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寒门再难出贵子”。个人努力真的抵不过原生家庭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4
古往今来,寒门贵子都是一个话题中心。从夏商周的世袭制度,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及隋唐元明清的科举考试制度,再到我们先如今的高考来看,似乎寒门越来越容易出贵子。那么为何会有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一说呢?

01、从出生来说,由于城乡差异,城里富裕人家的小孩就会对孩子进行胎教,而家境贫寒的母亲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在这方面有明显的不足。

02、到两三岁的时候富裕人家的小孩已经开始上幼儿园接触一些浅显的知识了,而家境贫寒的孩子也许还在自己家里跟着母亲牙牙学语。

03、五六岁的时候,富裕人家的孩子已经在接触各方面的训练了,比如舞蹈、乐器、美术等。这时候的农村孩子才刚上幼儿园,放学之后就满地里搓泥巴,心里完全没有学习的概念,我的童年就是这么度过的。

04、等到正式入学的时候,城里的孩子所接受的都是精英教育,不懂的回家还有父母或者家教开开小灶。而农村孩子也没这么重视教育,不懂就不懂呗,按时放学就好了。

05、再大一点就可以看出明显的差距了。就拿英语来说,城里的孩子可以通过和外教交流,或者出国旅游来练习自己的口语,轻松学习英语,而农村的孩子只能从早到晚背单词,听力口语完全不够看。

06、高中的时候,城里的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早已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对课程游刃有余。而农村的孩子多数时间都在和书本死磕。换句话说,城里的孩子可以从家庭得到关于学习的帮助,而农村的孩子只有自己奋发进行学习。

07、再到后面的上大学和工作,城里的孩子可以借助家庭的力量获得更多的资源,而农村的孩子只能靠自己从最底层杀出一条血路。
第2个回答  2022-08-12
是的,个人在怎么努力肯定比不了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那种默契那种原汁原味的东西是永远比不了的,说白了起点不一样,骑电车非要和汽车跑直线可能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8-14
身出寒门,条件艰苦,这是事实;同时,寒门的条件艰苦更易激发个人追求成功的特性;俗话讲,事在人为!是的,条件好,需要人为,条件差,一样需要人力。事实上,条件越差,越是需要自身付出努力去弥补这样或那样的短板;但是,事在人为,这话真不是假的!再大的差距,再大的鸿沟,都有超越的可能!但是原生家庭的起步就已经高了,个人努力的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第4个回答  2022-08-14
现在都说“寒门难再出贵子”,确实现在可以看到一些省份的考试,考得比较好的,像高考状元之类的,大多数家庭条件都很不错,基本上可以说家庭的教育能够满足孩子的任何的一个课外补习,或者想要继续学习的一些费用。
其实在这些因素里边,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全社会整个对于孩子的教育的一个认知的普遍提高,包括一些条件比较富裕或者比较优秀的家庭,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是比相对寒门来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家庭比较富裕的孩子,只要他们愿意学,家长可以不惜代价的去给他们找比较优秀的老师或者做课外补习,而相对于寒门来讲,有些孩子可能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只能在课上认认真真的听老师讲,同时在课后自己勤奋苦读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但即使这种现象现在常见,但只要教育,考试是一个公平的,同时国家确保整个的一个考试环境的公正性,那个人的努力还是能抵过原生家庭。至少说通过努力还是有机会来改变自己的人生,改变自己的命运。只不过现在有些家庭富裕的孩子考的成绩比较好,而对于过度的宣传,其实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考试是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有机会的。
第5个回答  2022-08-14
对于“寒门”子弟,哪怕再努力,也只能将学校书本内容吃透学透,没有机会接触课外兴趣班,少了很多拓宽渠道;而有钱人家的孩子同样愿意努力去吃透所教知识,且有专人辅导;这样一来,比你有条件的还愿意努力和吃苦,就不难想象为什么尖子生偏移到了后者。

于是,“寒门难出贵子”戳中了不少人的痛点,但神奇的是,提出这个言论的人本身不是寒门甚至不是学生,他们说这个话更多的是表达隐忧。

担心教育差距越来越大,担心穷人孩子和有钱孩子的教育起跑线越拉越大……针对这些,双减政策的出现就是已经在着手解决问题的信号,不过任重而道远是肯定的,这里不再赘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