开辩论。尽管这一争论最后并没有形成「标准答案」,但它和五六十年代的争论一样,争论双方的本意都是热爱气功、关心气功,所以争论的结果对气功学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外气之争
关于气功外气的争论,可能是气功史上最为激烈的争论,且这一争论仅见于现代。气功「外气」,古称「布气」,始见于晋代。古人的解释是:「学道养气者,至足之余,能以气与人……谓之布气。」即认为这是练功有素者,将自身「多余」的气给予他人,故被现代人称为「内气外放」,简称「外气」。
历代气功文献中的「布气」均呈「散见」状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则未见此说,它的兴起则是从七十年代末开始的。1978年《自然杂志》自其创刊号开始,连续发表了上海等地学者关于外气研究的多篇论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外气热」也由此形成并迅速升温,以至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外气」几乎成了气功的代表,「外气=气功」、「气功=外气」的观点被广大群众所广泛接受。
然而,关于外气的争论也随之而来并延续至今,且其「热度」也始终随外气热的变化而波动。带功报告、外气2000公里超远距离对物资分子作用的研究、外气参与扑灭大兴安岭森林大火、气功成功预测卫星发射等报道的发表,使「外气热」及其争论达到了顶峰。
对外气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外气到底是否存在?二是外气到底有多大的作用?前者在「正」(相信外气)、「反」(不相信外气)双方之争;后者则是「正方」内部的争论。与上述关于气功的动静之争不同,由于外气不是气功学术的「主体」,它不能代表气功,因此这一争论总体上对气功学术的发展弊大于利,尤其是误将外气等同气功时,对气功学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
  作用之争
气功有没有作用?气功的作用到底有多大?这是争论的又一个焦点。综合各方观点,对气功作用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一概肯定」——不恰当地夸大气功的作用,把它说得神乎其神、无所不能,发表这种观点者看似善意,但其结果是「拔苗助长」、有害无益。第二种是「一概否定」——任意贬低、甚至诋毁气功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铁杆「肯定」派,还是坚定的「否定派」,其中有许多人根本就没有接触过气功,他们全是凭著自己的固有知识及对气功的丰富想像,而发表各自想当然的「高见」,于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吉祥文字诉短长」,其结果往往将「争论」演变成「闹剧」,对气功的研究与发展有害无益。第三种是笔者及多数医学气功者的态度,认为气功是有作用的,但气功的作用并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以医疗为例,对极少数病证气功可以扮演主角的角色,但在多数情况下,它只能处于从属与辅助的地位。
气功的作用主要在于发掘人体固有的潜能,那种「呼风唤雨」、「点石成金」类的能耐即使有也与气功无关;至于「穿越时空」、「预测吉凶」类的词语,或为小说家之想像,或为人们美好的愿望,与气功也无关系。气功对人而言,只能起到为长寿加码、为健康增色的作用,不能使人变为「超人」。因此,关于气功作用的争论,实际上也已超出了学术的范围。
  学科之争
有些人虽认可气功有作用,但否认它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心理学或体育的一部分。究其原因,与这些人对气功的了解并不全面有关,他们或是只注意到气功的调心,从而断定其为心理疗法,或是只看到气功的调身,从而认为它是体育的一种。此外,还有人把气功划归为瑜珈、行为医学的范畴。这与在一段时间内,人们只看到气功的调息作用而将它定义为呼吸锻炼一样,犯了「小视野」的毛病。
事实上,气功与上述之心理学、体育、瑜珈、呼吸操等有着本质的区别,无论是理论还是操作,气功的民族色彩、中国特色、三调融一,以及与心理学等的源于西方、三调缺失等的情形完全不同。至于它们之间的互相借鉴那是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与学科的归属无关。这就像虽然宗教著作中保存了大量可靠的气功文献、许多宗教人士也在练功,但我们不能就此将气功与宗教画上等号一样。对学科的划分与归属,要从理论、方法、操作、功能等内涵入手,而不能只凭一招一式或只言片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