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第一章读后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3-09
1《汤姆·索亚历险记》中,以汤姆为首的一群孩童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条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了种种离奇的冒险,试图改变自身的处境。

在这部小说中,主人翁汤姆的形象被塑造得很丰满(也很高大):他有理想、有抱负、也有烦恼,是孩子们的领导者,也是长辈眼中十足的顽童。他叛逆,强盗是他心目中劫富济贫的好汉,"西班牙海上黑衣大盗""血手魔王""海上霸王",都是他向往的头衔。他顽皮,在主日学校,他不断制造恶作剧,麻烦多多,是老师眼中无可救药的“问题学生”。他机智,周末被罚刷墙,竟用只言片语让伙伴自愿为他代劳,且自动奉上谢礼。他正直,去墓地探险时目睹一起凶杀案,在无辜者即将遇难时,他勇敢地站出来指证真凶。他勇敢,郊游时在山洞中迷路,他不仅救了自己和小伙伴佩琪,还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宝藏。

相较于汤姆,他的朋友哈克·费恩则不那么好命了。一个出身卑微的小流浪汉,衣衫褴褛、饥肠辘辘,几乎没有人正眼瞧他;爱逃避现实,从不愿承担责任,不谙世事,常常说“傻话”。与英雄式的汤姆相比,他更像个单纯的孩子:不那么聪明、不那么勇敢、不那么受人欢迎,却那么鲜活真实、那么熟悉亲切。从他的一言一行中,我们常能找到儿时某个伙伴的影子。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哈克才是本书中塑造得最最成功的角色。

小说在颂扬孩子们勇敢、善良、真诚的同时,也在细微处批驳着当时社会上虚伪、软弱、唯利是图的污浊风气。如在撒切尔法官一家到访乡村的集会上,每个人都在“卖弄”,在炫耀自己:法官端坐在台上望着全场,面带庄严地微笑,陶醉于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中;乡绅们争着与大人物亲近,听着台下羡慕的窃窃私语,“就像听见音乐一般心情舒畅”;校长、教师、甚至图书管理员,都“一副官样”,到处发号施令,给予指导,显示自己也享有某种“权威”;小姑娘和小伙子们亦不甘示弱,劲头十足地胡闹,渴望以此显得“特别出众”……上至贵宾,下至顽童,寥寥数笔间,社会各阶层的可笑嘴脸跃然纸上。

抛开学术层面、政治层面的一切,这本小书给我最深的触动,其实是充溢于字里行间的,那种异常温暖的奇妙的熟悉感。读着一串串天真幼稚的捉弄人的小把戏,我常常浮想联翩,自然而然回忆起若干年前某段相似的经历,不知不觉中,嘴角便挂了一抹会心的微笑。

也曾异想天开,幻想自己与仙人结伴,乘着云雾周游世界;
也曾盼望忽然生病,可以不用上学,过个自由自在的一天;
也曾紧闭双眼,双手合十,祈祷睁眼后作业本被全部填满;
也曾傻傻地对着满天繁星,许愿和小朋友们一辈子不分开……

那些单纯美好的过往,一转眼都已如飞絮飘散,我却跟着汤姆、希德、佩琪……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重拾逝去的童年。忽然发现,儿时的那份童真、那份甜美,并没有离我远去,只是沉睡于心底一处柔软的角落,在这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伸伸懒腰,轻轻叩醒我的记忆。

2《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以美国少年生活为主体写成的。故事的时代背景,是十九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的圣彼得堡。

故事的主人公汤姆是个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典型美国少年。他和野孩子夏克,各干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妙事。像汤姆被罚粉刷围墙,竟施出诡计,不但使别的孩子心甘情愿代替他工作,还自动奉上谢礼。后来和夏克逃到荒岛去,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教堂为他们举行丧礼,而他们却躲在教堂的钟楼上偷听。这些顽皮的举动,虽然不能给我们做模范,但是,他为了正义,毅然地挺身出来作证人,拯救那无辜的罪犯沫夫彼得。并在顽皮之余,居然和夏克破获了一桩谋杀案,成为众 人钦佩的小英雄。看来,汤姆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其实孩子的顽皮有时候正好体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这种童真过了孩童时代就很难再寻,能让我们找到的,就只有一点点偶尔才会想起的甜蜜回忆。我相信,即使你的童年再艰苦,回想起来你也会很开心。谁没有在小时候做过一件半件的傻事?当你越长大,你就会越觉得这些傻事有趣。 我说童年就像一罐甜酒,时隔越久,尝起来就越香,越纯,越让人回味。

人总是会长大的,除了个儿长高了,身子强壮了以外,人的思想也在长。你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了,懂事了,不再幼稚了。不过人是要越变越好才是。千万不能像历险记里的那个心狠手辣的坏蛋卓伊一样,他坏事做尽,人见人憎。但最后他还是恶有恶报,得到了一个活活饿死在山洞里的下场。

看完《汤姆索亚历险记》,我真羡慕汤姆能有如此有趣的经历。这本书让人看起来津津有味,甚至废寝忘食。我想,《汤姆索亚历险记》在你烦闷的时候或许能让你一笑解千愁。

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