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纵湖的退圩还湖、引江入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8

大纵湖是里下河地区最大的湖泊,也是盐城大市区水源地——盐龙湖的上游水源地。大纵湖水流向蟒蛇河,蟒蛇河水流入盐龙湖。因而,净化大纵湖的水质,对于蟒蛇河沿岸的居民,以及饮用盐龙湖水的市民,影响深远。
长期以来,由于“重开发、轻保护”,湖泊被围垦、过度养殖等问题日益严重。2.64万亩湖面被266个养殖户“瓜分”,鱼蟹饲料令湖水富营养化成分升高、水质退化。围垦、过度养殖等问题严重,湖泊功能和生态环境严重下降,如果再这样发展下去,大纵湖可能变成一潭死水。浅水区域船早已开不进去了,已经淤掉了。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呼吁,要还老百姓一个生态环保的干净大纵湖。
2010年,相关政府部门想挖深大纵湖2米的想法,把“南水北调”工程之一的沙黄河水引入大纵湖,一方面可以改善大纵湖水质,一方面也起到抗旱排涝作用。2011年,迎着沿海开发的重大机遇,“退圩还湖”工程被盐城市政府纳入沿海开发战略。此后,省政府办公厅批复了盐城市政府《关于请求审批大纵湖(盐城市域)退圩(围)还湖专项规划的请示》。
退圩还湖工程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恢复大纵湖的行、蓄洪能力,改善水源水质,逐步修复和提升湖荡生态服务功能,建立优化的湖泊资源保护和开发模式,改变过去的污染局面。 “引江入湖”工程,即在大纵湖向西疏浚河道,引南水北调重要水道——沙黄河的江水入湖。为增加引江水量,又在湖中开挖长5公里、宽100米、深2.5米的湖中河,借助江水净化湖水,改善市区水源质量,再现大纵湖“平湖秋月”的秀美风貌。过去,大纵湖水是泰州兴化境内大兴河、鲤鱼河两条大河的尾水,“引江入湖”工程竣工后,大纵湖水主要是长江水了。改变了过去多年的水源结构,打通了与沙黄河的接口,大纵湖将直接受惠于“南水北调”工程。
不仅如此,蟒蛇河口也被拓宽成面积约300亩、深3米的“喇叭形”入口,大纵湖水流向蟒蛇河,可谓“一往无前,畅通无阻”。这增加了水流量,使大纵湖水和蟒蛇河关系更加紧密。其实,蟒蛇河沿岸的居民都将受益,包括市区饮用盐龙湖水源的居民。这是一个根本的改变。
兴化市沙沟镇上的盐西大桥往西为兴化,往东即盐都,经过疏浚整治的水利工程面目一新,来自长江的沙黄河水从脚下静静流过,源源不断地流向盐都境内的大纵湖,流向蟒蛇河,流向盐龙湖。
保护与适度开发结合
这些从湖底挖出来的淤泥,比一般的本地淤泥黑且硬,但淤泥并不会浪费掉,而是用来填充附近废弃的大小池塘,形成一个个小岛屿,在上面栽上树,周边种上水生植物,起到生态净化水的作用。已经在湖中绿地、小岛种植了上千亩芦苇、伊乐藻等净化水质的植物,对湖滩进行生态修复。同时,将景区所有的生活污水,通过8公里长的管道输送到大纵湖镇污水处理厂,确保湖区24平方公里陆地不产生新的污染源。
这一民生工程以维护湖泊健康生命为前提,重点满足区域防洪除涝、供水需要,着力保护生态环境,兼顾水产养殖和湿地旅游,引导大纵湖的科学开发利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项系列工程竣工后,将极大地改善和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在保护的基础上,稳妥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养殖业和旅游业,将对促进大纵湖区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美丽盐城、绿色盐城产生极为重要的意义。
退圩还湖,不仅是为囤一湖清水。如何将这一国家4A级风景区的保护利用与适度开发相结合,借景做大旅游业,这是一个新课题。据盐都和兴化两地的县志记载,大纵湖底沉睡着南宋“东晋古城”遗址,借此渊源,“中国大纵湖水上影视城”项目即将竣工,一个再现东晋文化风貌的“东晋古城”也正在积极打造中。
大纵湖景区已成功申报并被批准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并积极争取通过国家5A级景区的验收。
有着800年历史的大纵湖,正欣慰地见证这一切。
解决养殖户的出路
这里的养殖户大多是本地人,在家乡围网,靠湖吃饭,逐渐地,大纵湖变成了一个“养殖湖”。在工程改造的同时,养殖户的出路,也成为地方政府必须考虑的实际问题。
很长时间以来,盐城境内的大纵湖湖面上已有266户养殖户,其中160多户属围网养殖,且面积都在百亩以上,退圩之后政府专门辟出一块渔业观光区,让一直在湖面为生、在岸上没有土地的养殖户保留他们的老本行。尽管各家养殖面积缩小了,但更成规模。再加上区政府给出的补贴优厚,绝大多数养殖户都已接受。
比起传统“一家一户、缺少规划”的养殖模式,科学合理的养殖模式更有长远性。眼光不能再局限于当下,而是要放眼今后。保护湖水,才能可持续性地搞养殖,才能长远造福当地养殖户。
大纵湖以旅游观光景区闻名,同时养殖业在过去多年也声名远扬。在渔业观光区保留围网养殖后,按照“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现代生态“的要求,养殖模式将得到优化,健康的生态养殖已成为今后的主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