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基督徒,不拿香跪拜就是不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2-22
现代社会信仰多元化,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常常让许多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婆媳关系紧张。
案例故事:
张妈妈最近丧偶,她和丈夫结为连理四十几年,老公突然离世,她每天都哭得悲痛欲绝。最近,虽然她刚刚完成了老公的丧葬事宜,但是新媳妇的表现却让她更加心寒。新媳妇从小信仰基督教,宗教教导她不崇拜偶像、不要跪拜,当然也不拿香。因此,在张爸爸的道教告别式上,这位新媳妇表现得像个外人,所有亲戚都在私下议论,说这媳妇不懂事,让张妈妈更加伤心难过,她逢人就抱怨:“老伴走了,这嫁进来的媳妇,连最后一程,都不愿好好送送他!”
媳妇心里也很委屈,她向老公抱怨:“我心里一直虔诚祝祷天父能顺利接引公公到天家,怎能说我不拿香跪拜,就说我不孝?”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让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婆媳关系紧张。
<杨千里咨询师解析>
每个宗教都有不同的敬拜方式,不一定以道教的方式敬拜,才叫做孝顺。孝顺应该表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不仅仅是仪式上的顺从和配合。个案中的张妈妈需要了解基督教、天主教、回教等,都是一神教,除了自己宗教认定的神,其他的神祇是不拿香拜拜的。所以,虔诚信仰基督教的媳妇不拜别的神祇,并不表示不孝顺公公。
这时候张妈妈如果期待媳妇硬是要跟着以道教的形式完成告别式,在媳妇心中会产生很大的冲突和抗拒,容易成为日后关系破裂的导火线。婆婆如果希望媳妇也可以纪念公公、表达晚辈孝心,除了容许让媳妇免去某些尴尬的仪式外,也许可以尝试不同的方式。
例如,婆婆可以尝试在公公的告别式中,合并媳妇的基督教方式共同纪念,比如在每次做七法会时,另拨出一些时间给媳妇,让她单独虔诚为公公祷告,或在告别式时,让媳妇邀请牧师来祝祷。这样不仅让媳妇以自己的虔诚信仰来表达孝心,也可让基督教会友能够前来表达对丧家的慰问。告别式中,除了有道教神祇仙尊的牵引,让公公也同时获得主圣灵的祝福,更有福报外,也让告别式更隆重。
信仰基督教的媳妇也需做好心理建设,毕竟是嫁入夫家,对于长辈,尤其对于失去先生的婆婆,必须要再三体谅、尊敬与包容。告别式主要是表达对公公的思念与哀悼,主角是公公,当然就以公公熟悉的宗教仪式进行。若本身是基督徒,对于其他宗教的仪式或神祇,也不需以洪水猛兽视之,如果有些仪式不方便参加,必须要事先与家人取得沟通与谅解,例如可以折衷列队在家属的最后方,以所属教会认同的方式(例如默祷不拿香、不跪拜)来表示对逝者的思念。
除了与家人积极沟通之外,孝顺还是得从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主动要求参与服务工作,例如主动帮忙招待亲友、倒水、带位、准备饭食水果,甚至帮忙准备拜拜用的牲礼祭品……等等,这些都是基督徒可以达孝心的方式。切勿因为害怕敬而远之,什么都不碰也什么都枯乱不帮忙,就失去孝顺的真谛以及信仰爱家人的意义了。
先生学习当个沟通者
婆媳信仰不同,常引发家里的世界大战,甚至闹到夫妻离婚,也是时有听闻。在这个个案中,站在中间的老公如果要选边站,企图要说服另一边,通常都会里外不是人,不仅自己弄得焦头烂额,也让婆媳间的误解更深。
老公要注意的是,除了倾听、同理双方的想法与感受外,为了最心爱的两个女人(妈妈和太太),要学会处理不同意见的要领——两种不同的意见,很可能有共同交集,找出共同交集并扩大共通点,才能减少冲突与对立。例如在父亲的告别式中,妈妈与太太都想表达对父亲的孝心与思念,要思考如何扩大这样的共通点,而不是一直执著在仪式上打转。扩大共通点,这样才不会落入死胡同中,就如同以前的佛教徒必须吃全素,但近10年来因地制宜,佛教徒也可吃方便素,方便素并不与心中所信仰的正信佛教相互冲突。
婆媳双方有不同意见时,可协助她们促进沟通,但千万不要取代她们两方的任一方,代替她向另一方沟通。可为彼此缓颊、安慰对方,但切忌不能成为传声筒。妻子若因信仰与母亲的想法不一致,建议先生可听听母亲和太太双方的想法,协助彼此共同找出解决冲突的方式。很多时候,只要不执著在彼此冲突的那个点上,往往可以让事情更加圆满。
谈到冲突,一般会冲突的双方通常都有「表面立场」与「深层需求」。以本案来说,婆媳间不愉快没樱档的原因,只是表面立场的仪式拜与不拜问题,如果在这个点上持续争执,一定没颂轮完没了爆发冲突;如果再深层点看,其实双方的深层需求,都是想好好纪念与缅怀逝去的长辈、表达孝心。因此,思考的点,应该放在「孝心与思念的传达」,如果双方能在孝心的表达这件事上达成共识,自然可以避开表面立场的信不信或拜不拜的冲突,从而得到许多可能的解决方案。
目前在台湾盛行的几大宗教,都在宣扬人性光明面,引导人尽孝惜福、去恶归善。因此,在家人的信仰冲突上,要去除表面化的仪式冲突,必须更深刻的回归这个人是否真的尽孝?如果这个新媳妇,完全不参与协助公公丧礼的繁文缛节(例如准备仪式需要的用品、联络亲友治丧以及准备拜拜的食物等),完全置之于度外不闻不问,那她就很难表现出一个基督徒应有的行为,也很难让家人感受到她是个好媳妇。
信仰会造就形塑其人格与行为,一般而言,有着虔诚信仰的人,通常喜欢帮助别人、勇于承担责任、主动付出、努力营造美好的气氛……等。其实,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相结合,就如同是两个不同背景的个体相互结合,只是,宗教虔诚者心中有一把长期以来信服的准则,因此,两个不同宗教的人结合,影响层面不只是拿香跪拜的仪式而已,有些家庭还牵涉到用钱观、时间管理以及小孩教育等,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处理好,往往会形成压垮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变成离婚的借口。
严格来说,并不是信仰本身造成离异,而是双方的沟通管道已经发生歧见,有一方已经关上沟通的大门,才会让问题的积累愈来愈多,到最后,就将离婚的原因,往宗教的大帽子一推,形成无解的局面。
不管信仰是否相同,大部分夫妻彼此间也常因鸡毛蒜皮的事情产生冲突,但夫妻关系良好者,懂得化解这些冲突与歧异。处理冲突与歧异的重点,在于不能执著于表面立场,而要去知道双方的深层需求,当了解双方的深层需求后,其实持续的沟通与讨论,自然可以找到更多可能的解决方案。
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相结合,除了宗教仪式上易产生冲突外,在金钱上的使用与时间上的分配上,也常会产生冲突,最常见的例子有下列两种:
˙金钱上的使用,在1 /10 奉献上有歧见:
通常信耶稣的一方认为奉献1/10所得是理所当然之事,非信主的一方则相当不以为然。首先要帮夫妻看清双方的需求是什么?大半家庭都需要有良好的储蓄或还款(房贷等)计画,而1/10奉献只是表面立场的冲突而已,一旦双方愿意共同承担家庭支出,共同规画家庭财务计画,1/10的奉献就不再是争执的焦点。其实,信主的一方奉献的是自己薪水所得的1/10,只要自己每个月少买一些衣服或节省一些私人日常开销,自然可以满足信仰的需求,也不会阻碍家庭共同的储蓄计画。
对于非信主的另一方而言,只要这笔钱不妨碍家庭的开销支出与存款计画,其实大可将这笔1/10奉献,当作是配偶固定的行善支出,这样就能减少夫妻间的「钱事」纠纷。
信主的一方认为周日上教堂是天经地义的事,非信主的一方认为星期天全家出游才是王道。
解决方法:既然上教堂与出游这两个选项同时需要被满足,就可能有好些方式可以解决,例如调整主日崇拜时间,提前参加周三晚间或周六崇拜,这样周日早上起床后,全家就可以一起踏青出游。对没信主的一方来说,自然就不会觉得委屈,因为配偶兼顾了他的信仰,也参加了家庭活动。
总之,冲突处理需要双方共同思考,以寻找满足双方需求的可能性,而要达成这样的氛围,最重要的是双方关系的建立与经营,而不是激化信仰本身或某个表面冲突的点,成为婚姻的障碍。婚姻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的沟通与妥协,不管有没有宗教的因素渗入,完善美好的婚姻,就是「沟通≧包容≧妥协」的过程,家人必须跳脱表面僵化对立的点,更深层的寻求两人心理上的共同需求,才有办法将婚姻导入顺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