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第三世界的崛起(自学备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3

亚洲独立后的发展

印度:尼赫鲁、英迪拉·甘地与拉吉夫·甘地。

印度尼西亚:苏加诺执政,苏哈托执政。

“亚洲四小龙” :指中国香港、台湾,韩国和新加坡作为龙的文化接受者,从60年代起,特别是在7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

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70年代的奇迹”。

亚洲国家区域经济合作

东南亚国家联盟(1967年)(简称东盟)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1985年)

中东石油经济发展与政局动荡

(1)阿以冲突

苏伊士运河战争后,中东地区日益成为国际斗争热点,冲突不断。

1959年阿拉法特“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成立及其后武装斗争。

1965年6月5日以色列发动打击埃及、约旦、叙利亚的“六.五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六天战争),阿拉伯国家损失惨重。

1973年10月6日阿拉伯国家为挽回“六.五战争”损失,埃及、叙利亚向以色列发动进攻,十月战争爆发(第四次中东战争,“斋月战争”“赎罪日之战”)。

十月战争后,在美国斡旋下,埃以开始和平谈判,1979年3月埃及总统萨达特与以色列总理贝京在白宫正式签署埃以和平条约,宣布结束战争状态,以色列答应归还埃及全部领土。

1980年2月24日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引起阿拉伯联盟内部分歧。

1982年6月,以色列为摧毁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武装力量基地—黎巴嫩,黎巴嫩战争爆发。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遭到严重挫折,将工作重点移到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以色列实行“非阿拉伯化政策”,建立犹太人定居点。

巴勒斯坦人民掀起抗暴斗争。

1988年11月阿拉法特宣告正式成立巴勒斯坦国。

1991年10月巴以谈判,开始中东和平进程。

1993年双方互相承认。1994年阿拉法特回加沙定居。

(2)海湾国家经济腾飞与 社会 变迁

伊朗白色革命(伊朗国王巴列维在60-70年代改革,“不流血的革命”,白色革命“国王与人民革命”)

伊斯兰革命(霍梅尼为首的毛拉集团在70年代发动推翻国王政府,建立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为宗旨的革命,1979年4月建立伊斯兰共和国,对外主张输出伊斯兰革命,奉行先打击美国,后打击苏联的政策。)

海湾诸国“石油繁荣”(70-80年代初沙特、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联酋、阿曼等国因石油产量上升带来巨大财富增长。)

阿拉伯世界经济不平衡加剧,石油生产国与非石油生产国差距增大,石油生产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海湾地区的冲突与战争

(1)两伊战争:伊拉克与伊朗之间的边界争端、民族纠纷和教派矛盾。

70年代以来随着石油经济持续发展和两国政局变化,矛盾进一步尖锐,导致持续8年之久的边界战争。

伊朗属于 伊斯兰国家 ,不属于阿拉伯世界。

主要民族是波斯人,多数是 什叶派教徒

伊拉克以阿拉伯人为主体,掌权者历来都是 逊尼派教徒

1975年伊拉克萨达姆上台,奉行泛阿拉伯主义,企图取代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盟主。同时建立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经济上积极发展石油工业。

1979年伊朗霍梅尼上台后积极输出伊斯兰革命,其流放期间曾被萨达姆驱逐,致使两国关系迅速恶化。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首先向伊朗发动攻击,两伊战争爆发。

初期伊拉克获胜,占领伊朗不少土地,但很快伊朗转入反攻,将主战场转入伊拉克境内。

战争长期处于僵持状态,双方经济陷入困境。

阿拉伯世界分裂为两部分:

叙利亚、利比亚支持伊朗;埃及、约旦、科威特、沙特等支持伊拉克。

后经联合国斡旋,在1988年8月20日正式停火。

(2)伊拉克、科威特冲突与海湾战争

伊拉克认为科威特本属奥斯曼帝国,摆脱英国统治后应归属伊拉克。

1961年科威特宣布独立,伊拉克曾打算诉诸武力。

1963年伊拉克被迫承认科威特独立。

70年代石油经济发展使伊科矛盾尖锐化。

首先是 油田边界 之争,其次是 出海口 之争。

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突然袭击,占领科威特。

对美国 “建立世界新秩序” 的大国霸权主义计划大挑战。

于是美国联合英、法、加、奥等以联合国多国部队名义,在1991年1月17日,对巴格达进行大规模空袭,2月24日从地面进攻,28日战争基本结束。

海湾战争使阿拉伯世界再次陷入分裂。

埃及、沙特、叙利亚等多数阿拉伯国家支持并参加多国部队,只有少数阿拉伯国家约旦、也门、巴勒斯坦等国支持伊拉克。

非洲独立后的发展

(1)经济发展困难

(2)政局长期动荡

(3)南非发达经济与种族隔离危机

拉丁美洲的现代化与政局变化

(1)拉丁美洲的现代化与一体化进程

拉丁美洲各主要国家独立较早,最先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向工业化和现代化迈进。

首先是发展 “进口替代工业” ,50年代阿根廷总统庇隆提出的 “庇隆主义” ,正义主义(包括政治主权、经济独立、 社会 正义)。

80年代后各国调整发展战略,如1982年哥伦比亚“全国均衡发展计划”。

1960年2月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11个国家在 蒙得维的亚 成立 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 ,同年12月危地马拉等5国成立 中美洲共同市场 ,揭开经济一体化序幕。

1980年8月拉美自由贸易协会改组为 拉美一体化

1986年12月 孔塔多拉集团 利马集团 组成8国集团,建立一个广泛代表性的高级磋商协调机构,以解决本地区问题。

拉美发展取得很大成就,80年代后连年恶化,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2)60年代拉丁美洲新特点:政治民主化趋势、自主外交与马岛战争。

亚非会议召开和 历史 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得以取得成功的政治思想基础

创造万隆精神,在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反帝反殖斗争中,加强亚非国家团结战斗精神。

不结盟运动与第三世界形成

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961年9月1-6日,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提出非集团原则。

不结盟运动兴起有重大 历史 意义,是“万隆精神”的进一步弘扬光大,是许多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政策的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结果。

标志着第三世界形成,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

七十七国集团

第三世界兴起后,要求改变旧国际经济秩序,维护民族利益和发展经济。

20世纪60年代,国际经济组织 七十七国集团 诞生。

1964年在联合国第一届贸易和发展会议上,七十七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联合起来,发表《七十七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明确提出建立:“一种新的公正的世界经济秩序”,自称为“七十七国集团”。

此后七十七国集团不断增加,几乎囊括所有发展中国家。

该集团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切身利益而日益联合走向斗争的 历史 趋势,是第三世界形成与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为目的,宗旨是在参加全球性国际经济会议之前,成员国之间协调立场,共商对策。

该集团以联合国为讲堂,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经济权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做了大量工作。

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经济对话,缓和南北关系。

第三世界主要的区域性组织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第三世界出现系列区域性国际组织

非洲统一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3年5月25日,埃塞俄比亚首都 亚的斯亚贝 巴,31个非洲国家召开会议,通过《非洲统一组织宪章》,成立非洲统一组织。

宗旨:促进非洲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保卫成员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根除殖民主义,提高非洲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捍卫非洲国家民族独立、反对外来干涉和发展民族经济发挥重要作用。

1967年8月6-8日,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五国外长在曼谷举行第一届部长会议,发表《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 《曼谷宣言》 ,宣布成立 东南亚国家联盟

宗旨: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社会 进步与文化发展,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

1960年9月14日,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在 巴格达 举行石油生产国会议,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 “欧佩克” )。

后来阿尔及利亚、印尼、尼日利亚等国加入,共有13个成员国加入。

宗旨:协调成员国石油政策,共同发展成员国利益,从产、运、销以及价格方面采取联合行动,同西方国家和石油垄断集团进行谈判。

有利于反抗西方国家对石油资源掠夺,维护石油生产国利益。

中美洲共同市场和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

地域性国际组织,对第三世界国家维护政治独立和民族权益具有积极意义,一定程度上形成与超级大国抗衡的力量,影响着当今国际关系发展,有利于提高第三世界国际地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