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行黔东南散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秋之美,是那份无法言说的心境,秋之景,是欲语还休的娇羞,秋的脚步,是如此翩跹婀娜,在这缤纷落叶的季节里,惹醉了一群群闹秋尚美的人们。

我不太喜欢嘈杂烦乱的环境,也不待见置身于熙熙攘攘、人潮涌动的风景名胜中。因为骨子里生就而成了喜静和不张扬的内向,所以偏爱安静和向往远方。

国庆节小长假快到了,那几天脑子里一直思谋着去何方宝地的美景里流浪。终于我把目标锁定在贵州—黔东南,把平日里好像永远做不完的工作全部甩手扔一边,一身轻松地好好享受一下即将迎来的假期。

天啊!算来算去,还是10月1日出行最为有利!可人潮如织,车海如流的嘈杂让我如何面对?!又怎样忍受?!真是人算不如天算,豁出去啦!我要在假期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满目后脑勺的缝隙中去努力寻找自然界带给我的惬意与快乐。

第一站 贵阳

10月1日下午17:39分到达贵阳北站。出了站,已近日暮时分,抓紧时间要乘公交车赶往贵阳站,以期明早乘车更为方便。在公交车上,车窗两侧流逝过去的是一幕幕新贵阳的美丽。宽敞的道路、成片的高楼、鳞次栉比的商铺,流光溢彩的霓虹灯、街灯、商业区装饰灯相互交映,好似要给我这个远方的客人眼前生成一幅美丽贵阳欢迎我的夜景图。车外的窗景,不由地让我陷入了一阵恍惚和回忆……。

其实,我这是第二次足踏贵阳的大地。第一次是在1984年的7月,我和朋友小毛怀揣着美好憧憬来到了贵阳,那是一个细雨缠绵的早晨,贵阳用晨风细雨的自然风格欢迎了我们,用宁静、古朴、素雅的街景问候了我们。那时我们22岁,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徜徉在一条叫人民路的地方,到处走,到处看,我们不知道走到了哪里,又看到了什么,总之,满眼都是新鲜,与家乡不一样的味道。冒着毛毛细雨,回到那间在贵阳某一学校教室临时搭建的“招待所”里,头发和汗衫早已打湿,身体禁不住一阵阵瑟瑟发抖。爬上课桌磊砌成的床铺以期得到些许干爽和温暖。第二天细雨还在似有似无地漫天倾洒,我们背着行囊离开了潮湿的贵阳……。

车行,我看我想。不一会儿,终点贵阳站到了。下了公交车,第一要务就是期待有热乎合口的饭食填饱肚子,再就是找一个中意栖身的宾馆。

前行到一处灯火氤氲,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地方,咦?原来是个小吃一条街!落座、点菜、吃饭,四下打量,询问。原来这是贵阳最大的、最具地方特色、最为平价的“二七路”小吃一条街。

小吃街近200米长,约10米宽,从头到尾有铁架天棚覆盖,棚下一边是各色小吃的棚屋,一边是地方特色的食店,真是平分秋色,各具峥嵘。中间是一排排可口可乐公司免费提供的连体桌椅,据工作人员介绍,小吃街有四百多个小吃品种,有上千个餐位可供食客享用。在我的餐位旁边不失时机地出现了一个有关吃的广告灯箱,内容是“我是吃货,我为吃狂”,看后不觉让我哑然失笑,形象逼真,一语中的。总之,我从小吃街的一端,站在一个高凳上往另一端扫视,满满的全是食客笼罩在热气与灯光交映的氤氲里,一派颇有点壮观的画面,如果从一旁的过道慢慢走行,千差万别的食客饕餮大宴图会尽收眼底,也许这就是我来贵阳遭遇到的独有饮食风景?

找到一处绿城宾馆,宾馆卫生条件、硬件设备挺好,就是价格稍贵,一晚450元。正好这时有一宾客网上预约的退订,我正好好言请求补缺,最终160元搞定。

第二站凯里

第二天早晨,乘K740次列车前往凯里。出站后,感觉天气格外晴好,通透感很强,八字可以概括:蓝天如洗,白云飘飘。一眼望去,不太大的车站广场,挤满了绿色的出租车,出租车司机也格外热情,纷纷上前向游客轮番式地“轰炸”介绍西江苗寨。大家心知肚明,贵州凯里的主要看点就是那个广为誉远的西江苗寨了。

我们和来自北京的年轻母女俩拼了一辆车,每人价格25元。出租车在车场最里面,经过一番折腾,车才慢慢开出来,驶向市区,向着西江的方向进发。车上,为了让大家有快乐的情绪,打破大家陌生无话的沉寂,随即向司机询问了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司机小伙姓张,32岁,个头不高不胖但感精瘦有力,开出租车有十多个年头了,老婆是苗族人,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早以前苗人不允许同异族通婚,后来苗人慢慢接受了汉人,以前的习俗也随之打破了。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首府凯里市,下辖16个县市,雷山县是其中之一,西江是雷山县一个镇,那么我要去的苗寨就是西江的一个村子了,此地距凯里39公里。

车子在平坦宽阔的大道行驶一段时间后,转入山间相向仅为两车道的乡级公路,道路一侧是绵延的大山,一侧是沿道沟壑,真可谓道路上下起伏,崎岖婉转,每隔200—500米即有山间急转弯。司机全靠着年轻,反应快,全线高速行驶且超车,好似不允许前面车道上有其他车辆挡道的念头。坐在车里,我们不断地被惯性搡左扑右,忽前忽后地飘在车内狭小的空间里,只感觉车在飞驰,车外风景急速飘逝,车里的空气也似被紧张的心情而凝固了一般,我们的心提在了嗓子眼,瞪着眼,微张着嘴,鸦雀无声,静的!静的只剩下汽车发动机发出低吼的沉鸣声。

我坐在后排大着胆子把身体前移偷偷看了一下时速表,显示司机正以每小时80公里的时速在行驶,不看则已,看后吓出一身冷汗,我以一个有驾驶经验的感觉判断,山间窄路,起伏难测,80公里/小时简直是在飙车呀!危险正在窥视着我们!我及时提醒了司机要注意安全。司机的一番话,让我们暂且又有一丝心安。他说,一年365天至少有200天行驶在此条线路上,可以说对路况相当熟悉,最快速度曾用半个多小时跑完此段路程。旅游淡季时,一天往返凯里至苗寨4次。听后,我又重拾了一点安全保障的信心,毕竟他对山地路况更了解,我的担心也许多余,但心里不住地想,“打死我,也不再坐你的飞车了……”

第三站西江千户苗寨

到达苗寨后,我和那个出租车司机小伙告别,并叮嘱回程慢点开,还想多说两句话,因有乘客要乘车,过多的话没有再讲,看来他的生意很不错。

站在苗寨大门口,一座苗族风格的深褐色飞檐翘角门楼惹人眼目,古朴凝重。走在苗寨的石板路上,环看四周,扑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一层层苗族风情的黄油色和木本色的木质吊脚楼沿着一条小河两侧由近及远、由低向高蔓延,吊脚楼层层叠叠顺山势而建,不仅连成了排,又连成了片,远视一户户的窗口像生命般眨巴着问世的眼睛,簇簇、排排、串串、片片的吊脚楼像一条巨大的彩色华锦系绑在青绿色的山腰,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给人一种美丽的视觉冲击和难于媲美的震撼,近观远看都不失为一种苗人在大自然中勤劳创作的美丽画卷。

登高俯瞰一定会有另一番的别致美景,但心有余而力不从心,只好作罢,于是放任身体行走在两岸风雨桥、飞檐吊脚楼、石阶、窄巷和小桥流水之间,寻找着、欣赏着、感叹着那一处处让人不禁动情的美丽。

也许,仅仅一句广告语,都会在此时、此地、此景的烘托下,给你带来一份美丽心情和难掩的愉悦。因为正好是国庆假期,苗家山寨人满为患,一房难求,但我看到了一个小旅站,打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今日有房,等你上床”广告语,让人读后,忍俊不禁,拍手称绝。

浪迹形骸地走在这里那里,看不完的美景,读不尽的苗族文化和历史。我在苗寨欣赏的同时也在思索,几个关键的问题不时地在我脑海里多频次地闪现,何为西江?何为千户苗寨?苗人为何在此大量聚居?吊脚楼有何实用价值和特点?经过走走、查查、看看、问问,我逐渐一一有了答案。

西江,本不是一条江,而是一个镇名。流淌在苗寨中的那条秀丽小河为白水河。西江,是苗语“鸡讲”的音译,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后来不知哪位高人给此地冠以西江这个美丽而雅致的名号。

西江苗寨,海拔833米,坐落在群山之间的一块小盆地中,这块狭窄的盆地中密密麻麻散布着10多个村寨,聚居着1250户人家,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厚重的苗族历史,浓郁的苗族风情,古朴讲究的建筑,成为这里最大的看点,西江千户苗寨的美称应运而生。

苗寨的吊脚楼以木质结构为主,依山而建,多为三层,基座以青石、卵石磊砌,按照苗人的习惯,一层圈养牲畜,二层住人,三层为粮仓。

至于为什么苗人选择在黔东南聚居?这一定和苗人的历史有着必然的联系,我也通过询问、学习、查资料,略微了解其史实里的冰山一角、沧海一粟,在此,提纲挈领地说几句,以飨朋友。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史中,就有关于五千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主因是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等,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湖南、贵州、云南。于是我不难得出结论,如果想逃避战争和追杀,必须选择多山和交通不便的地理环境以利藏身,那么,黔东南的地形、地势、地貌可能是苗族先民最为理想的选择。

黔东南总面积3.0337万平方公里,东西相距220公里,南北跨度240公里。地势西高东低,自西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海拔最高2178米,最低137米,境内沟壑纵横,山峦延绵,重崖叠嶂,还有雷公山、云台山、佛顶山等原始森林,历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看到此,想必苗族为什么聚居于此该有所顿悟了吧?!

还有一段话,对苗族的历史更不啻为经典的点睛概括。苗族青年作家、知名记者南往耶这样写道:“苗族是一个不断被驱赶甚至被消灭的民族,但他们一直没有对生命和祖先的放弃,自五千年前开始跋山涉水,经历千难万苦,从中原逃到云贵高原和世界各地,朝着太阳落坡的地方寻找故乡,用血养育古歌和神话,没有怨恨,把悬崖峭壁当做家园,梯田依山而建,信仰万物,崇拜自然,祀奉祖先,忘却仇人。”

第四站镇远

镇远之行是临时决定的,查凯里向东的火车路线时,得知中途停经镇远,镇远给我最初的信息还是多年前在摄影杂志上看到过所登载的一幅照片,至于画面表述的意境主题早已淡忘了,但镇远这个地名却淡淡地印在了我的脑海。能被摄影人执著地用镜头表达美的地方,肯定自有她妩媚动人的理由,那么我这次临时的决定,也该算是一场美丽邂逅吧。

到达镇远是在一个下午,车站还是保留着上世纪80年代的风格,倒W型的水泥雨棚和用水泥方块铺设的低站台呈一定弧度向远处延伸。站台在山上,车站在山下,旅客上下车要穿过一个带有坡度的铁质廊棚。车站的正面也觉得让我意外,除清冷不说,车站主体建筑上的两个“镇远”二字,渺小,卑微,一点也不醒目,没有丝毫现代化的美感,一副素面朝天的样子。

边走边看边找下榻之处,天慢慢暗了下来。招待所、旅馆、宾馆、酒店和家庭式宾馆的价格却一家家高得让人咂舌,可能因客满的缘故,一路上没见到哪家主动热情式邀约入店的场面。我纳闷了,一个小小的县城,哪会有这么多的游客?房价怎会居高不下?

在点点的银星缀满深蓝色夜幕的时候,我们落脚在一个家庭式宾馆里,据那位老板说,现在是旅游旺季,一晚上500元的房间价格属于低价了……。

躺在床上,望着大玻璃窗外空灵的夜色,想着一路走来寻寻觅觅辛苦和劳累,不免新的一种好奇平添脑际,镇远,你到底具有怎样的美丽?让我在夜色中不辞辛苦地为寻觅栖身之房而忧伤?

当天空泛有一丝晨光时,我就收拾好行装来到了街上,街上行人极少,看看大街小巷的路,看看临在路边的山,看看不远处山下那半圆而露光的隧道,看看离我不远那水汽氤氲的小吃摊,在1路公交车快来的时候,我买了两个热乎乎、尖尖的糖三角,饿了吗?不饿。我要以此融入到小街生活的气息中,只是为了对得起眼前那一份独有的清幽、朴素和静好。

公交车载着我穿过大街小巷,在上车前打听好的那一站下了车。路上的行人和车辆稀稀拉拉多了些,给静谧的早晨增添了鲜活和灵动。来到一座石桥上,透过薄薄的晨雾,一条淡绿色的河水悠悠地展现在眼前,清澈透明的河水、微波起伏,一条小船童话般荡游在水上,一个工人在清理水草。两岸全是青灰色带飞檐的临水吊脚楼错落有致地相互对望,木质栈道沿河蜿蜒着向远处延伸。石桥、小河、翘角飞檐的临水小楼及悬挂的串串红灯笼、晨雾、月白色的天空组合在一起像一幅水彩画,疏疏几笔,浓妆淡抹,透着一抹水气和湿润,真的很有意境,由近及远地把我的目力拉向了远方。

索性来到桥下,沿着河岸,漫步在木条拼起的栈道上,早起的人们不多,迎面跑过一个晨练的人,一个学生样的人在岸边写生,一个老人在河边支杆钓鱼,还有开在小楼边的几朵花草,除了关着小楼门里可能藏着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样自然、优雅、美好。

和钓鱼老人聊聊天,在天后宫古码头发发呆和在米码头古渡口驻驻足,那一小会儿时间注定是让我这么浪费的,聊天、发呆、驻足、回忆都是人生中几大快事,起码我是这么认为的。

我喜欢眼前像画一样的美景,也喜欢清幽,寂静的这个早晨。

人渐渐多了起来,一波一伙好像约好似地朝镇远那条古街上涌来。我依旧慢行在古街青石铺就的路上,洁净有序的氛围让我喜欢,也能让我心花怒放。

路两边每隔几米一个的石鼓排成队会把我的视线引向远方;街两侧全是翘角飞檐的吊脚楼和徽派建筑风格的粉黛高墙,一处处,一院院、一间间的老建筑“名片”嵌在市井中,有古老的银店、码头、镖局和乡邮驿站等,让人不禁有一种想阅读历史的冲动。

就那么舒散地走着、看着、听着、想着,一切皆由心的调遣,可以在任一一家客栈的门洞里或茶社的窗户旁坐下来,看来往游走的人们,看街上慢行的仿古公交车,也可翻看两眼有关镇远历史的宣传,还可竖起耳朵听听本地人和导游的介绍。让这段时光以这样的方式缓释下来,让自己的内心真正来一次彻底地放松和自由。

我还算去过不少古街、小镇;江南的小桥流水,江北的大气沧桑,都给我难以磨灭的印象,但镇远的风景更让我感到意外,氛围更是特别非同一般。

镇远,一条舞阳河像墨玉般的绸带呈S型流嵌在小城的中心地带,街巷、商铺、码头、民宅依河而建,两侧青山如山神般俯瞰和护佑着这里的民众和良田。

在这里,古老与现代交织,看得见过去的楼阁殿馆,也瞧得见如今的霓虹斑斓;听得见过去的故事轶闻,也闻得见当下的新曲歌谈;有碧水晨雾的姿态万千,更有春江渔火的诗意盎然。

行走在这里,有种岁月沉淀的感觉,有光阴似曾划过的痕迹,有一种不张扬不惊艳却渗透人心的美丽,如同那条绿幽幽的舞阳河淡淡静静地流过,缓缓淌进人们的心里,如同那个总在晨曦时分的钓鱼老人,给寂静的小城增添了几许别致生动的美丽;小城里的人、小城里的景、小城里的事、小城里的自然美好都来源于一种清幽和淡然。

去除了那些刻板浮夸,洗尽了尘世铅华,绿水清清、白云悠悠如同一幅水墨画的镇远,真的可以让喜静的人将烦恼抛到脑后,清茶一壶,发呆一天。

忘了在哪里读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有意思,那么这个地方就有意思了。”确实很有道理,很多人不就是想做有意思的人吗?一直行走在路上,才不枉过此一生!镇远就是一个让人有依恋,有回忆的地方,优美、淡然,不动声色。

我要走了,带走我对她的不舍和回忆,要去寻找下一个能安放我尚美心情的驿站,是一个码头,还是一处港湾?是一处山峦,还是一汪清清水边?是一个自然小岛,还是一个乡村小店?只要有远离喧嚣,有怡然恬淡的感觉,可能终会是我要落脚的地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