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6

  第二段讲解:烛之武出场—— 一波三折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许之。

  烛之武出场的原因有三:

  1.逮有生之年,施展才华。

  2.郑伯诚恳的态度。为人臣,当为国效力。

  3.自己以后在郑国安身立命的考虑。

  (1)男生齐读本段。

  (2)女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

  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

  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公曰:“……”许之。

  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3)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4)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

  “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5)师引导学生即兴背诵本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在诵读中理解课文。(后2段)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体会烛之武的游说技巧。

  4.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5.人物形象分析。

  一、课文赏析

  第3段

  第三段讲解:智退秦师(说退秦师)(重点讲解)

  讲解要点:

  1.夜缒而出的原因——攻守、防备之道

  2.说辞艺术:

  A.人物分析;秦君——唯利是图,对两者的称谓不同,抓住秦伯 的性格特点,连用八个“君”字,而对晋只是称作“晋”、“邻”。

  B.两国的历史关系

  C.军队的位置

  说秦过程

  ①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亡郑无益于秦

  ③存郑无害于秦

  ④亡郑有害于秦

  ①②③层层深入,论证严密;秦、晋、郑三者均涉及其中

  (1)一生范读本段。

  (2)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的形象、表现出其高超的游说技巧,所以让学生细细品味)

  (3)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①“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

  ②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投影)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③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5)学生同桌讨论归纳,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

  词类活用: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

  封:名词的意动用法; 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东:名词活用做状语。

  通假字:

  陪:通假字,通“倍”; 共:通假字,通“供”;

  厌:通假字,通“餍”; 说:通假字,通“悦”;

  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古今异义:

  【以为】古意:把……当作;今意:认为。

  【行李】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

  【东道主】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

  【乏困】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

  特殊句型: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6)师引导学生结合烛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

  第4段

  (1)女生齐读本段。

  (2)男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晋文公以“不仁”“不知”“不武”的理由退兵,看似冠冕堂皇,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

  (3)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

  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知:通假字,通“智 ”。

  夫人:古今异义词,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今异义词,古意:离开;今意:到,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4)师引导学生即兴背诵本段。

  二、人物形象分析

  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发言,师引导学生归纳。

  1.烛之武:(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 伯:(1)善于纳谏。

  (2)勇于自责。

  (3)善于言辩。

  3.秦 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三、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

  (1)伏笔与照应。

  (2)波澜不惊。

  (3)详略得当。

  四、生小组讨论后谈学习本课后的启发

  1.本文给我们的启示。

  2.结合当今国际国内形势谈。

  教学反思

  一位伟人曾说过“不会善待自己民族文化遗产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史书典籍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读史书就是去了解继承我们民族的文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并且也明确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具备初步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也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文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所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初中的文言文教学主要停留在读读背背的层面上,而这是高中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更加注重学生文言文阅读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来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教案在设计过程中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为了让学生与课文达到零距离的接触与交流,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学习落脚点。进一步达到学有所获,变“老师强迫我学”为“我想去学”、“我要去学”。

  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学生、教师角色的还原转化,所以在老师的导演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觉得在热烈轻松地讨论氛围中收获不小,并且第一次感到原来古文还可以让自己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

  这几堂课上下来,笔者觉得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找到了学习文言文的趣味所在,也让学生基本摸清了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可以说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还是有一些地方还需改进,首先就是学生不知道学习文言文的重心,所以刚开始让学生赏析时,开始几乎是在概述故事,后经过点拨才基本明白;其次,学生对文言文的知识点概念模糊,所以在开始归纳知识点时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第三,在谈启发时,学生开始时也有些茫然,有些不知从何入手,后经引导才明白。这些都说明面对新的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情况,在备课中切实做到“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