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抑郁症教师携女自杀背后的思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1
河南洛阳市新安二高年仅35岁的女教师张会芳,长期遭受抑郁症的折磨,于2018年7月12日,携大女儿李玉彤一起自杀身亡。留下遗书一封:“工作压力太大,无法忍受,生活也毫无乐趣,无法接受现在这个面目全非的自己,给亲人带来的伤害真的很抱歉。我是自己走的,孩子是我带走的,我认为这是对她们好。”这封遗书透露了这样几个信息:工作压力太大,生活没有乐趣,无法接受自己现在的样子,自杀是一种解脱,把孩子一起带走是为了孩子好。

张会芳得了抑郁症,长期受疾病的困扰。得抑郁症主要有四个因素。一是遗传因素。家中有患者患有抑郁。二是生物化学因素。脑内生化物质发生紊乱。三是环境因素。失恋,压力过大,人际关系紧张,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四是性格因素。遇事悲观,自信差,对生活事件把握性差,过分担心。显然,张会芳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她是今年三月份被诊断为抑郁症的。此前她刚刚生了二胎,休完产假后就带高三毕业班。常常抱着刚出生的孩子备课到十点。高中教师的劳动强度大,教学任务重,不仅学生家长高考如临大敌,老师备考也是异常紧张,每一天从早晨忙到晚,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高三年级尤甚。学校一般一个月放一次假,晚上还要坐班或者看晚自习。周六周日补课,大考小考不断。还有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学校有升学指标,家长望子成龙,为学生的未来负责任。一个年富力强的人教一年高三下来,都要掉几斤肉,更何况是一个新生儿的妈妈,两个孩子的母亲,三十五岁的年龄,一毕业就在高中教学,性格有点内向,责任感很强的女教师呢。一向追求升学率的二高,把女教师当男教师用。常年累月超负荷的工作,她积劳成疾。

她抑郁的症状是非常明显的。情绪低落,感到疲劳,很焦虑,认为工作压力太大,无法忍受。每天强迫自己完成高强度的工作任务,心有余而力不足,产生深深的负罪感、无用感和无安全感。陷入到一种“自己很没用”的深深自责和内疚的情绪里面。对给亲人带来的生活负担惶恐不安。难以集中精力和正常思维,做一件小事情都需要很大的勇气,工作没有效率,无法接受现在的自己,挫折感和厌恶感与日俱增。生命活力丧失,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每一天都是痛苦的,煎熬的,认为死亡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希望用自杀的方式来摆脱痛苦。丧失了基本判断力,发生认知扭曲,认为没有妈的孩子是可怜的,自己带走孩子,是为孩子好,是给孩子找一个更好的去处。

可是学校不知道抑郁症,对她的病不重视,没有想到抑郁症是可以死人的。抑郁症是所有精神疾病中自杀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张老师患有抑郁症,而且愈来愈严重,她本人,爱人和姐姐多次找学校请假,学校都以工作为由不准假。她不得不选择带病上课。三月份被医院诊断为抑郁症后,学校本应该照顾,给她调换岗位,安排一个压力小一点的工作。可还是让她继续带高三,一直到毕业。依然用教学成绩的指标考量她,在一次考试成绩不太理想后,在会议上公开点名批评。本来她心理承受能力已经到了极限,在学校追求升学率,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中,在一次次被不理解的痛苦后,她一步步走向崩溃,最终生无可恋,走上不归路。

家属对抑郁症患者陪护知识知之不多。三月份张老师被确诊抑郁症,门诊医生给她开了抗抑郁的药物。家属也许认为,吃上药就没事了。张老师是七月十二号自杀的。这时距离她看病刚刚过了三个月。她完成了这个学期的教学任务,把孩子们送走了,学校也进入放假模式,张老师应该是在家休息的。抑郁症患者自杀很少是一时兴起的,需要一段时间准备。这期间她肯定有异常的表现,如果家人及时发现她情绪、想法、行为反常,及时住院治疗,悲剧也许可以避免的。张老师虽然不属于根本没有治疗的90%,属于曾经去就诊的4%,却没有进入到那幸运的入院治疗进而治愈的80%以内,而走入了让人惋惜的自杀来了却痛苦的15%。

张老师抑郁症自杀事件在教师群体引起热议,很多教师转发并留言,吐槽教师任务多,工作压力大,工资低,身心疲惫。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我们在这件事情上应该吸取的教训很多。对于患者,得了抑郁症,不要死磕硬撑着,积极治疗和休养,和领导坦诚沟通,暂时调换岗位。用人单位要以人为本,真正关心职工身心健康。安排工作时要量力而行,让职工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当职工提出休假要求时,履行请假手续,及时安排休假。家属要密切观察抑郁症患者的动态,多了解抑郁症陪护知识,适当的时候,帮助患者做住院治疗的决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