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编制海相中、古生界的构造区划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1-18

首次编制了海相中、古生界的构造区划略图,划分为五个一级构造单元,自北而南分别为千里岩推覆带、烟台逆冲带、崂山断隆带、青岛断坳带和勿南沙隆褶带。

海相中、古生界是T8与Tg地震反射界面之间的一套不整合于前震旦系变质岩之上,包括海相上、下两个构造层,即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及下三叠统。

目前钻井已揭露到海相上构造层的石炭系。地震资料解释及海陆对比反映,海相中、古生界在南黄海盆地分布广泛,但由于受后期印支期、燕山期等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作用,造成盆地大部分地区均遭受强烈的隆升褶皱和剥蚀,逆冲断裂广泛发育。

根据地震剖面地质解释成果所揭示的海相中、古生界的沉积展布特征、构造变形样式、地层保存状况,将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划分为五个二级构造单元:即千里岩推覆带、烟台逆冲带、崂山断隆带、青岛断坳带、勿南沙隆褶带(图4-117、图4-118、图4119、图4-120)。

图4-117 南黄海中、古生界构造分区略图

图4-118 南黄海XQ07-9测线地震地质解释剖面图

图4-119 南黄海02QY10测线地震地质解释剖面图

(一)千里岩推覆带

千里岩推覆带分布于胶南断裂的北西,亦大致是东经120°10′、北纬34°40′与东经123°40′北纬36°50′一线的北西。

多条地震剖面都展示出千里岩推覆构造带的规模和性质,表现为前震旦系逆掩推覆于古生界之上,推覆方向是由北西向南东推覆,推覆距离达50km以上,其上覆盖白垩系和古近系。

南黄海北部这个前震旦系推覆体,在进行地震资料解释时,首先是在NT05-4线地震剖面上识别出来的,在对NT05-4线地震剖面解释过程中,在其SP:16000点以西区段发现一套内幕反射杂乱、类似于基岩内幕反射特征的地震反射层段,而其下伏地震反射层段却存在较好的层状反射;该杂乱反射层段削截、切割下伏地震反射层段并形成“V”型反射界面(图4-120),从这套反射层的层速度看,对应的层速度为6650m/s,为高速层(图4-121),综合其他分析,确定这套地层为前震旦系古老地层,并逆掩推覆于古生界之上;与NT05-4测线斜交的02QY10线同样发现该推覆构造的明显特征(图4-113)。在02QY3、XQ06-4、XQ07-6、XQ07-7、XQ07-9等地震剖面上都发现了这个逆掩推覆体的存在(图4-118)。据此圈定了其平面分布范围,推测其面积在8000km2以上,最大推覆距离大于50km,其底界埋深在3500~7500m,底界最大埋深达10000m。

从区域位置看,千里岩推覆带是苏鲁造山带的一部分,相当于灌云-千里岩高压变质带。

图4-120 烟台坳陷NT05-4测线地震解释剖面

(二)烟台逆冲带

烟台逆冲带位于胶南断裂以南,其南界自西向东位于北纬34°30′~35°10′一带。根据地震剖面地质解释成果,烟台逆冲带内在印支面之下于古生界中发育有多条(4~6条)由北向南逆冲的逆冲断层,这些逆冲断层在剖面上组成叠瓦冲断构造带(图4-122)。

烟台逆冲带在早古生代(寒武纪—志留纪)时是下扬子地块北缘被动大陆边缘的组成部分,地层的发育和保存都比较齐全。根据下扬子地块苏北地区早古生代的沉积岩相特征,推断烟台逆冲带晚震旦世—早古生代主要为一套台地相陆棚~盆地相沉积建造。根据地震剖面解释成果,烟台逆冲带内海相中、古生界(Z—T1q)残留厚度有1000~6000m(图4-123),其中海相下构造层的残留厚度有3500~4500m(图4-124);海相上构造层的残留厚度表现为西薄东厚,西部厚0~2000m,东部厚1000~3500m,最厚4000m。同时,烟台逆冲带内晚二叠世龙潭组及早三叠世青龙组沉积分布局限,仅在东经123°10′~123°45′与北纬35°10′~35°50′的范围分布有龙潭组—青龙组,东经123°10′以西目前尚未发现龙潭组—青龙组的沉积。

图4-121 烟台坳陷NT05-4测线层速度分析图

图4-122 南黄海北部由北向南叠瓦状逆冲断裂带

(XQ06-4)

图4-123 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Z—T1q)残留厚度图

图4-124 南黄海海相下构造层(Z—S)残留厚度图

(三)崂山断隆带

崂山断隆带位于烟台逆冲带之南。其北界大致位于北纬34°30′~35°10′一带,以F13、F23、F24、F28等断裂与烟台坳陷相接;其南界大致位于北纬34°附近,主要以F8、F9等断裂与青岛断坳带相邻。崂山断隆带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表现出西段狭窄,东部宽阔的特征,其上被北东向构造所横跨。

XQ07-10、XQ06-4、NT05-2等垂直切过崂山断隆带的南北向地震剖面显示,崂山断隆带是一个比较平缓的箱状复背斜构造,发育有大型的背斜和向斜构造;两翼均伴生有向构造顶部逆冲的断裂带。箱状背斜内部地层近水平展布,南翼倾角12°,北翼稍陡,倾角20°左右。

崂山断隆带上断裂不发育,主要有两组方向的断裂,一组为东西向断裂,这类断裂规模较大;一组为北东向断裂。这些断裂主要为逆冲或逆掩断裂,并以下志留统高家边组或下寒武统泥岩、页岩作为主要滑脱面;同时这些断裂一般不切割印支面,是印支运动时期或印支运动之前形成的。

根据地震解释成果,崂山断隆带上前震旦系顶面最大埋深7000~10000m,最小埋深2500~3000m,构造幅度达4000~5500m。海相下构造层顶面一般埋深500~2500m,最大埋深位于隆起中部与北东向坳陷的复合部位,埋深5000m左右,一般构造幅度2000m左右(图4-107);寒武系—志留系的残留厚度为1500~3500m,局部缺失志留系甚至部分奥陶系(图4-125)。海相上构造层顶面埋深500~1000m,局部地区可达3000m,构造幅度一般为250~500m(图4-108);海相上构造层残留厚度为0~2000m,最厚可达3000m,主要由泥盆系—下二叠统组成,大部分缺失上二叠统龙潭组和下三叠统青龙组。

图4-125 NT05-2地震剖面

(11700~17400炮点)

(四)青岛断坳带

青岛断坳带西宽东窄,位于崂山断隆带以南,总体呈三角形,其南界为F3断裂,大致展布于东经122°、北纬32°30′至东经123°20′、北纬33°50′一线。

根据地震解释成果,青岛断坳带上前震旦系顶面埋深7000~10000m。海相下构造层顶面一般埋深4000~6000m,构造幅度一般为10 00~2000m 左右(图4-107);海相上构造层顶面埋深一般为1500~2000m,中部的局部地区最大埋深可达6000m,构造幅度一般为500~1000m(图4-108)。

青岛断坳带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发育比较齐全,厚度较大。据地震剖面解释成果,青岛断坳带内寒武系—志留系残留厚度有3000~5000m,中部稍薄,厚3000~3500m(图4-124)。泥盆系至中、下三叠统的厚度一般2500~4000m,最厚可达5000m(图4-126);其显著特点是上二叠统龙潭组至中、下三叠统青龙组较发育,青龙组厚度为0~1500m,最厚可达2500m;龙潭组—大隆组厚度为500~1000m,最厚1500m,局部地区可达2000m。

(五)勿南沙隆褶带

勿南沙隆褶带呈北东向分布于南黄海的东南,其北西侧以F3断裂与青岛断坳带为界,向东复合于崂山断隆带。

勿南沙隆褶带的地震反射品质较差,根据目前资料推测,海相中、古生界发育比较齐全,厚度较大;寒武系—志留系残留厚度3000~5000m;泥盆系至中、下三叠统的厚度一般为3000~4000m(图4-3-37)。

勿南沙隆褶带下二叠统及其以下构造层的构造面貌与青岛断坳带构造面貌基本相似,推测是一个统一的构造区;上二叠统及其以上才逐渐显示出勿南沙隆褶带的独特构造面貌。勿南沙隆褶带上前震旦系顶面埋深7000~9000m。海相下构造层顶面一般埋深3000~5000m(图4-107),构造幅度一般为1000~2000m左右;海相上构造层顶面埋深一般为1000~1500m(图4-108),局部地区埋深可达2000~3000m,构造幅度一般为500~1000m。

图4-126 南黄海海相上构造层(D—T1q)残留厚度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