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今天“九旬院士吴良镛人民大会堂站着做报告 学生们已睡倒一片”这则新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3-21

其实看到这个新闻还是挺扎心的,因为现在社会好像是一种常见的事情。像在学校也是这样很多院士来开分享会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在不听演讲的状态。有些人在睡觉,有些人在玩手机。能有20%的人在听已经很不错了。


演讲的本身

我一直认为演讲者的自然职责是使知识、真理和观点具有吸引力。无论你是教授还是总统,如果你说的话都不吸引人,那么我有权离开或者自己做生意而不打扰别人。言论的吸引力比所谓的道德约束力更重要,因为许多人的半小时是宝贵的资源。如果我们不好好利用这一资源,我们应该受到“不睡觉”的尊重。

教育方式

说一下现在高校的现象,很多报告会并不是学生自愿去听的。而是学校要求必须要去的。这样的话会失去学生的兴趣。不知道这个报告会是不是这样,我们学校经常有些报告会强制学生参加,这实际上是双输。首先,强制参加对于组织者而言就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其次一些学校领导认为只要去满人了就是一种尊重。其实这种强制性的报告会是毫无意义的。

学生态度

目前国家的这种报告会大多都是这样,是属于一种病态的分享会。每个人能对于这种分享会积极性并不高涨。也是很让人悲哀的。知识不是用来炫耀和创新的。它应该为国家和人类作出贡献。知识驱动世界是微妙的,不是大新闻。尊重每一位致力于改善国家和世界未来的学者科学家。

第2个回答  2018-03-21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也被系里面要求组织班上同学去听某日某位教授的报告会,那次那位教授的报告会很成功,紧扣当时社会的热门话题,节奏也很紧凑,所以,虽然占用了周末的休息时间,而且时间长达两个小时,期间掌声不断,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就九旬院士报告遭遇瞌睡门的事件,我觉得参与的三方都应该深刻反思。


    组织方

我个人觉得主要责任在组织方,是组织方应付任务没有统筹规划安排的结果,作为90后的新生,还没有接触过任何的专业知识,基本不认识台上的院士是何人,对院士报告中的艰深的专业知识听得是一头雾水。对于院士级别的专场报告,应该是在学校内广为宣传,让对该专业有兴趣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去自愿报名,而非下达行政命令,再有,报告的时间选择的也不合适,现在人基本都是晚睡晚起,大清早组织凌晨才入睡的学生去听一场压根听不懂的报告,除了昏昏欲睡,大概也没有别的事情可做。

    报告者

不顾92岁高龄,坚持站立报告,敬业精神可嘉。

可是,在现代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不能因为报告者的敬业,而强求听众也得强打着精神勉强装出专心致志的神情。

    听众

身为新世纪的大学生,纵然对报告者的演讲是不知所云,也该存有对院士和长辈的最起码的尊重,当场趴伏睡觉,违背中国最基本的传统道德。

    总结

这场由瞌睡引起的争议应该引起教育者的反思,如何鼓励学生选择性接受主题教育,充分适当的配置教育资源,以免再次出现资源配置失当而引起的教育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