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文馆广州同文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13

广州同文馆是中国继京师同文馆、上海同文馆之后设立的第三所外国语学校,是洋务运动在广州的重要举措。它在同治元年(1862)由李鸿章奏请建立,位于广州市北部的朝天街(现在的朝天路朝天小学)。学校的第一任提调是王镇雄,馆长则由谈广楠和汤森担任,汉文教习吴嘉善和英文教习谭训也在此任教。最初招收的是14至20岁的正途学生,共20人,其中满汉八旗子弟占16人,汉人世家子弟4人,课程主要涵盖英语、汉语和算学,学制为三年。


光绪五年(1879),学校增设了法文和德文馆,每馆各招10名学生,其中一部分来自英文馆的英语熟练者,其余则从八旗子弟中选拔。学制延长至八年,学习内容丰富,包括基础语言、世界史地、翻译电报、算术、物理、航海测算等。同时,还开设了生理学、解剖学等选修课程。左秉隆,清政府驻英属新加坡的第一任总领事,是该馆早期的学生之一。该校培养出了多名外交人才,如学生傅柏山和杨枢、长秀,他们曾合译《各国史略》。


光绪三十一年(1905),同文馆改名为译学馆,后续名称几经变更。抗日战争胜利后,它被改为市立第一小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更名为惠福区中心小学、北区第一中心小学、解放中街第一小学、朝天路小学和朝阳路小学,直至1993年正式定名为朝天小学。




扩展资料

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咸丰十年(1860)清政府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同时恭亲王奕䜣等人建议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立同文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