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死一生!西路军召开紧急会议:兵分三路!得以保留一批革命火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3-30
在西路军妇女团与敌血战、历经九死一生的严峻时刻,3000 多名西路军指战员聚集在石窝山的雪岭上,召开了最后一次军政委员会扩大会议。在会议中,作出了三项决定:陈昌浩、徐向前脱离部队,回陕北向党中央汇报西征情况;撤销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成立西路军工作委员会,由李卓然、李先念、李特、曾传六、王树声、程世才、黄超、熊国炳组成,李先念负责军事指挥,李卓然负责政治领导;剩余人员分为三个支队分散游击,伺机东返。会后,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成员联名向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发出了最后一份电报,描述了血战情况及现存兵力。
当晚,部队趁着夜色开始分散转移,徐向前、陈昌浩骑马离开了部队。至此,西路军西进的战略行动以失败告终。
关于下步行动方向,石窝会议上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是沿祁连山往东打游击,伺机突围回陕北。另一种意见是沿祁连山西行,摆脱敌人追击,寻地休养生息,再图他举。由于敌人重兵集结在东面,东行等于自投罗网。
转移途中,新成立的西路军工作委员会就行动方向进行了紧急磋商,最终决定兵分三路:王树声、孙玉清、李聚奎、朱良才等率红9军余部五六百人为右支队,向东行进;张荣率教导团、特务团一部及伤病员、妇女团余部近千人为中支队,在祁连山就地打游击;李先念、程世才等率红30 军余部五个营和总部机关人员千余人为左支队,向西行进。西路军工委会随左支队行动。各支队立即行动起来,进行整编,将带不走的武器、电台等装备尽数砸毁,并把一些不能跟随部队行动的伤病员组成若干小单位,派部队掩护打游击。
在漆黑的夜色中,这些九死一生的西路军指战员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洒泪而别,迈着沉重的步伐朝不同的方向转移。15日19时,西路军工作委员会向党中央和军委主席团发电,报告了分兵情况和具体的行动方向。
17日,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复电李先念、李卓然,同意成立工委会和分为三路游击,并指出:"你们应以主动的游击战争,独立争取自己的生存及发展。"
西路军分散行动后,部队一度很混乱,特别是主要由伤病号、妇女和孩子组成的中支队。因为大部分人员没有战斗力,只有一个百余人左右的步兵连掩护,有枪少弹,战斗力不强。出发后,中支队就紧紧跟随在右支队后尾行动。15日晚,右支队与马家军1个旅在祁连山脚下的红湾寺遭遇。王树声指挥右支队占据有利地形,阻击敌人。战至16日,虽打退敌人的十余次冲锋,毙敌百余人,但因众寡悬殊,自身遭到重大伤亡,大部被敌冲散,余部向东南方向突围。
紧跟在右支队后面的中支队被敌人的搜山部队冲散,绝大多数牺牲,支队长张荣被敌人杀害于梨园口,另外一部分伤病员和妇女、小孩继续随右支队行动,中支队就此溃散。
不久,右支队也被敌人冲散,孙玉清、熊厚发等大部指战员牺牲,小部突围后分散活动,陆续回到陕北和流落到河西等地。李聚奎、朱良才、徐太先和方强等人带着十几个通讯员分散下山,历尽艰难,回到了延安。王树声、杜义德等带着数十名干部和警卫员、通讯员在祁连山中坚持了近三个月之久,于6月12日走出祁连山,后分头行动,摆脱了敌人的追击,化装返回陕北。
左支队和西路军总部在向西行进途中,决定成立一个干部支队,毕占云任支队长、曾日三任政委,由西路军总部和各军的一些中、高级干部及机关后勤人员共 200余人组成,准备在祁连山中打游击。
与左支队分开后,干部支队在冰天雪地的祁连山中活动了较长时间,与敌苦苦周旋。期间,他们曾多次想找一个山口突围出去,但因每个山口都被敌人死死封锁住而失败,人员也不断减少,最终在肃南白泉门被打散。曾日三、吴永康战死,张琴秋、刘瑞龙、欧阳毅、张然和、毕占云、方震、辛元林等人冲出重围,历经艰辛返回延安,大部分人则下落不明。李先念、李卓然、程世才等率领左支队单独进入祁连山深处打游击。当时的形势万分险恶,东、北面是马家军重兵集结地区,南面的柴达木盆地也是马步芳的势力范围,只有西面渺无人烟的冰山雪岭,敌人力量薄弱。于是,左支队的领导果断决定由此翻越祁连山,突破重围。
这一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居住在此的裕固族、蒙古族牧民,有的为左支队带路;有的以各种方式资助左支队,救助流落人员;有的冒着生命危险救护伤病员,给身处困境的红军指战员以极为宝贵的支持和帮助。
裕固族青年东格那为左支队当向导,走过了祁连山中最寒冷、最险峻的地段。4月3日,左支队翻过陶勒雪山,进入祁连山南麓。7日,在考克塞地区得到了蒙古族牧民诺尔布藏木支援的300只羊。休整三天后,左支队在诺尔布藏木的带领下,经花儿地、硫黄矿,沿疏勒河支流穿过野马河谷地,于15日到达祁连山西端的要隘龚岔口。次日到达位于肃北县鹰嘴山南麓的石包城,此时左支队只剩下 850多人。当日17时,西路军工作委员会致电援西军并转中革军委:"为争取先机,我们遂改向安西前进。到安西后稍作休整,即向星星峡进。请设法与新疆交涉并请远方派人到星星峡接我们,最好由 汽车 带粮到该地。"
石包城一面临水,三面石包,城墙是由岩石堆砌而成的,居高临下,地势险要。城虽不大,只有10多户人家,却是山里山外商旅和牧民物资交易之地。左支队在此购买了一些粮食和牲畜作为口粮,休整了三天,并意外地从一位由安西来石包城做生意的湖北商贩口中得知,安西城防守力量薄弱,只有敌军的一个排。
李先念等人十分兴奋,决定改变经敦煌进入新疆的原定计划,直趋安西。21日,历经劫难的左支队终于走出了茫茫祁连群山。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安西,又名瓜州,曾为古丝绸之路重镇,素有"世界风库"之称。在狂风怒号声中,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左支队相互搀扶着,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艰难而又坚定地顶风向前,一路西行……21日,左支队到达安西县西南方的踏实乡蘑菇台。此地距安西城70公里,毗邻的万佛峡榆林河岸边有座道观,道长名叫郭元亨。
郭元亨原名郭永科,高台县南华人。深受兵祸之苦的郭道长起初十分紧张,在听了红军将士的宣传后才放下心来,表示全力帮助左支队。他说到做到,先后送捐助了小麦2石4斗、面粉200多斤、黄米6斗、胡麻油30斤、盐4袋、羊20只、骡马各1匹,使左支队又一次解决了吃粮困难,摆脱了饥饿的威胁。
临行前,程世才亲笔签名给郭元亨留下了一个清单,感激地说:"我代表西路军左支队全体指战员向你表示衷心的感谢。不久的将来,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这张收条请妥为保存,所借粮食、牲畜,革命胜利后如数归还,将来不管我在不在,只要有这张条子,就一定能找到革命队伍,大家会帮助您的。"1961年,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司令员的程世才给安西县人民委员会致信,赞扬郭元亨"在革命艰苦岁月里帮助了红军,实为可贵"。24日,左支队进至安西城南25里的十工村,做好了夜间攻城的准备。然而,这时敌情发生了巨变,马家军刘呈德团的两个步兵营和直属手枪连进驻安西城。对此,左支队一无所知。
当夜,左支队边打边撤,来到了安西城西的王家营子等村及周围的五营村、康家楼村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