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的来源和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6
1、牡丹原产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诸省的山间或丘岭中,人们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逐渐将其从野生转变为家养。
2、牡丹作为观赏植物的栽培,则始于南北朝时期。
3、到了隋代,牡丹的栽培数量和范围开始逐渐扩大,当时的皇家园林和达官显贵的花园中已开始引种栽培牡丹,并初步形成了集中观赏的场景。
4、唐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唐都长安的牡丹在引种洛阳牡丹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当时已经出现了专门种植牡丹的花师。
5、作为唐代东京的洛阳,从初唐到五代十国的后唐,牡丹种植业都在不断发展,其规模不亚于西京长安。
6、到了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长安移至洛阳,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
7、北宋时期,洛阳牡丹的规模是空前的。当时洛阳人不单爱花、种花,更善于培育新品种,牡丹“不接则不佳”,他们用嫁接方法固定芽变及优良品种,这是北宋时最突出的贡献。
8、清代赏花已十分普及。
9、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牡丹种植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牡丹的栽培数量不断增加,栽培技术水平逐年提高。洛阳、菏泽等地先后成立了牡丹专业的科研机构——牡丹研究所。
扩展资料:
牡丹花形态特征:牡丹是落叶灌木。茎高达2米;分枝短而粗。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偶尔近枝顶的叶为3小叶;顶生小叶宽卵形,长7-8厘米,宽5.5-7厘米,3裂至中部,裂片不裂或2-3浅裂,表面绿色,无毛,背面淡绿色,有时具白粉,沿叶脉疏生短柔毛或近无毛,小叶柄长1.2-3厘米。侧生小叶狭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4.5-6.5厘米,宽2.5-4厘米,不等2裂至3浅裂或不裂,近无柄;叶柄长5-11厘米,和叶轴均无毛。花单生枝顶,直径10-17厘米;花梗长4-6厘米;苞片5,长椭圆形,大小不等;萼片5,绿色,宽卵形,大小不等;花瓣5,或为重瓣,玫瑰色、红紫色、粉红色至白色,通常变异很大,前瓣倒卵形,长5-8厘米,宽4.2-6厘米。顶端呈不规则的波状;雄蕊长1-1.7厘米,花丝紫红色、粉红色,上部白色,长约1.3厘米,花药长圆形,长4毫米;花盘革质,杯状,紫红色,顶端有数个锐齿或裂片,完全包住心皮,在果实心皮成熟时开裂;心皮5,稀更多,密生柔毛。蓇葖长圆形,密生黄褐色硬毛。花期5月;果期6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牡丹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