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梵高为什么选择了穷困与孤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6
 1  选择

说起梵高的生平,大家的脑海里会闪过几个关键词:

穷,精神病,自杀,年仅37岁。

仿佛老天不小心把过多的苦一起加在了这个年轻人头上。

可是看看梵高的出身和境遇,其实并不差:

父亲是牧师;

三个叔叔是成功的艺术商人;

梵高16岁时,在叔叔的安排下,成为欧洲著名艺术连锁商店的学徒。

然而,我们伟大的梵高藐视了这一切:

他不肯穿礼服、不肯与那些阔绰的人打交道。他觉得在城里的店铺工作就像坐牢一样。

27岁时,这位年轻人突然宣布:他的目标是成为艺术家!

至此,梵高离开了他所在的阶层,从体面的城里人,变成了一个农民画家。

这种“梵高式的选择”,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并不少见。

在梵高之前,法国有一位著名的剧作家叫莫里哀。 莫里哀是一位标准的“富二代”。他出生在一个宫廷采购商家庭。被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子承父业“。

可是,这位公子哥认真地宣布:其实,他的真爱是戏剧!

他放弃世袭权利, 与贝雅尔兄妹等朋友组成“光耀剧团”在巴黎演出。

那一年,他只有21岁。

在梵高之后,中国有一位作家叫张爱玲。 这位奇女子同样身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绘画、英文、钢琴信手拈来。

这样一位有颜值、有才华、有出身的女人,干嘛不嫁入豪门成为阔太太呢?干嘛不呢?!

女人有了才华很可怕。这位千金小姐挺过战乱,挺过婚姻失败,又孤身一人远渡重洋,坚持着她的文字创作。

她去世时,公寓里只有她一人,死后7天才被发现。

她让自己活成了“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

 

2 zuo

以前,我读到这些故事时,他们对我来说不过是文学史或艺术史上的一个人物、一个片段。

而今,当我以一个30岁的“中年人”回望我的“前半生”时,我突然想到了这些人。

如果说我和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就是 “zuo”: 有福不享,非得自己杀出一条血路。

这个发现让我有一丝忧伤,但我更感到一种兴奋。

忧伤的是,选择这种生活的人,注定享不了福。当别人看电视、旅游、消费时,你可能窝在某个角落默默计划着下一步、下一步、下一步。

兴奋的是,我终于全然了解并接受了我自己:啊哈,原来自己属于这一类人!我再也不用为自己和周围人不一样而苦恼,再也不用努力隐藏真实的自我。

3 小vs大

回顾我自己的经历,我发现有些选择是冥冥之中早有安排,当它出现在你面前时,是多么难以抗拒,你会像飞蛾看到火焰一样扑上去。

2011年,我大学毕业。那年,我听说我们学院的学姐,在一个沿海城市找到工作,月工资是 6000 。

你猜我毕业后的月收入是多少? 600!

没错,就是600人民币!大多数大学生找工作,都会选大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构,而我去的是一个所谓的“社会企业”。啥是社会企业?简单理解就是用企业的形态做公益的事。那是位于北京的一个生态农场。

一年之后,我离开了那个农场。你猜我去了哪里?这次我没有去任何一个叫得出名字的机构,而是和当时的男友(现在的爱人)在乡下租了房子、包了地。

我成了一个没有任何title的自由职业者。

再后来我又做了各种各样的事,包括:去了一个社区儿童阅读馆、去了一个小公司(50-100人)、自己开了一家小烘焙店、去了我先生开的公司。

如今我回过头来一看:居然没去过一家大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构,从头到尾都没有考虑过!我在做选择时,并没有刻意去回避大型机构,而是我的字典里根本没这些机构。

这个发现让我自己很震惊:人和人的选择是多么不一样!

有些人喜欢去大公司、大单位,认为这样才有安全感。而我却恰恰相反:如果我去大机构,我完全找不到归属感和成就感。

4  名校vs小酒吧

可能很多人,尤其老一辈的人,对我这种“偏好”会难以理解。下面我要讲另外两个故事,看了之后也许你就会更懂这个群体。

第一个故事:

有一位小伙子不负父母的期望,考上了 名校 。但是他自己仿佛对此毫不在意,他肆无忌惮地逃课,大部分时间在外打零工。

大学期间这位小伙爱上了同校的一位姑娘,他们两个决定厮守终生。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到了大三,这位小伙竟决定休学,与姑娘注册结婚。

婚后,小伙与姑娘继续过着“世外桃源”的日子。他们俩继续打工,有了点积蓄后,自己开了一家小酒吧。他们一边经营酒吧,一边过着幸福的家庭生活。

在考上大学之后的第7年,这位小伙才不紧不慢地拿到了毕业证。

这对名校毕业的夫妇,从没想过去什么世界500强找工作,也没有去政府机构,只顾自己安静地过小日子。

当这家酒吧开到第7年时,有一天,男的说,酒吧不干了,我要全职写小说。他的妻子,奇迹般地支持他这不靠谱的决定。

小伙与姑娘所就读的大学,名叫早稻田大学。这所学校有多牛呢?历届日本首相中有七位是这所大学的毕业生。

以上就是红透半边天的小说家村上春树,和他老婆阳子的故事。

这两位名校“后进生”现在生活如何呢?村上在收入上很低调,很少向外界透露。但是咱可以从他的小说发行量来感受一下:

《挪威的森林》上下二册在讲谈社累计发行超过了1200万册。如果都按12%的版税来推算,收入是相当惊人的。

而《挪》仅仅是村上众多小说里的其中一本……

 5  坚守

同样是不喜欢在大公司工作,梵高的人生是不折不扣的悲剧;而村上春树,可谓“人生赢家”了,他 有老婆,有猫,有钱。

这些高大上的人物咱看看就好,下面来说个普通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先生(从村上春树的例子咱可以看出,搞啥事情最好有一个“臭味相投”的伴侣)。

2011年,我们俩相识于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那个时候,我先生研究生毕业,我211大学毕业,两人成为农场的实习生,总月收入1200元(农场提供吃住)。

2012年,两人成为农场正式员工,总月收入不到5k。

2013年,我们去了乡村,总月收入不到4k。

与此发生鲜明对比的是,我家乡(浙江)的那些同学,在毕业后的一两年里,已经买了房、买了车,还时常出国旅游。没多久,同学们开始生娃、晒娃、生二娃。

这个时候,我和我男友还一无所有。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此期间,我男友的妈妈(现在的婆婆)两次脑中风,家里没有保险也没有积蓄,我男友向好几个朋友借了钱,给妈妈看病。

接下来的2014年-2015年,是我们不仅收入低,还要省钱还债的日子。

面临这种窘困的境地,我们赶紧去大企业、大单位找工作了吗?

没有!

我和男友分手,去找高富帅了吗?

也没有!

我们就这样顽强地扛了过来(在此非常感谢帮助过我们的朋友)!

两个学历不算低的人,竟然“落魄”到这种地步,我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那些年的日子,可以归结为“无知者无畏”:反正我什么都没有,我什么都不怕。

所幸,对于我先生来说,故事的结局也不太差(虽然不能和村上村树比):他现在是一个公司的老板,他期待自己做的事,与他实际正在做的事基本匹配,同时他也通过创业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

大体上讲,他算是个幸福的人。

6  疗愈

上文我讲了很多人物故事,但我并不是想让大家以为,去小地方就一定比去大公司好。我只是为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出路不止一条,无论选择什么,都要遵从内心,保持对生命的热忱。

村上和我先生的故事,让大家看到了一种喜剧结局、一种希望。但是你可能依然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有哪些具体的行动。下面我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经验: 做为一个普通人,我可以做什么?

首先我回顾了一下自己的经历,分析我现在的处境是怎么来的。

下乡务农、做烘焙、做自然教育,大家可以看到我的经历比较零散,似乎没有什么规划和目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要追溯到我的童年。我小时候除了上学读书以外,其它的体验和经历都特别少。这导致了两个 后果 :

1、我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优势;

2、在同龄人都开始拼命工作的年龄,我却开始对什么都好奇,像孩子玩玩具一样,这个也想看看,那个也想尝试,过着流浪旅居的生活。

在此我忍不住向家长们大声呼吁: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只看中成绩,要尽量给TA丰富的体验,包括自然体验、生活体验、职业体验、情感体验等。如果这些事情在孩子的童年没有完成,只有像我一样留到成年后自己慢慢探索了。

毕业后, 我 通过各种各样有意思的体验疗愈我自己。这前后花了5、6年时间。

到了这时候,我这个大龄儿童终于从内心中觉得玩够了,长大了,满足了。

7  30岁

时间一晃我已年过三十。据说人到了30岁,就有点神经兮兮了。过去小姑娘的天真无邪,转变成了一种中年人的焦虑。

人总要面对现实。当童话落幕的时候,我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我的后半生,想要怎么过?

00后登上舞台了,90后创业了,70后已经完成了人生第一桶金的挖掘,只剩我这个80后老阿姨,尴尬地站在空地上,四周空无一人。

我突然从一觉睡到八九点钟的“年轻人”,变成了凌晨4点钟被自己惊醒的“中年人”。

这个时候我开始思考:我的优势是什么?我的身份认同是什么?

 8  自检

武侠小说里,英雄掉入悬崖后,总会在旮旯角里发现一本武功秘籍,练完这本秘籍,他就无敌了!

我在这迷茫焦虑中,也发现了这样一本“武功秘籍”,这本书叫《自我发现与重塑》,是在奴隶社会公众号上看到的。

注意,下面重点来了!请翻到这本书的第17页,里面有一篇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写的《自我管理:你的职场上限究竟在哪里》。

文中,作者教你怎么找到自己的优势。这个方法叫“回馈分析法”。具体来说,就是“每当你做重要决定或采取行动时,写下你期望发生的事情。9-12个月以后,将实际结果与你的期望做对比。”

各位不清楚自己优势的同学,可以试一下这个方法。

经过历年对自己的观察,我最大的优势还在于文字创作。

知道了自己优势在哪里,我们来到了第二个问题:我的身份认同是什么?

就拿文字工作举例,与此相关的身份也有很多种,比如广告文案策划、网络小说写手、记者、文秘、政府官员等等。

怎么知道自己想拥有哪种身份呢?彼得·德鲁克在文章中也有提到方法,具体细节大家可以自己看书。

我个人觉得有两个方法对我比较管用:

1、镜子测试 你往镜子前一站,你希望看到的自己,是个企业家、自由艺术家还是学者、政治家?

2、墓志铭测试 你死的时候,你希望在墓志铭上怎样介绍自己?

如果我死了,我希望我的墓志铭上写“活过,爱过,写过”,这句话你也许似曾相识,没错,它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墓志铭。就我的人生经历而言,这三个词的每一个都对我有着非凡的意义。

与此同时,我还给自己准备了一长串模仿和欣赏对象:三毛、张爱玲、简·奥斯丁、毕翠克丝·波特、托马斯·哈代……

彼得·德鲁克的文章平复了我内心对自己的不确定。

下面是我根据文章上的提示做的自检:

我的优势是什么?

创造文字

我是如何做事的,是阅读型还是倾听型?

阅读型

我喜欢与他人共事还是独来独往

独来独往

我以什么角色创造成果,决策者还是顾问?

顾问

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极简、生态、自由

我归属何方?

写故事的人

我能贡献什么?

文字、故事

人际关系中承担什么?

了解共事伙伴的优势、工作方式和价值观

我的下半生

写作,一直写到写不动

9  行动

好了,优势了解了,目标有了,现在最重要的是行动!

不行动就不会有任何事发生!

成为作家,是一个很庞大的目标,我怎么开始呢?

我的行动总结起来就是弥补缺陷,强化优势。

一、弥补缺陷,主要靠阅读一些工具书、参加一些网络课程来实现:

1、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书籍《如何阅读一本书》等;网络课程《12堂超级搜索术》

文字工作者必须能够快速高效地从书籍和网络上抓取有用信息,重要性不多说了。

2、提高分析和决策能力:网络课程《人人用得上的思维导图》、《人生的第一堂逻辑实战课》

3、提高职场工作效率:书籍《自我发现与重塑》

虽然职场不是我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我目前还是身处职场。我需要学习一些好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并尽快完成与上下级的工作交接。

4、学习理财和保险知识

考虑到未来有可能收入不稳定,我必须学会用理财和保险来照顾好自己和家人。过去发生过惨痛的教训,这里不多说了。

5、学习销售型文案写作:网络课程《爆款吸金文案实战训练营》

会写故事不代表会销售,这个课程不管对我目前的工作,还是我以后成为自由职业者都有帮助。

二、强化优势,主要靠最古老、最笨的方法:大量阅读中外名著+亲自动笔实践。这是一项长期的行动,可以持续一辈子。

我计划8-9月把工具类的课程和书籍学完,同时尽量多写一些心得总结。10月开始尝试规律性地写作。(不过这个只是个很粗略的时间节点,需要计划完善细节)

当我开始一点一点地行动时,我终于没那么焦虑了。

无论我的人生结局,如梵高般凄凉,还是如村上春树、J.K.罗琳那样皆大欢喜,我都无怨无悔,欣然接受。

10  尾声

如果梵高继续留在艺术商店工作,他会从小职员升为管理者,他会结婚、生子,过上体面的生活。

但如果这样的话,艺术史上可能不会留下“梵高”这个名字。

梵高选择穷困与孤寂,是内心的强烈召唤,非如此不可。

人,很难对自己不诚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