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论世 | 朝闻道,夕死可矣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7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我们通常将其理解为:

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对“朝闻道,夕死可矣。”最合理的解释是在《十三经注疏》中,其把“道”解释为“好的政治局面”(即“有道”)。

《十三经注疏》中“朝闻道,夕死可矣”一章注为:“ 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 ”疏为:“ 此章疾世无道也。设若早朝闻世有道,暮夕而死可无恨矣。 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也。”

即早朝听闻得知有(实现)好的政治局面,暮夕身死也愿意。

生而为人,总有要执着于追求或守护的事物和真理,为了它,甚至可以不惜以生命做为代价。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朝闻道》,其“朝闻道”即是最简单的字面意思。

但小说中却也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向死而生”的宏伟哲学问题——

宇宙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说到这里,我相信有一种存在于科幻迷心中的“ 科幻主义 ”,它正是令科幻迷对科幻深深着迷的关键所在。

在科幻作品中寻找未来,对未来充满希冀,但却又有着一种对现实的担忧——积极的悲观主义。科幻迷们能够在科幻世界里自由驰骋,又能够懂得那些在内容晦涩的哲学书籍中难以明白的“道”。即在科幻作品中了解世界,明道晓世。

我们可以看到, 科幻——科学幻想 引导了多少个孩子对科学和未来产生兴趣?又让多少拥有着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们成为科幻迷?

科幻很多时候不仅仅是科幻。

在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 爱因斯坦赤道 即将启动探寻 宇宙大一统模型 的时刻,宇宙的“ 排险者 ”出现了,并把爱因斯坦赤道蒸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草带……

百度参考资料——宇宙大一统模型

他告诉地球科学家们,宇宙大一统模型的证明会导致真空衰变,并最终会带来宇宙的毁灭。

在宇宙“排险者”说明他们是在何时开始注意地球文明时,地球上的科学家们回顾科学的发展,纷纷猜测是普朗克时代,是亚里士多德时代,但是排险者只是摇摇头,告诉他们,一切要比这些早得太多。

于是科学家们看着一个几十万年前的录像,就在一个原始人抬头仰望星空的那一刻,排险者的预警系统开始报警了。

排险者一直在监视地球,有产生 创世能级能量 过程的文明出现时,预警系统就会报警,像是守护着一个玩火的孩子。

宇宙“排险者”所在的文明因一个不可复制的巧合而得到了宇宙大一统模型,就是这样幸运。但相比较下的地球文明就很悲哀了——除非有高于排险者的实力,不然就永远得不到宇宙大一统模型。

因为宇宙“排险者”因“ 知识密封准则 ”(即不允许高级文明向低级文明传递知识,低级文明只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得到知识。)而拒绝向地球文明透露宇宙大统一模型,这引发了一位日本物理学家的哀叹:“ 在一个不可知的宇宙里,我的心脏懒得跳动了。 ”

于是科学家便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把宇宙的终极奥秘告诉我们,然后毁灭我们。

排险者答应了!并且在戈壁滩上制造了一个“ 真理祭坛 ”,科学家们在上面得到自己要知道的真理,然后就被毁灭……

人为了许多东西都能放弃一切,何况是真理。

一个个行业、领域的顶级学者和专家走向祭坛,在媒体、家人、各行各业人们的注视下,一个个因得到真理而满足的“孩子”化为灰烬。

这时,就连霍金也来了,他推着轮椅到了祭坛,他问排险者,“宇宙的目的是什么?”

排险者沉默着,没有给出答案,他让霍金走了。

故事的最后,一对母女坐在草地上,女儿抬头仰望星空,群星璀璨,她问自己的母亲,“妈妈,宇宙的目的是什么?”之后,她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那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丁仪

丁仪,著名物理学家,在《坍缩》、《微观尽头》、《朝闻道》、《三体》、《球状闪电》《时间移民》六部小说中均出现过。

故此绰号 六分仪 。

丁仪是一个不修边幅,有些流气,却又奇才旷世,近乎全知全能的角色。虽然其在小说中从来不是主角,但却都是小说主线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甚至可以说因为有他的存在,我们才可以隐约将刘慈欣的文字世界连接起来。

,侵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