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推荐:《壬辰倭乱:四百年前的朝鲜战争》——[韩]崔官著

如题所述

每个国家对历史的记载都会有倾向性,甚至对同一段历史会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记录和解读。比如对发生在16世纪末的一场中、日、韩三国历时七年的战争的记载,三方各自的历史记述就有诸多不同,甚至三国当代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也呈现了非常大的差异。

关于这场战争的命名,明朝人称为“万历三大征”之“东征”之役;李氏朝鲜称为“壬辰倭乱”、“丁酉再乱”;日本人称之为“文碌——庆长之役”,民间称为“秀吉的朝鲜之役”,“征韩伟略”等。截止到现在,三个当事国的学术界,仍然没有充分必要的交流,亦不能达成认识的统一,仍然各自习用自己的历史概念来命名。

这一现象充分证明了对这个发生在420多年前的历史事件,三个国家想达成充分共识和彼此理解,就目前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一差异的出现和难以形成共同认知的原因非常复杂。一方面受制于语言、史料、研究条件、民族性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最本质地反映出我们人类的文化根性和道德困境。国与国之间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知、评价、理解上的困难,有时并不是或主要不是认识论问题,而是受历史观和伦理问题,乃至文化根性与道德勇气的影响。

本书前半部分主要是从朝鲜的角度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的叙述。其实,对这次战争的具体描述,三国之间虽然有所出入和差异,但大致脉络基本是一致的。对于我们中国的读者来说,本书新鲜、有趣的地方并不在于这一部分,而在于书的后几部分中侧重于战争的历史文化后果,特别是文化符号与文学形象在韩、日两国间的互动与交流。这也恰恰是过去我们国家历史研究中最为缺乏的部分,也是我们了解最少的部分,这也使本书的二、三、四、五部分的内容精彩纷呈。

我们和朝鲜虽是近邻,明、清两代与朝鲜的关系又可说是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但本书的很多内容告诉我们,我们对历史上的朝鲜的认知,存在着客观上的“无知”和“误解”,也造成了彼此间许多错判。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充分而深入地描述了韩、日两国历史上关于这场战争的种种事件、人物、传说、故事、相互间的文化影响乃至一个文化符号在另一国的不同历史环境下相应的变异,本书对这次战争及战后对日、韩两国影响的描述系统、全面、别开生面,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陌生”的领域,进入了朝鲜、日本历史文化相互影响的观念史、器物史、传说与文学文本的衍化史,填补了一大块历史空白,丰富了我们对这场战争的历史认识,并且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近代以来的朝鲜史和日本史的种种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