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4-06-21
在影视剧中,陕北农民常以头裹白巾的形象出现,这已成为陕北汉子的标志性装扮。为何他们要如此打扮?这样的习俗是如何形成的?
黄土高原地区风沙肆虐,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漫天"的说法。在这里,农民为了抵御风沙,自古就有头上裹布的习惯。绡头,又称??(m)头,用头巾由后向前在额前打结,这与今天羊肚毛巾的裹法相似。《陌上桑》中的少年见到美女罗敷,甚至神魂颠倒到"脱帽著??头"。
头上戴头巾可以理解,但为何偏要戴白色的呢?这可能源于春秋时期生活在陕北地区的白狄一族,他们信奉原始的萨满巫术,崇尚白色,因此有白狄一称。后来,这里头戴白色头巾的习俗或许与千年前的白狄有关。
将白色头巾称作白羊肚手巾,一方面是因为其形状类似羊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羊的喜爱。陕北人自古重视养羊,陕西羊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陕北文化的审美特质和精神内涵。陕北地区的资源被概括为"羊、煤、土、气",其中羊排在第一位。无论是圈养还是放养,当地人都已熟练掌握养羊技巧,羊肉也是美味可口,因此有了羊肉泡馍等著名的陕北美食。
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羊不再只满足人们物质需求,还成为精神文化领域的重要象征。小米干饭羊肉汤,让人食欲大增;大骨头羊肉没吃够,让人难过得不想离开。——《陕北民歌》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黄土高原上盛行着以"骚情秧歌"、"遛沟子秧歌"为代表的旧秧歌。女演员打着伞,手拿大团扇或绿手帕,表情夸张地扭动;男演员则统一头扎朝天辫,脸画白眼窝的傻子形象。传统秧歌服饰讲究"五彩衣"、"五色裙"和"五彩袍",每个表演者从头到脚必须用五色服饰打扮,头上都要插五色纸花。
延安整风运动后,旧秧歌中的丑角被剔除,取而代之的是边区青年农民的劳动英雄形象。表演者们手中拿的是代表新时代工农形象的镰刀斧头;演员造型改为额前扎一白毛巾,身穿天蓝色上衣,腰系彩绸缎的英姿飒爽形象。这种典型的英雄形象深入民心,老旧的毛巾重新成为时尚流行的象征。
裹一块干净大方的白毛巾逐渐摆脱其实用功能,成为炫耀显摆的外显行为。后来,金光亮干脆穿了一身过节的新衣裳,剃得光亮的头上包了一条白羊肚子新毛巾,衣袋里装了几盒锡纸烟,到村里转悠去了。——《平凡的世界》
1965年,走大寨之路,主人公原型为大寨乡领导陈永贵。《上海美术史大系——宣传画卷》中的画家在运用写实手法的同时,对人物的上肢、手掌等部位作了一定夸张,较好地塑造了体力劳动者的壮实形象。
参考资料:
1. 王芳.陕北羊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中华文化论坛,2011,03(3):43-47.
2. 田均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环境效应研究[M].气象出版社,2010.
3. 郭玉琼.发现秧歌:狂欢与规训——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延安新秧歌运动[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1):258-271.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