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观音洞的多彩贵州篇关于黔西观音洞的文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有“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句。因为他的名气大,文章又很动人,这“不毛之地”便深深印入人们的脑海,把莽莽的云贵高原想象成一片荒漠。一阵阵“蛮烟瘴雨”,把云贵漫长的历史湮没,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找回这“失落的文明”。
人们研究贵州历史,翻遍了浩繁的史书,好不容易才寻找到几条关于牂牁、夜郎的史料。可是,仔细算来,也不过两三千年的历史。1964年,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试掘了黔西观音洞遗址,揭开了贵州“史前文化”的帷幕。“史前文化”是一部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它仿佛是一座巨大的无字碑,碑上虽然没有镌刻文字,但那点点斑痕,却依稀可见人类童年时代的足迹。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的发现,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了极其邈远的太古,使贵州的历史线索突然向前延伸了24万年。
在黔西县城南约30公里的沙井乡井山村打开了一座举世瞩目的文化宝库,遗址在一片封闭洼地的小山坡上,它是一个长约90米的天然溶洞,海拔1450米。经过几次发掘,在这里出土了3000多件石制品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石制品分为石核、石片和石器三大类,石核、石片是加工过程中留下的遗物,石器多用石片制成,以刮削器居多,其次是端刮器、砍砸器、尖状器,还有几件凹缺刮器和雕刻器。毫无疑问,这是人类早期的活动遗迹,属旧石器时代早期。这时的人类还处在“晚期直立人”阶段,人类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那时的古人类以采集和狩猎为生,洞里留下了25种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动物稀奇古怪,有柯氏熊、大熊猫、最后鬣狗、嵌齿象、贵州剑齿象、似东方剑齿象、巨貘、中国犀等,大抵属于“南方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它们当中,有8种动物已经灭绝,根据这些动物遗骸,地质学家们判断正处在地壳演变的“更新世中晚期”。遗憾的是,在这里并没有发现古人类化石。古人不知何处去,文化依旧闪光芒。考古学家根据这些丰富的文化遗物,把它命名为“黔西观音洞文化”。
它不仅展示了贵州远古时期的开发情景,而且是我国南方最典型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裴文中先生认为,这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它的文化面貌独特,“对于研究我国旧石器的起源和发展,研究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以白寿彝先生为总编的《中国通史》,对黔西观音洞文化有几句很有分量的话。其一是说:“在我国南方,属于更新世中期的遗址,首推贵州黔西观音洞。”其二是说:观音洞石器“加工之细致和方法之多样,为同期各地石器之冠”。这几句中肯的评语,充分体现了黔西观音洞文化在南方和中国的重要地位和科学价值。
观音洞以其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引人注目,在中国与北京周口店、山西西侯度鼎足而立。专家们经过大量比较,认为黔西观音洞文化是有别于其他文化系统的另一种类型。不但是“与欧洲大陆的旧石器文化不相同的一种新文化系统”,而且“与中国已知的‘北京猿人’文化也很少有相同之处”。《中国通史》把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分为三种类型或三个古文化区:第一个文化区是以山西的西侯度和河文化为代表,第二个文化区是以北京周口店为代表,第三个文化区则以贵州黔西观音洞为代表。这就是说,在中华大地上,文化起源是“多元”的,早期的人类分别在不同地区创造文化,以后才渐渐合“多元”为“一体”,黔西观音洞文化就是这“多元”中的“一元”。
人们在谈论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时,常说“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也正是这个原因,2001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入“国保档案”。这是贵州“史前文化”的“第一乐章”,是贵州悠久文化的源头,在此之后,古人类在贵州这块土地上的活动更广,创造更多,已发现的古人类、古文化遗址将近百处,在中国占有重要一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