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楚国王裔还是宋国公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8
小弟同样对庄子没有研究,但我尝试从找到的资料中查找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蒙又称萧蒙或小蒙,则在宋国国都商丘附近,因此判断庄子是宋国人。 《庄子》中有「旧国旧都,望之畅然」 宋戴公(前799年—前766年在位),原名㧑,在位期间由正考父辅佐,爱民如子,受万民拥戴,在位34年而卒,举行国葬,人们长途跋涉涌进都城,在墓边长跪不起,周宣王特赐谥为「戴」,死谥「戴」,其后子孙以谥(戴)为姓而姓戴。(部份后代则以其名武庄为姓。) 《姓纂》说,楚庄王的子孙,因谥而姓庄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庄姓,楚庄王之后,以谥为姓,楚有大儒庄生,六国时为蒙漆园吏;庄周,著书,号庄子;齐有庄贾,周有庄辛” 按照推论,其中一文直接说出庄子为楚庄王之后,理应是楚国王裔,同时普遍记载宋戴公子孙大多以戴自召,相对地在时代距离不远的庄子是宋国公族的机率应较为小 《杂篇·秋水》记载,楚威王曾派人邀请庄周管理楚国政事,若果庄子跟楚王族没有关系,那我不认为楚威王会这么轻易把国家大事交给外人打理(因当时庄子只做过蒙漆园吏) 世系如何,我找不到 为何变成庶民?我想原因有以下数点 1.诸侯长子会继承其封位,余下的会依次降级,甚至贬为庶民,因此庄子的祖辈可能就是这情况 2.自己放弃,因庄子一生以优闲自居,不理世上事,故可能自己放弃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1],名周,生卒年尚不能断定,约与孟子同时。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1],另说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园吏。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 [编辑] 生平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2] 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根据以上记载,庄子名周。《知北游》中说「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这可能是庄子对自己名字的特地解释。又有说庄子字子休,见于《警世通言》[2],但司马迁没有记载,《庄子》中也没有相关证据,恐怕不确。 庄子是蒙人。蒙又称萧蒙或小蒙,据考证在宋国国都商丘附近,所以庄子是宋国人。对于庄子作蒙漆园吏,一般认为是管理蒙地的漆园,也有认为漆园是邑名。 庄子的生活年代,一般认为是前369年—前286年。庄子逝世的那年,宋国灭亡。也有认为庄子活得更长的,《庄子》中有[3]「旧国旧都,望之畅然」,显然宋亡以后才称呼「旧国旧都」。 庄子属道家,从《庄子》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万余言,而今本《庄子》仅33篇6万5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晋代郭象注《庄子》删去了。以前一般认为《庄子》全部为庄子所著。从宋代起,竟成问题,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杂篇是后人托名。总的来说,《庄子》一书除了《杂篇·说剑》类似纵横家所著以外,其思想还是统一的。庄子写书风格独特,自己称(《杂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写作。 庄子除做过漆园吏以外,没有做过其它官。据《杂篇·秋水》记载,楚威王曾派人邀请庄周管理楚国政事。庄子以宁为泥里嬉戏的龟而不为庙堂之龟为由,拒绝了楚威王的邀请。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追求精神逍遥无待。一直过著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和惠施交好。 对于庄子的行为,有些人认为这是真正的逍遥,也有人认为是愤世嫉俗的表现,清代胡文英在《庄子独见》持此观点,他说:「人只知三闾之哀怨,而不知漆园之哀怨有甚于三闾也。盖三闾之哀怨在一国,而漆园之哀在天下;三闾之哀怨在一时,而漆园之哀怨在万世。」 庄子像 [编辑] 思想渊源 世以「老庄」并称,庄子和老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当然庄子的思想是承继于老子的。相同点主要在「道法自然」的观点中,庄子说「天有大美而不言……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4]还有就是无为、反对战争等观点。在养生观点上,虽然老庄都谈养生,但庄子更为重视,《让王》中有「两臂重于天下」。 但老庄之间还是有区别的。老子的学说,除了强调自然的一面以外,还有讲权术的一面。老子说「柔弱胜刚强」[5],《老子》中也处处强调这一点。所以后来法家的韩非也援引《老子》。而庄子抛弃了老子思想中讲权术的一面。章太炎的《论诸子学》中有「其术似与老子相同,其心乃于老子绝异。故《天下篇》历叙诸家,己与关尹、老聃裂分为二。其褒之以『至极』,尊之以『博大真人』者,以其自然之说,为己所取法也。其裂分为二者,不欲以老子之权术自污也。」 再道物关系上,老子和庄子也有不同。《老子·二十五章》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也认为道生万物,但庄子强调道在物中,认为道无所不在,甚至「在蝼蚁」「在屎溺」[6]。 [编辑] 政治主张 庄子和儒墨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儒墨推崇圣人,而庄子说「圣人生而大盗起」[7]。庄子认为圣人的主义学说不过是「窃国大盗」的工具罢了。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田成子。「田成子一旦杀其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一守其盗贼之身。」[8]对于圣人,庄子批评「黄帝尚不能全德……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说孔子是「鲁之巧伪人」[9]。庄子还说「凶德有五,中德为首」[10],所谓「中德」就是有心为德,有心为德就要虚伪,「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11],会导致天下大乱。庄子还对圣人学说的积极性怀疑,认为圣人可以使一人变好,也使三人变坏。另外,庄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儒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庄子认为「道通为一」[13],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 对于治国,庄子反对儒家的以仁义治国和法家的以刑罚治国。庄子认为儒家的仁义礼乐违背人性,会使百姓「失其朴」[14]。对于刑罚治国,「昔者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15]。庄子反对儒家和法家的治国方法的核心,是以知治国。庄子认为知是「争之器」[16],而且知往往会被大盗所利用,所谓「盗亦有道」便是如此。对于以知治国。庄子说「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17] 所以,庄子与老子一样,主张无为治国,任其自然,认为「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18],君主要「无容私」,「汝游心于淡,合气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19]。庄子在《庄子》中描写过他心中的「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20] [编辑] 处世哲学 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犹如「游于羿之彀中」[21],到处充满危险。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罚和统治手段。对于君主的残暴,庄子是一再强调的,「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22]。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还要防止马屁拍到马脚上,「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23]伴君之难,可见一斑。庄子认为人生应是追求自由。 与佛教相类似的,庄子也认为人生有悲的一面。《齐物论》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庄子认为如果能做到「齐物」,那么他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这是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这是个体精神解放的境界,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庄子用「无为」来解释这一术语,与老子不同,这里「无为」是指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被称为「无待」,意为没有相对的东西。这时,人们抛弃了功名利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句被普遍认为《逍遥游》一篇主旨,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一般人常很虚伪,「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24]。他批评儒家「以仁义撄人之心」,这样会导致「天下脊脊大乱[25]。而君主的专制统治和对知识的爱好,只会使人心更加败坏,「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26] 流沙河认为,庄子的为人主要有四点,「一曰立场,站在环中。二曰方法,信奉无为。三曰理想,追慕泽稚。四曰修养,紧守心斋。」[27] 所谓环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场。《内篇·齐物论》中有「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杂篇·则阳》中有「得其环中以随成」。无为在《庄子》中经常出现,庄子认为无论治国还是做人,都要无为。但无为颇难解释,流沙河认为是「伪」或是「人为」的意思。「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28],是追求自由。「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29],所谓心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种种杂念。 [编辑] 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大体可归纳为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这种本于自然的人性论与伦理观,为后世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可能性。庄子的哲学提倡破除肉身我与认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审美态度,于事于物不著痕迹。 庄子「道通为一」的思想和近代 Teilhard de Chardin 的哲学思想在把宇宙看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这种看法比起牛顿把宇宙看成像弹子球撞击那样的机械论思想,显然是更近于二十世纪的科学了。
小弟不才,并没有研究过庄子。 不过下面的资料可能对你有用,而我也作了一个小总结。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毁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不熟《史记》的读者一定会问,这段庄子的传记怎么会在<老子韩非列传>当中,而不是另外有一篇呢﹖这是因为司马迁认为,庄子是老子的后学,其思想在老子之下,故附庄子传于其后。 事实上,司马迁搞错了,司马迁没有考虑到以下两点︰ 1、先秦称为「老子」者不只一人,著《老子》书者并非春秋末期之「老聃」(或名李耳、李聃),而是战国时的「詹何」,其时已晚于庄周。(详见钱穆《庄老通辨》) 2、就《庄子》书而言,除内七篇与庄周本人的思想较有直接关系外,外篇、杂篇皆是庄子后学逐渐累积增加而成,离庄子较远,反而受《老子》影响较大,司马迁于庄子传记中提到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外、杂篇,司马迁便根据此断定庄子「诋毁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故置其于老子之下。 实则司马迁以《老子》等同于老聃的思想、以《庄子》书等同于庄周本人的思想,而这也正是古今大多数人对先秦诸子的严重误解。 虽然司马迁因为没有版本学的知识而对庄子的思想有所误解,但他对庄周的身世记载算是正确的。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相互印证︰ 1、就其时代而言,《史记》说庄周「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梁惠王即魏惠王,因其迁都大梁,故亦称梁惠王)。而《庄子》较可靠的内篇也多次提到庄周的好朋友惠施做梁惠王的宰相。 2、就地点而言,《史记》说庄周是蒙人。据后人考证,蒙地为当时宋国的一县,因此庄周为宋人。而宋国当时为一小国,东北有齐国、西北有魏国、南有楚国等三大国,若以文化地理学来看,这三个地方正是当时学术文化荟萃的所在。当时齐国有稷下学术,邹衍、田骈、慎到等当世学者聚于此地,各家各派互相辩论;而南方的楚国则是道家人物的产地,老聃、接舆等隐士都是楚地人;西北的魏国,在梁(魏)惠王主政时期曾经「卑礼厚币,以招贤者」,惠施、庄周、邹衍、孟轲(孟子) 等都先后游历过。以此来看,庄周所处的宋国正是这些文化的交接处,而在《庄子》书中,也正反映出庄子吸收各方文化长处的现象。比如庄子除了尊崇南方「道家」思想外(请注意,当时无道家之名,道家之名为汉时人所创),也对当时的显学儒、墨两家提出批评,而且受到「名家」的朋友-惠施的影响极大,另外,庄子的行文风格也受到齐地人荒诞不经的想像力所影响。这也是《史记》称庄周「其学无所不闚」的明证。 3、以庄周的知名度而言,庄周在世时已经名满天下。《史记》言︰「…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庄周曾经与当世的大学者辩论过,却没有人可以胜过他(庄子爱辩论,可从他与惠施的交游中看出),自此声名大噪,许多王公大人曾经想聘任他(如楚威王),却都被他拒绝了,这点从《庄子》书中的几篇故事与庄周对政治的鄙夷态度可以相印证。(另外,庄周极可能就是孟子所攻击的「杨朱」,无论从学术史的角度或杨朱与庄周思想的共通性,以及「庄周」、「杨朱」在上古音接近的事实看来,此说极有可能是真的。然而这点还要多方考察,将来我会对此作出研究。) 由《史记》以及部分《庄子》来看,我们可以大略勾勒出庄周的一生︰他是宋国人,早年曾经当过管理漆园的官吏。面对战国纷乱的局势,私慕南方隐士的道家生活,但同时也对当时百家争鸣的局面有所关注,曾经深入研究过各家各派的学说,并与当时的名家学者惠施是好朋友,两人时常互相辩论激荡。后来惠施到魏国事梁惠王,庄周因思念老友而拜访过魏国,两人之间还发生一点不愉快。楚威王听说庄周是贤者,便重金礼聘他到楚国当宰相,没想到被庄周一口回绝,使者还被奚落了一番。后来惠施死了,庄周顿觉寂寞,人生在世似乎没有可以说话的人了,遂收了几名弟子,将其思想传下。庄周死之前弟子欲厚葬他,也被他幽默地回绝了。 小总结:庄周一定是个宋国人, 但是他是个楚国王裔我就不知是否。 假设:因为当时庄子处于政治混乱的时代, 其祖有可能是楚国王裔, 但其后搬到宋国居住, 庄周便在宋国出生, 更成为宋国公族。
参考: literature.idv/Bbs/Topic?TOPIC_ID=3675&FORUM_ID=66&CAT_ID=13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根据以上记载,庄子名周。《知北游》中说「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这可能是庄子对自己名字的特地解释。又有说庄子字子休,见于《警世通言》,但司马迁没有记载,《庄子》中也没有相关证据,恐怕不确。 庄子是蒙人。蒙又称萧蒙或小蒙,据考证在宋国国都商丘附近,所以庄子是宋国人。对于庄子作蒙漆园吏,一般认为是管理蒙地的漆园,也有认为漆园是邑名。 庄子除做过漆园吏以外,没有做过其它官。据《杂篇·秋水》记载,楚威王曾派人邀请庄周管理楚国政事。庄子以宁为泥里嬉戏的龟而不为庙堂之龟为由,拒绝了楚威王的邀请。 因此,庄周并非楚国王裔,也不是甚么宋国公族.
参考: zh. *** /w/index?title=%E8%8E%8A%E5%AD%90&variant=zh-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