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运动+8疾病,宝宝骨骼发育的关键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4
4运动+8疾病,宝宝骨骼发育的关键点 宝宝的骨骼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怀孕的胚胎时期,大约从第6周开始长出四肢雏形,之后慢慢发育成人类形体。出生后骨骼仍继续生长,并且配合神经与肌肉系统发展,逐步强化身体骨骼与关节结构,渐渐发展出爬行、站立、走路的成长历程。

俗话说:「七坐八爬九发牙,十捏周岁独站稳。」,这句话是指宝宝骨骼成长的概况,由于现代人生得少,自然会将更多心力关注在宝贝身上,不论是开始站立,还是跨出人生的第一步,爸妈的心情难掩雀跃。不过,这些看似自然的发展其实都暗藏复杂的发展变化,在此成长过程中,有些动作表现属于正常现象,有些则需要医师的协助及治疗,宝贝才能健康长大。

检视!骨骼发展历程

马偕纪念医院骨科主治医师杨镇宇表示,骨骼发展最早可追溯到胚胎时期,在妈咪怀孕第6周就开始进行,之前胚胎已经由单纯的三层细胞构造确定前后端,此时会进一步确定未来四肢发展的位置,从四个生长点长出最原始的肢芽;第8周左右,肢芽除了长度增加,更分化出四肢的关节结构,其四肢为最原始的软骨骨架,透过一连串骨骼成熟的过程,钙质与其他无机盐会开始沉积于软骨,使细胞逐渐被硬骨细胞取代。

整个怀孕期的骨骼成长会不断进行,婴儿出生前,四肢骨的骨干、脊椎、头骨都已具大致雏形;婴儿出生后,四肢长骨仍继续变硬、变粗,连接骨骼两端与骨干的生长板软骨细胞亦会分裂增生,担任骨骼延长的角色。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生长板附近的的骨化中心依序出现且变大,生长板在青春期前后则逐渐消失,直到闭合。当生长板完全消失,代表孩子的骨骼转熟定型,也就是身高不会改变,通常男性16岁左右的长骨生长即为趋缓,女性则在14岁左右。

针对部分爸妈担心孩子是否长得不够高的问题,家长可依据宝宝手册中的表格或卫生福利部公布的儿童生长曲线图做判断,只要生长指标(体重、身高和头围)落在第3~97百分位之间都属于观察范围,若小朋友低于第3百分位或超过第97百分位,又或是短期(数月)内从一个级距快速变化至另一个级距,即代表生长状态需要注意,必须请医师评估检测。

4运动+8疾病,宝宝骨骼发育的关键点

头颅骨

新生儿的头颅骨其实不是一整个固定完整的结构,而是好几个骨片组合而成。新生儿的骨骼柔软,加上骨片之间可以微动,使头部在通过狭窄的产道时,可以忍受轻微的挤压变形,让生产较为顺利。骨片接合处摸起来软软,好像只有一层皮革包覆而没有骨头,甚至有时还可以摸到脉搏跳动,这是因为头颅骨尚未完全愈合缘故;骨片接合处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在顶骨与额骨之间的间隙,称为前囟,刚出生约为2.5~3公分,约9个月至1岁半会逐渐密合;另一个为顶骨与枕骨之间的间隙,称为后囟,体积比较小,出生6~8周左右就会密合,若摸不到间隙,可能是囟门提早关闭,这现象可能会限制与缩小脑部的发育空间,需请小儿神经科医师进一步评估。

躯干骨

躯干骨包括脊椎和胸肋骨。在妈咪怀孕第3周,胚胎即分化出神经脊索,此结构后来会发展成脊椎骨与脊神经系统,第8周结束前已经可以看到一节一节脊椎骨的雏形,每一节脊椎骨都有自己的生长板,出生后仍持续增长、增大。

刚出生的宝宝由于肌肉张力的关系,脊椎的弯曲弧度接近于妈咪的体内姿势,呈现完全后凸的模样,侧面看起来就像是驼背一样。在宝宝大约3~4个月学会抬头,颈椎就会形成第一个前凸弯曲,脖子可以后仰;大约8、9个月会坐着,再形成第二个胸椎后凸弯曲;大约在站立、走路时再形成第三个腰椎后凸弯曲,直到身体逐渐成熟,脊椎骨弯曲的角度逐渐固定,并且接近大人的弯曲弧度。

由于脊椎骨和脊神经的发育息息相关,如果宝宝在走路前就表现出不在前述弯曲角度的脊柱弯曲,不论是前后凸或脊椎侧弯,可能会伴随神经的发展障碍或发育异常等问题,这时需要小儿神经科或小儿骨科医师的介入评估。

四肢骨

宝宝在出生时,四肢大致发育完全,骨骼已有基本的结构型态,影响宝宝骨骼长度、形状和角度最大因素为生长板的存在。四肢骨和脊椎骨中段部分依照年纪与外力的重力 *** ,不断硬化、加粗,生长板也会不断分裂增生,使接近关节部分不断增长。人之所以能长高,与下肢骨和脊椎骨的发育有密切关系,宝宝刚出生的第一年内,生长速度最快,身长可能一个月达2公分,之后在接下来的两年生长趋缓,进入生长的稳定期,直到进入青春期后又开始加速,高峰期时一年可以长高8~9公分。爸妈若想让宝贝骨骼发育良好,须留意四肢骨与脊椎骨的成长角度,多让孩子活动筋骨, *** 生长板的成长。

婴幼儿骨骼特性

婴幼儿骨骼的特性包括柔软度、可塑性、愈合力、再生能力,都较成人强,此与骨骼内的胶原蛋白所占比率较成人高、骨膜较厚、骨小梁结构较单纯及生长板的存在都有关联。其中,生长板是存在于骨骼一端或两端的一群软骨细胞,与关节软骨不一样,这是一群负责分工精密、决定骨骼生长方向与长度的细胞,此乃四肢骨骼在出生后还能持续延长的主要原因;骨膜则是包覆在硬骨外层的一层膜,上面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血液透过骨膜来传递养分给骨骼,也担任起骨骼创伤后修复的功能,婴幼儿的骨膜较厚且存在较多的血管,可以提供的血流补给也更多,这就是为何宝宝受伤后,修复能力比成人快速的原因之一。

4运动+8疾病,宝宝骨骼发育的关键点 运动!强化骨骼发育

针对婴幼儿各阶段的反射、爬行、站立等姿势的发展变化,杨镇宇医师解释,婴幼儿成长发育是一个连续且动态的过程,当宝宝爬行、站立、走路,甚至会弹跳时,背后都会经过一连串复杂的变化,不仅主掌发送讯息的大脑要够成熟、传送讯息的周边神经要够健康、肌肉强度要稳定、骨骼的支撑力要佳,身体的平衡感也要足够,才可能由坐进入到站立阶段,甚至稳定再至放手行走。一般来说,宝宝约在1岁时会尝试站立,若到1岁半仍没有任何迹象,必须请医师评估治疗,家长可参考卫生福利部国民健康署针对各阶段发展的动作说明。(表格1)

表格 1 :婴幼儿各阶段动作发展

年龄(月)

发展动作

1

俯卧时,头稍可抬起

2

俯卧时,头抬起45度

3

俯卧时,头抬起90度

4

协助坐起时,头可以固定;可侧躺

5

协助拉起时,会稍用力配合头,但不会后仰

6

完全会翻身,坐着用双手可以支撑30秒

7

肚子触地式爬行

8

坐姿良好;可双膝爬行

9

可扶物品站着

10

可扶物品走路

11

可自行站立10秒;拉一手时可以走

12

4运动+8疾病,宝宝骨骼发育的关键点

婴幼儿至青少年阶段是骨骼生长的重要时期,此时期的骨骼大小、长度和密度均不断增长,家长可以借由各种适当的体育活动,例如:每周三次、每次30分钟的活动,帮助孩子强化肌肉发展,训练肢体协调性。每次运动前后同样必须做好暖身与伸展动作,对骨骼肌肉发育有正面影响。杨镇宇医师补充,对婴幼儿来说,运动是借由与身体息息相关的运动游戏,达到身心机能的发展,因此,爸妈可以透过各种游戏引导宝贝做运动,让孩子产生兴趣,进而提升体能。

负重运动对增加骨骼密度与肌肉强度有明显帮助,进行时必须承载身体或其他重物的力量,对骨骼密度与肌肉强度发育具正向功能,像是步行、跑步、体操、球类运动等;游泳和骑自行车等虽然可以增加整体协调性及加强心肺功能,但因身体多靠水的浮力支撑,加上身体总负荷重量较低,对强化肌肉强度和增强骨质密度并没有明显影响。

步行

婴幼儿刚学会走路时,虽然已经有基本平衡感,但整体协调性尚未成熟,脚步踏地可能有轻微重心偏移或站不稳的现象,爸妈可慢慢引导孩子学习走路,即使跌倒也鼓励自己爬起来,让孩子能渐渐找到移动的动心。

跑步

幼儿大约在2岁半时已能自行跑步,4~5岁时跑步的姿势已趋成熟,爸妈可带宝贝到适合场所,带着孩子一起跑步,训练躯干稳定性与肌耐力。

体操

幼儿大约在3岁左右,语言与听力发展渐趋成熟,爸妈可以带领孩子开始接触体操运动,借由课程设计来训练肢体发展、柔软度、肌耐力,亦能透过音乐、游戏与各类运动器材达到训练韵律感、强化身体协调度的目的。

球类运动

幼儿大约在2岁左右,即能简单的传、接球,4岁左右开始熟练的执行传、接、掷等动作,透过球类运动不仅可以训练肌耐力、手眼协调力,亦可使全身筋骨动起来,达到强化骨骼及肌肉之效。

4运动+8疾病,宝宝骨骼发育的关键点 当心!常见骨骼疾病

骨骼是支撑人类身体相当重要的一部分,骨骼发育良好,身体才能有稳定的支撑。由于婴幼儿骨骼尚在成长阶段,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运动、跌倒、撞击或姿势不良而受伤,爸妈应注意孩子的骨骼发育是否正常,若出现不良现象,应尽速就医,把握黄金治疗时机。

1 生长痛

生长痛大约发生在学龄前后的幼童,这时期的孩子白天大多活动力正常,追逐跑跳嬉闹都不是问题,但却常在夜间睡觉时哭闹,有时可能是膝盖关节或小腿痛,有时可能是大腿痛,照过X光或进一步检验也查不出异常,就可能会判定为生长痛。杨镇宇医师补充,生长痛其实是一种排除诊断,也就是当医师排除所有危险或严重的问题后,还是找不出诊断原因,一般认为这是孩子骨骼正在成长发育,外骨膜牵扯所引起的疼痛,待骨骼发育速度趋缓,症状也会逐渐消失。若疼痛为持续性、已发生数天,甚至连白天也开始哭闹或跛脚,必须进一步就医检查。

2骨折

婴幼儿的骨骼构造与成人不同,柔软度、再生能力都很好,若发生轻微骨折,骨头未完全断裂,常以石膏固定,随着成长逐渐修复而再次塑形。若发生较严重的骨折或伤及生长板,就需要手术治疗,把握矫正与复位时机,避免日后产生愈合不良、弯曲变形的后遗症。

3斜颈症

斜颈症为临床上看到头部向其中一边倾斜的症状,通常是因为胎内压迫所造成,特征为扁头、脸颊轻微下陷,造成原因很多,以颈部乳突肌纤维化最为常见,也有部分是因为斜视或颈椎异常所造成。有时爸妈可在宝贝在5~6周时,在脖子边清楚摸到如橡皮一样稍紧的肌肉块,通常6个月左右肌肉僵硬会消失,因此,大部分只需观察即可。但若到1岁时,斜颈症状仍未改善,需要进一步就医。

4背脊凸起

新生儿常见的背脊凸起是成长过程中正常现象,由于身体较柔软,当身体向前倾,背脊骨骼会较明显,有时动来动去时亦会有侧弯现象,随年龄越大,脊椎会出现接近成人的弯曲角度,背脊凸起就不会那么明显。

5胸骨异常

胸骨出现异常,大多是因为肋骨软骨与胸骨发育不平衡的缘故,随年龄成长而变得不明显。倘若在2岁后症状没有,甚至越来越明显,犹如漏斗胸或鸡胸,必须就医检查。

6下肢扭转或变形

爸妈可能会因为宝贝有O型腿或X型腿相当烦恼,其实这是正常的发育现象,大多数的婴幼儿在刚开始站立走路时会呈现膝内翻,也就是O型腿,到了3岁~3岁半则反而呈现膝外翻,也就是X型腿,直到7岁左右才会逐渐打直,接近成年人的腿型。若腿型只是轻微弯曲,爸妈可不必过度担心,但若越来越明显或两腿不对称,应就医检查。

7骨骼及关节感染

宝宝偶尔会有骨骼及关节感染,大部分是扁桃腺炎或身体其他部分造成的菌血症,进一步会造成蜂窝性组织炎、骨髓炎或化脓性关节炎,若发现宝贝关节活动力不良、拒绝他人移动肢体,或是持续性的关节红肿疼痛,甚至发烧哭闹,必须就医检查,才能把握治疗的时机。

8先天性髋关节脱臼

先天性髋关节脱臼,好发于女生、第一胎、臀位生产、家族病史的宝宝,通常可由新生儿筛检时得知,若早期发现,使用特殊吊带就能治疗,顺利成长发育。若等到宝宝学走路时才被发现,可能会有长短脚、大腿外张受限、走路姿势不稳定等表现,此时应就医接受复位手术,并辅以石膏固定,才能确保髋关节活动能力及发展。

杨镇宇

学历:高雄医学大学医学系

现职:马偕纪念医院骨科主治医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