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征镒:为小事花大功夫的科学家、记忆力惊人的植物“活词典”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3


【万象历史特约】


记忆中的绿色巨人:吴征镒,科学界的“活词典”与为小事献身的植物学家


1916年,一颗科学的种子在九江的江畔悄然萌发,那是吴征镒,一位对植物世界充满好奇的少年。在祖父去世后,他随家人回到扬州,"测海楼"的丰富藏书成为了他探索的启蒙之地,与吴家兄弟吴征鉴和吴征铠共同成长,三人日后皆成为中科院的璀璨星宿,这段佳话流传至今。


(测海楼,知识的摇篮)


中学时代,吴征镒的植物探索热情愈发高涨。他热衷于采集标本,甚至在17岁时就凭借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这段经历点燃了他的学术之路。抗战烽火中,西南联大在云南的成立,吴征镒在实地考察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的《滇南本草图谱》等著作,为学术界带来了新颖的观点,挑战了当时盛行的北极起源说。


(西南联大与吴征镒的坚韧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吴征镒投身科学院,他不仅筹建植物研究所,还为国家的植物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1964年,他的《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报告提出中国西南作为植物起源地的新论断,这份对现实需求的深度关注,使他在看似琐碎的工作中发掘出非凡价值,例如为避孕药生产提供关键植物资源。


(吴征镒,实用与理论的结合者)


在“文革”的困境中,吴征镒并未停下脚步,他利用劳动之余的时间,编纂出《昆明黑龙潭地区田间杂草名录》,为除草提供科学依据。而一本赤脚医生的小册子,激发了他的灵感,促使他整理出《新华本草》和《新华本草纲要》,这一系列巨著不仅丰富了药用植物知识,也展示了他惊人的记忆力和严谨的考证精神。

(吴征镒的坚韧与贡献)


晚年,吴征镒依然活跃在科学考察第一线,直至91岁高龄,他主编的《中国植被》一书成为植物学研究的里程碑。而对《植物名实图考》的整理,更是展现了他的记忆力和对历史的深度理解,使他在植物学界被誉为“活词典”,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


(吴征镒,生命的最后旅程与荣誉的肯定)


2007年,91岁的吴征镒以卓越成就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他的科学贡献和人格魅力赢得了全社会的尊敬。2013年,这位植物世界的守护者与世长辞,但他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致入微,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吴征镒,科学的传奇,不朽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